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阐述了对美术教育目的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美的眼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完善,达到让学生寻找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德育渗透
在我刚毕业那几年,对于教学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掌握绘画知识和技能。可是几年教学下来,我渐渐发现学生从对信手涂鸦的热爱,到对绘画缺乏想象,直至对绘画失去兴趣。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掌握绘画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绘画带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再用绘画语言把它绘成一幅动人的图画。学生在绘画中感受生命的乐趣,得到人格的熏陶和锤炼,这将影响和改变学生一生的发展。
经过对新课改的研究和实践,要达到美育的目标就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寻美,感受美,丰富升华学生的审美体验
绘画反映了儿童内心对世界的认识,教师的积极引导对于儿童认识世界,形成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亮眼睛》一课的教学中,要画出你看到的美丽世界。很多同学平时都没留心观察,更说不出来。我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生物园里,让他们真正去观察,捕捉美丽的瞬间,用眼和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当他们身处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惊奇地发现美丽的花、翠绿的小草,原来美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没留心去看。这样做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画出丰富的内容。
二、保护学生的天性,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现在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画的评价上,总是在像与不像上去引导学生。没有挖掘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我们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他们勇敢地画出心中的世界。
就如同我在《奇妙的撕纸添画》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撕下来的纸片进行联想,添画成形。我通过课件展示如何把一些随意撕出的纸片,变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随后我随意撕了一块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纸片、展开联想,并让学生把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当时有一个学生,胆子很小,我就鼓勵他说说,可他低低的声音引起了别人的嘲笑,他的眼睛一直看着地面,不敢抬头,我扶起了他的头,对他说:“孩子,你的想象力真是太棒了!老师希望你能把你的想象画出来。”我看到他用一双充满感激的眼睛望着我。此后这个学生渐渐开始大胆地说自己的想法,积极开动脑筋,对绘画充满了兴趣。
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放弃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利用各种资源,如多媒体、创编故事、游戏、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刺激学生潜在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样学生的画才不会千篇一律,我们才可以看到真正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的儿童画,才可以从中看到不同于成人想法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即开发智力,激发想象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正如我在《数字变变变》一课的教学时,以数字的外形为依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作。我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数字添画逐渐变成画的过程,以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再通过观察和分析,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把其中一个数字2的形状放大,并引導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类似形象,做到变换角度、开阔视野,学生都开始积极地思考,踊跃发言,我对学生的大胆想象都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敢想、敢说,并用画笔把它画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四、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教会学生绘画吗?不是。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美和丑,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人格个性,让他们热爱生活,乐于学习。
例如,我在《小鸟找家》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小鸟白天离开家出去玩,在黑夜里找不到回家路的连环画故事,通过学习,学生要根据特定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动脑筋想办法帮小鸟回家,让故事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去关爱他人,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爱护小动物,学会面对困难,从小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安全意识等。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具备一种健康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绘画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方式,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内心的世界。而我们教师应更好地利用美术教育,引领学生感受美的生活,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以达到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美术教育;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德育渗透
在我刚毕业那几年,对于教学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掌握绘画知识和技能。可是几年教学下来,我渐渐发现学生从对信手涂鸦的热爱,到对绘画缺乏想象,直至对绘画失去兴趣。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掌握绘画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绘画带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再用绘画语言把它绘成一幅动人的图画。学生在绘画中感受生命的乐趣,得到人格的熏陶和锤炼,这将影响和改变学生一生的发展。
经过对新课改的研究和实践,要达到美育的目标就要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在身边的生活中找寻美,感受美,丰富升华学生的审美体验
绘画反映了儿童内心对世界的认识,教师的积极引导对于儿童认识世界,形成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亮眼睛》一课的教学中,要画出你看到的美丽世界。很多同学平时都没留心观察,更说不出来。我就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生物园里,让他们真正去观察,捕捉美丽的瞬间,用眼和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当他们身处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惊奇地发现美丽的花、翠绿的小草,原来美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没留心去看。这样做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画出丰富的内容。
二、保护学生的天性,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现在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画的评价上,总是在像与不像上去引导学生。没有挖掘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我们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使他们勇敢地画出心中的世界。
就如同我在《奇妙的撕纸添画》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撕下来的纸片进行联想,添画成形。我通过课件展示如何把一些随意撕出的纸片,变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随后我随意撕了一块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纸片、展开联想,并让学生把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当时有一个学生,胆子很小,我就鼓勵他说说,可他低低的声音引起了别人的嘲笑,他的眼睛一直看着地面,不敢抬头,我扶起了他的头,对他说:“孩子,你的想象力真是太棒了!老师希望你能把你的想象画出来。”我看到他用一双充满感激的眼睛望着我。此后这个学生渐渐开始大胆地说自己的想法,积极开动脑筋,对绘画充满了兴趣。
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放弃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利用各种资源,如多媒体、创编故事、游戏、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刺激学生潜在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样学生的画才不会千篇一律,我们才可以看到真正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的儿童画,才可以从中看到不同于成人想法的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即开发智力,激发想象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正如我在《数字变变变》一课的教学时,以数字的外形为依托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作。我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数字添画逐渐变成画的过程,以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再通过观察和分析,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我把其中一个数字2的形状放大,并引導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类似形象,做到变换角度、开阔视野,学生都开始积极地思考,踊跃发言,我对学生的大胆想象都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敢想、敢说,并用画笔把它画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四、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教会学生绘画吗?不是。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美和丑,其实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人格个性,让他们热爱生活,乐于学习。
例如,我在《小鸟找家》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小鸟白天离开家出去玩,在黑夜里找不到回家路的连环画故事,通过学习,学生要根据特定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动脑筋想办法帮小鸟回家,让故事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去关爱他人,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爱护小动物,学会面对困难,从小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安全意识等。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具备一种健康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绘画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方式,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内心的世界。而我们教师应更好地利用美术教育,引领学生感受美的生活,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以达到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