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家城乡融合理论综述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_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是普遍的,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为解决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必要对马克思城乡融合理论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现实国情恰当进行选择。采用文献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内学者关于城乡融合概念、城乡关系变化、城乡融合条件与途径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现实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进行评价,以此来探究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对中国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城乡融合;条件;途径;经典作家;理论综述;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9-0139-04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变化会影响城乡关系的发展进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分离。”[1]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分工的程度也会不同,且不同的分工阶段会对应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下,社会阶段也必然发生变化,由此所对应的城乡关系也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最终走向城乡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差距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根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 359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 021元,差距十分明显。从贫困人口来看,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仍旧存在1 600多万贫困人口。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和农村仍处于二元结构之中,城乡融合尚未实现。城乡发展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难题。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融合,不仅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道发展难题,也是影响世界发展的一道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献总结,详细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并进行评述,以期能给中国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城乡融合的概念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上,党中央政府提出乡村振新战略,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在新时代实现城乡融合,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城乡融合概念,理清城乡融合包含的内涵。
  城乡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研究成果。但早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对城乡融合这一概念有所涉及,但描述较为模糊,更多的是对未来城乡社会的一种设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先驱莫尔在其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又名《乌托邦》)一书中描述了一个虚构的社会。在该社会中,城乡平等、无私有制、人人都接受教育、市民需要前往農村居住、城市向农村援助、六小时工作制。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在其著作《法郎吉》中也对城乡融合略有涉及,傅里叶的“法郎吉”是一种生产消费组织。该组织内人人从事劳动,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互结合,不存在城乡对立与差别。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公社”概念,认为公社是一种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结合的一种社会结构。
  后来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吸取空想社会主义者等其他学者的思想上,于1914年发行的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首次提到城乡融合这一概念,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这个概念是恩格斯在回答“废除私有制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这一问题时提出的,但恩格斯并未直接对城乡融合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只是将城乡融合看作是废除私有制后的必然结果,看作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城乡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上为较早的关于城乡融合概念的理解,但关于城乡融合的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统一。社会学者认为城乡融合就是消除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将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认为,城乡融合就是按照社会经济布局,统筹生产力分布,使城乡发展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城乡融合就是将各种要素平衡分布,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生态学界认为,城乡融合就是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规划学界从空间角度出发,认为城乡融合就是对城乡空间结构做出规划,将各种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合理安排。
  学者陈剑(2007)通过借鉴总结马克思城乡融合思想,认为城乡融合就是城乡协调发展,城市与乡村称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现城乡融合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求、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城乡经济融合、空间融合、基础设施融合和生态环境融合四个方面[2];学者曾珊(2012)在借鉴了多种学科对城乡融合的基础上,再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总结,认为城乡融合并非消除城市与乡村的两种具体形态,而是指从本质上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市乡村的平等和谐发展[3];林钲(2015)通过阅读马克思著作,借鉴前人文献,认为城乡融合是对消灭城乡对立与差别的一种高度概括[4];王文影(2017)结合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代,借鉴马克思城乡融合思想的思想渊源,认为马克思的城乡融合思想分为萌芽、形成、成熟三个阶段,并指出“城乡融合”是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解决“城市病”的客观需要、是城市工业发展的直接需要、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需要,并对未来的城乡融合社会提出了六点基本构想[6];学者李红玉、梁尚鹏(2019)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对城乡融合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变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城乡融合的归宿与落脚点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6]。   二、城乡融合的条件
  (一)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对城乡融合条件的探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分离。”[7]这次分工把居民划分成了两大阶级,一个是拥有资本,生产资料的城市阶级,另一部分为受城市剥削的农村阶级,这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服于分工,被迫从事生产活动的最直观的反映。但阶级的产生却是由于生产力不足所导致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阶级之间的剥削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当社会产生的总产品除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而只有少部分剩余产品时,再加上劳动还占有劳动者的大量时间时,这个社会就会产生阶级。”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促进了分工,分工导致了城乡分离,社会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一方剥削另一方,但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所导致的。由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共产主义原理》中提出了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決生产不足,从而消灭阶级并解决城乡对立的问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认为,一切文明的开端都是由土地公有制开始的,但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公有制必然会成为农业生产的桎梏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定会逐渐被私有制所替代,正如同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范围内才能存在一样。在原始的土地公有制时期,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恩格斯同时指出私有制并非是永恒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自由放任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代,竞争造就了巨大的生产力,它使得大量资本与人口积聚在城市中,使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但正如同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一样,私有制终究不能容纳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它又变成了限制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通过废除私有制,将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里。由国家有计划地生产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消灭阶级对立,城乡分离的状态自然会消失[1]。
