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阳光照在简·洛伦佐·贝尼尼身上时只有余辉了,然而对西方十七世纪艺术爱好者以及所有欣赏巴洛克艺术的人来说,他无愧是出色的艺术家。同时,也不应忘记,对天主教来说,贝尼尼是一位最可爱的教徒。《巴洛克大师贝尼尼》的书名该译成《贝尼尼的世界》的,因为这本书的确展示了把大师的艺术与信仰紧紧连在一起的整个精神世界。
他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宗教改革伴随着来自科学的进步,更多的人接受了伽利略的观点;培根的《知识的进步》号召人们通过观察而不是靠教理来探究万物;牛顿推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虽然科学家们并没有要反对宗教,但是他们的创造带起了全欧洲的怀疑主义风波。而在这接连不断的动荡中,贝尼尼却一直是上帝温顺的羔羊。
贝尼尼的审美基础是宗教,他的艺术使命不仅是表现美,更是一种宗教的劝说。他所以能致力把他赖以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罗马建筑造成基督教世界最富丽堂皇的城市,为的是恢复天主教教会的传统地位,是使人们相信,幻觉、受难、复活是真实的,过去有,眼前还会出现。至于对付信仰的挑战,他的回答是“更加信仰”。他清楚地知道,由于自己的作品过于表示信念和情绪,所以个人的名声会在死后消失,但是他依然按信仰创造艺术,让宗教给自己的艺术以永恒的意义。在他从事的宗教艺术活动中,有一件不大引人注目之举,使人们深切地感觉到贝尼尼对信仰所尽的努力。
教皇下令修造圣天使堡,这座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桥。桥座落在旧城区与梵蒂冈的连接处。多才多艺的贝尼尼制订了修造计划。修造之后,改变了朝觐者去教堂的路线,同时也改变了他们走向教堂时的心理:艺术家在设计时降低了桥栏的高度,使过桥的人抬头就能见到半英里外圣彼得大教堂的穹窿顶。其景观之壮丽,使不少桥上人激动得落泪,而这些人并不都是教徒。同时教堂前广场的柱廊顶端是九十六尊圣徒与殉教者雕像。贝尼尼所以要这么安排,艺术构思是明显的,——经过死亡进入天堂。宗教塑造了艺术家,他创造了宗教艺术,然而从宗教艺术中人们只见到了宗教而见不到艺术家了。这便是贝尼尼对上帝作出的艺术的奉献。
提到贝尼尼,很会使人自然地想到巴洛克艺术。的确,这种艺术由于把面向生活转为面向教会和宫廷而追求细腻、华丽的风格。贝尼尼尽情地发挥这种艺术的特色并力求创新。他在雕刻细腻的作品中加进一丝空间与时间的感觉,更明确地展示人物动作在某个时刻与周围空间发生的联系。贝尼尼的人物雕塑作品,尤其有强烈的真实感,他把古典主义的手法与现实主义风格的结合,细致地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与动态,这也就更深刻地刻画了人的内心世界。以石雕《普路同和泊耳塞福涅》为例,泊耳塞福涅面颊上的泪滴,普路同的手紧紧地陷进被抱住的裸体部位,以及微微上翘的左脚姆趾,这些无意识的动态,烘托出了赤身裸体姑娘的惊恐万状。在另一个作品中,圣列萨斯面部因中小爱神射出的箭,呈现出甜蜜的痛苦,内心世界表露得直率生动。人们形容作品人物的生动常用“呼之欲出”一词,那么贝尼尼作品的人物则把观众呼了进去。这位艺术家好像不承认石头有局限性似的,为了上帝,他抛弃了米开朗基罗等前辈们留下的雕塑体的体积感和重量感,以线条的柔美和时代夸张的动作造型,表现宗教人物的精神世界,艺术家的心灵也在这种艺术气氛中得到升华。这便是贝尼尼手下的巴洛克艺术。二十世纪的艺术学徒们可能不习惯贝氏的宗教感情,但是谁能不习惯他的艺术呢。
(《巴洛克大师贝尼尼》,罗伯特·华莱士著,毛保诠译,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2.25元)
他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宗教改革伴随着来自科学的进步,更多的人接受了伽利略的观点;培根的《知识的进步》号召人们通过观察而不是靠教理来探究万物;牛顿推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虽然科学家们并没有要反对宗教,但是他们的创造带起了全欧洲的怀疑主义风波。而在这接连不断的动荡中,贝尼尼却一直是上帝温顺的羔羊。
贝尼尼的审美基础是宗教,他的艺术使命不仅是表现美,更是一种宗教的劝说。他所以能致力把他赖以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罗马建筑造成基督教世界最富丽堂皇的城市,为的是恢复天主教教会的传统地位,是使人们相信,幻觉、受难、复活是真实的,过去有,眼前还会出现。至于对付信仰的挑战,他的回答是“更加信仰”。他清楚地知道,由于自己的作品过于表示信念和情绪,所以个人的名声会在死后消失,但是他依然按信仰创造艺术,让宗教给自己的艺术以永恒的意义。在他从事的宗教艺术活动中,有一件不大引人注目之举,使人们深切地感觉到贝尼尼对信仰所尽的努力。
教皇下令修造圣天使堡,这座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桥。桥座落在旧城区与梵蒂冈的连接处。多才多艺的贝尼尼制订了修造计划。修造之后,改变了朝觐者去教堂的路线,同时也改变了他们走向教堂时的心理:艺术家在设计时降低了桥栏的高度,使过桥的人抬头就能见到半英里外圣彼得大教堂的穹窿顶。其景观之壮丽,使不少桥上人激动得落泪,而这些人并不都是教徒。同时教堂前广场的柱廊顶端是九十六尊圣徒与殉教者雕像。贝尼尼所以要这么安排,艺术构思是明显的,——经过死亡进入天堂。宗教塑造了艺术家,他创造了宗教艺术,然而从宗教艺术中人们只见到了宗教而见不到艺术家了。这便是贝尼尼对上帝作出的艺术的奉献。
提到贝尼尼,很会使人自然地想到巴洛克艺术。的确,这种艺术由于把面向生活转为面向教会和宫廷而追求细腻、华丽的风格。贝尼尼尽情地发挥这种艺术的特色并力求创新。他在雕刻细腻的作品中加进一丝空间与时间的感觉,更明确地展示人物动作在某个时刻与周围空间发生的联系。贝尼尼的人物雕塑作品,尤其有强烈的真实感,他把古典主义的手法与现实主义风格的结合,细致地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与动态,这也就更深刻地刻画了人的内心世界。以石雕《普路同和泊耳塞福涅》为例,泊耳塞福涅面颊上的泪滴,普路同的手紧紧地陷进被抱住的裸体部位,以及微微上翘的左脚姆趾,这些无意识的动态,烘托出了赤身裸体姑娘的惊恐万状。在另一个作品中,圣列萨斯面部因中小爱神射出的箭,呈现出甜蜜的痛苦,内心世界表露得直率生动。人们形容作品人物的生动常用“呼之欲出”一词,那么贝尼尼作品的人物则把观众呼了进去。这位艺术家好像不承认石头有局限性似的,为了上帝,他抛弃了米开朗基罗等前辈们留下的雕塑体的体积感和重量感,以线条的柔美和时代夸张的动作造型,表现宗教人物的精神世界,艺术家的心灵也在这种艺术气氛中得到升华。这便是贝尼尼手下的巴洛克艺术。二十世纪的艺术学徒们可能不习惯贝氏的宗教感情,但是谁能不习惯他的艺术呢。
(《巴洛克大师贝尼尼》,罗伯特·华莱士著,毛保诠译,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2.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