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高级中学特级老师王雄在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暨学术研讨会上贡献了一场堪称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开课。本人有幸在线观看了此段视频。
本节课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上的一节公开课。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王雄老师的课从形式上看属于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学生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王雄老师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他们讨论或表达提供机会,整个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主题“历史教育与公民素养”。在这儿阐释一下什么是公民素养,公民素养的关键就在于公民的参与,要具备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关注国家、民族、关注整个人类当前与未来、发展与进步。美国的一位学者说过“公民不等于臣民,他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王老师的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手工、绘画、游戏、竞赛影像剧场等,而这些是一个功底深有底气的大师的创新思维的杰作。
1、小组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推出代表,说出一幅你印象深刻的图片,并说明理由。
2、集手工制作、绘画、游戏于一体,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王雄老师要求同学们叠出象征清朝统治的金字塔建筑。当时给每个组两张纸,一张正方的,用于折叠一个简易的金字塔建筑,小组成员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金字塔的尖端,象征着一个国家统治者;一张用于画一个新建筑的设计图,接着被一组撕掉金字塔,游戏结束后,参与撕掉的同学谈自己的理由和感受。而这种游戏它还高在利用心理学上的排解情绪方式来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本课的夺目之处。不过总觉得由于过分强调了形式和学生的参与,有些学生的“灵感”被扼杀了,如一位学生不按老师的统一要求撕毁“手工折纸”,这时如能抓住时机展开讨论,提出革命与改革的方式的利与弊,这样的话将是多么令人心仪的参与啊。
3、讨论 王老师组织的讨论总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如同学们在撕掉纸金字塔后,接着引导讨论:“撕掉”意味着革命摧毁一个政权,但新国家未建立起来,意味着辛亥革命的建国任务并没有完成。王雄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给了学生尽可能宽阔的思维空间。建国需要设计图纸,宪法就是这样的设计图,引导讨论《钦定宪法大纲》、《临时约法》的不同。二者的比较从主权、政权构架和民权三方面进行这个环节启发学生认识:负责任、建设性是公民的重要特征。
3、影像剧场 王雄老师又通过影像剧场来诠释制度变革的内涵。辛亥革命在形式上结束了帝制,但要在深层文化结构上告别帝制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民国取代帝国注定不会顺利。那辛亥革命失败的根子在哪里,便是国民的生活方式或者行动方式。王雄老师要求每个小组用“身体雕塑”再现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是在皇宫决策国家大事的场景;一个是在国会议员们讨论国事的场景,进而探讨两个不同场景的不同,仅仅有《临时约法》并不能改变很多人有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共和国建不起来与国民习惯有关,换句话说,真正的制度变革需要的是每个公民从行为上改变,从这方面讲,这时候民众还未成为真正的公民。
4、竞赛 王雄老师组织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每参与或回答出一个问题就加“★”,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王雄老师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王雄老师可谓敢为人先,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敢于创新,敢于“壮士割腕”,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挑战自己,勇气可嘉。这节课收获多多,启发多多。不过这节课总觉得:“生本”味十足,但“知本”味不足;还有参与式教学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生成性教学难度较高,在生成性教学方面略有不足;另外可能由于过度强调学生本体,而可能导致 “历史虚无主义”;从功利上讲,也不适合应试。
历史教育研究无止境,我们一线教学老师任重而道远。教学方式无定论,我们在探讨教学方式时,本着能应对考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公民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我们民族、国家、有利于全人类的目标,那我们就本着这样的目标去“殊途同归”吧!
本节课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上的一节公开课。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王雄老师的课从形式上看属于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学生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王雄老师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他们讨论或表达提供机会,整个课堂上形成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主题“历史教育与公民素养”。在这儿阐释一下什么是公民素养,公民素养的关键就在于公民的参与,要具备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关注国家、民族、关注整个人类当前与未来、发展与进步。美国的一位学者说过“公民不等于臣民,他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王老师的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手工、绘画、游戏、竞赛影像剧场等,而这些是一个功底深有底气的大师的创新思维的杰作。
1、小组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推出代表,说出一幅你印象深刻的图片,并说明理由。
2、集手工制作、绘画、游戏于一体,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王雄老师要求同学们叠出象征清朝统治的金字塔建筑。当时给每个组两张纸,一张正方的,用于折叠一个简易的金字塔建筑,小组成员都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金字塔的尖端,象征着一个国家统治者;一张用于画一个新建筑的设计图,接着被一组撕掉金字塔,游戏结束后,参与撕掉的同学谈自己的理由和感受。而这种游戏它还高在利用心理学上的排解情绪方式来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本课的夺目之处。不过总觉得由于过分强调了形式和学生的参与,有些学生的“灵感”被扼杀了,如一位学生不按老师的统一要求撕毁“手工折纸”,这时如能抓住时机展开讨论,提出革命与改革的方式的利与弊,这样的话将是多么令人心仪的参与啊。
3、讨论 王老师组织的讨论总是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如同学们在撕掉纸金字塔后,接着引导讨论:“撕掉”意味着革命摧毁一个政权,但新国家未建立起来,意味着辛亥革命的建国任务并没有完成。王雄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给了学生尽可能宽阔的思维空间。建国需要设计图纸,宪法就是这样的设计图,引导讨论《钦定宪法大纲》、《临时约法》的不同。二者的比较从主权、政权构架和民权三方面进行这个环节启发学生认识:负责任、建设性是公民的重要特征。
3、影像剧场 王雄老师又通过影像剧场来诠释制度变革的内涵。辛亥革命在形式上结束了帝制,但要在深层文化结构上告别帝制不是一夜之间可以完成的,民国取代帝国注定不会顺利。那辛亥革命失败的根子在哪里,便是国民的生活方式或者行动方式。王雄老师要求每个小组用“身体雕塑”再现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是在皇宫决策国家大事的场景;一个是在国会议员们讨论国事的场景,进而探讨两个不同场景的不同,仅仅有《临时约法》并不能改变很多人有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共和国建不起来与国民习惯有关,换句话说,真正的制度变革需要的是每个公民从行为上改变,从这方面讲,这时候民众还未成为真正的公民。
4、竞赛 王雄老师组织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每参与或回答出一个问题就加“★”,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小组荣誉感。
王雄老师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王雄老师可谓敢为人先,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敢于创新,敢于“壮士割腕”,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挑战自己,勇气可嘉。这节课收获多多,启发多多。不过这节课总觉得:“生本”味十足,但“知本”味不足;还有参与式教学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生成性教学难度较高,在生成性教学方面略有不足;另外可能由于过度强调学生本体,而可能导致 “历史虚无主义”;从功利上讲,也不适合应试。
历史教育研究无止境,我们一线教学老师任重而道远。教学方式无定论,我们在探讨教学方式时,本着能应对考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公民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我们民族、国家、有利于全人类的目标,那我们就本着这样的目标去“殊途同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