  (二)国内学者对城乡融合条件的探讨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城乡融合条件的研究都是基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相关著作,因此在城乡融合条件上基本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一致。曾珊(2012)认为,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需要多种条件。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为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城乡融合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认为科学技术在促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3];韩永娜(2012)认为,马克思通过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城乡关系进行了分析,生产力不足是导致城乡分离的根本原因,私有制使城乡矛盾尖锐化。想要改变这种关系,必须以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客观条件[7];学者郑莉(2014)认为,城乡分离是建立在私有制之上的,私有制导致城乡发展差距加大,要想消除城乡之间的对立,实现城乡平等发展必须消除私有制[8];王文影(2017)认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产生了三个剥削社会,分别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城乡的对立与差距仅仅只是这些社会多种剥削形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些都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未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剥削与差距都会消失,城市与乡村也会实现融合。该学者在废除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废除旧式分工的观点,她认为在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少数人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分工奴役了多数人,乡村服从城市的统治,只有废除这种旧式的分工,人类才有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发展[5];学者刘金金(2018)认为,实现城乡融合的前提不仅仅包括生产力的进步与私有制的废除,同时应该包括一个主体前提,人自由全面的发展[9]。
  三、城乡融合的路径
  (一)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对城乡融合路径的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如何实现城乡融合的论述中,充分肯定了城市的巨大作用。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提到,“城市的繁荣也使农业摆脱了中世纪的最初的粗陋状态。”[1]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城市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大量资本与人口的进入,城市拥有大量的生产资料,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拥有大量人口,享有诸多资源优势,无论是规模效应还是集聚带动效应都远超农村。就像《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所写“城市越大,定居到这里就越有利”[1],所以在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共同体的过程中,不是“抛弃”城市,而是“扬弃”城市,使城市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同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杜林的批判、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欧文的思想借鉴、考察城乡发展的历史提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需要。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城市一方面凭借自身的特点,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拥有极大的优势,另一方面城市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带动工业与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重任。
  马克思、恩格斯也特别强调了平衡分布工业在促进城乡融合上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明确提出“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分离的条件”,大工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促进地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集中性的分布工业就会导致《论住宅问题》中的种种“城市病”以及城乡生产力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应该“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10],避免城市工业化程度过高,农村工业化程度过低的现象。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论述如何消除城乡对立时,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在恩格斯向爱德华—伯恩斯坦的信中,恩格斯赞美了电力技术广泛引用所起到的社会效用。恩格斯指出,“电的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应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11]具体的表现就像恩格斯在《18世纪英国状况》所描述的那样,在18世纪自然革命与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以瓦特博士的蒸汽机为起点,英国的工业迅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英国城市化的进程[1]。   (二)国内学者对城乡融合路径的探讨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城乡融合路径的研究有很多,主要观点有:学者申长鹤(2013)在吸收马克思的城乡融合思想之后,在充分肯定城乡融合的必然性基础上,阐述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六种途径分别为以高度的生产力为前提、其次为变革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第三点为工农结合,工业与农业在全国的平均分布、第四点为充分发挥重视城市与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第五点为重视科技的力量、第六点农业的产业化经营[12]。学者杨烨(2016)在考察了马克思的城乡融合思想之后,认为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与私有制的废除,城乡实现融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想要实习城乡融合应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废除私有制、产业均衡分布、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13]。学者盛辉(2018)认为,废除私有制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首要前提、发展和协调布局生产力为实现城乡融合夯实了客观的物质基础、以城带乡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条件、工農产业融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是实现城乡融合的重要推力[14]。学者李然(2015)通过吸收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认为城乡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实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必须充分重视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注重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另外,必须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以此来带动生产力的进步[15]。
  由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路径的观点较为统一,且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基本一致,都是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废除私有制、发挥城市与工业的带动作用、强调科学技术等方面去阐述的。
  四、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中国启示
  笔者认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作家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建立起一整套城乡发展理论。2020年,是中国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必须坚持以经典作家的城乡融合理论为指导,以发展生产力为导向,坚持脱贫与缩小城乡差异的有机结合并最终实现城乡之间融合均衡发展。当下的中国,依旧存在城乡的二元发展结构、城乡发展鸿沟巨大的现实问题。在坚持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上,笔者就中国目前的城乡发展提出几点看法:
  一是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重点在农村;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兴。产业的兴旺是改变乡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异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物质基础。在决胜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之后,农村的产业革命势在必行。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时代的农业产业革命应坚持机械化、集约化和数字化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一点在农村土地流动性加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另外,因地制宜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
  二是实现城乡之间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衡配置。农村的产业兴旺离不开三者的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笔者认为,数字经济时代农村产业革命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在于懂农业技术的现代农民与科技人才。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空心化”依旧十分严重。不同于其他要素资源,人才团队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实现。因此笔者认为,下一阶段的“三农”工作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以市场的力量为基础,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调控作用,并积极调整地方政府施政考核指标。历史表明,中国的城乡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影响,新时代的城乡关系调整依旧要注重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作用。现有的城乡发展差异决定了农村仅依靠市场的力量很难获得有利的发展条件,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各市场主体的行为来保证乡村振兴的成功实现、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2-689.
  [2]  陈剑.城乡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07.
  [3]  曾珊.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南昌:赣南师范学院,2012.
  [4]  林钲.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当代中国实践[D].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5.
  [5]  王文影.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
  [6]  李红玉,梁尚鹏.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探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6,(2):46-57.
  [7]  韩永娜.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指导意义[D].南宁:广西大学,2012.
  [8]  郑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9]  刘金金.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视阈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18.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
  [11]  陈燕妮.论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历史地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8-24.
  [12]  申长鹤.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3]  杨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锦州:锦州医科大学,2016.
  [14]  盛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及其时代意蕴[J].改革与战略,2018,(1):45-48.
  [15]  李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发票是每个纳税人用以纳税申报的计税凭证,以前使用纸质发票进行纳税申报,自从进入信息时代,电子发票慢慢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电子发票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在油品零售行业也是如此。分析电子发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提出应对电子发票各类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发票;风险;对策;油品零售行业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9-
摘 要:传统研学旅游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张力,主要体现在研学参与者不具有参与感、获得感,传统研学旅游产品生硬。相较于传统研学旅游,与体验经济结合具有耦合性,其倡导的亲力亲为来获得深刻印象与研学旅游的初衷相耦合。为了进一步实现南京研学旅游产品的良好发展,需要开发南京优质研学旅游品牌;“研”“学”引领导向耦合;注重研学导师队伍专业化培训;加强各环节的合作,注重研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摘 要:高校在不断地引进先进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正将各项信息化技术引入到财务信息化建设之中。剖析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优化举措,即深化机制建设,解除内控隐患;改变管理理念,提升思想认知;完善技术支持,维护网络安全;创建综合财务管理平台;提升人员素质,加强专项培训。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5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航运要素资源有效配置的物流枢纽,特殊经济功能区是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所形成的产业要素集聚区。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特殊经济功能区共同面临新挑战。基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特殊经济功能区在建设宗旨、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共通性,本文分析得出两者符合物流链和产业链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特殊经济功能区的联动是以制度为载体:赋予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真正的“境内关外”功能,加强国际航运中心中转集拼枢纽功能,探索建立上海航运数据港和以供应链为
摘 要:汇兑损益是衡量企业外汇风险的重要指标。中美两国作为国际贸易市场上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相关外币业务处理方式的比较也是热门研究话题。以汇兑损益处理方式的比较为立足点,从基础理论、处理形式和处理内容等三个方面对中美汇兑损益处理的异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美关于汇兑损益的处理方式总体上趋同,但在远期汇兑合同、递延处理、经济环境影响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美国表现得相对更为充分和谨慎。随着我国外贸业务的进一
摘 要:采用SWOT分析法,对青岛市军民融合创新战略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梳理,并提出了S0、WO、ST、WT等与青岛市军民融合创新特征相结合的战略对策,对青岛市军民融合创新战略实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青岛在今后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中应立足于内部的资源优势,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聚焦军民融合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构建以技术共享为基础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新格局。  关键词:军民融合创新;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