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模式
1.概念
“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模式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设置小组任务和创设竞赛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争取小组胜利的一种教学模式。
2.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特点是全体性与差异性,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关注个性差异。
(2)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行为心理学。行为科学研究认为,人的行动必须有其动机,没有动机,就不会采取行动。
3.内涵
(1)以小组自主活动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以竞赛为情境,以合作为方法。任务是目标,竞赛制造紧迫感,任务设置与竞赛情境创设促进合作学习的产生,合作则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争取竞赛胜利的方法。
(2)关注差异,根据学生个性与特长赋予特定角色,使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的定位和责任;为学生特长的发挥提供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以小组的整体合作绩效和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个人对小组的贡献为依据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
4.优越性
(1)在竞赛中开展合作学习,各小组有了充分的自主空间,各成员有了展示特长和张扬个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兴趣,改变学生 “赶鸭子上架”的学习态度,发展体能、提高技能、培养习惯。
(2)角色赋予更能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同时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合作使学生产生相互信任和依赖,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任务为主线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产生,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4)竞赛中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学生主体创造性活动,它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功欲。
二、“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设计
1.小组建设
进行异质分组以保持各组人数、运动基础水平、任务操作能力的均衡,促进竞争环境的产生。小组数量和成员数量要依据教师和小组自我监督管理能力以及场地器材的支撑条件而定,并根据学生能力的改变保持动态均衡。
2.学生角色赋予
通过角色赋予实现:小组成员相互管理和监督,即人人既有权利又承担明确职责。这样有利于促进小组团队的成型,避免个别学生游离在小组之外。
3.任务设置
任务既要有挑战性,又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才会避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激发斗志。各小组任务可相同也可不同,但要保证公平。
4.竞赛情境创设
竞赛与合作是“任务—竞赛—合作”教学的优势所在。建立规则和奖惩制度,促进竞赛情境的生成,以保证团队凝聚力和合作学习的产生。
5.合作学习体系构建
小组的凝聚力和组员的责任感、积极性与能动性的调动,能够发挥“1 1>2”的团体效应,因而合作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建立在组内所有组员的共同努力之上,它是具有多元性、互补性的新型互促学习体系。
6.建立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的建立首先要保持信息畅通,形成“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体育教师”和“组员—组长—体育教师”横纵两条渠道;其次,依据信息预测小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策略库,以充分发挥教师调控枢纽的作用。
7.设计评价
评价小组要根据小组合作的绩效整体性、综合性进行,以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个人评价要注意结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习惯、发展潜力等因素展开,多提学生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全班面前建立自信,形成良好态度和习惯。
“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模式建立在素质教育、新课标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具备了丰富的教育内涵。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前者具有一定优越性,实践证明有效且可行,值得在深化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尝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雷.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
[2] 王冰梅.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工会论坛,2006(5).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学校)
1.概念
“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模式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设置小组任务和创设竞赛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争取小组胜利的一种教学模式。
2.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特点是全体性与差异性,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关注个性差异。
(2)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行为心理学。行为科学研究认为,人的行动必须有其动机,没有动机,就不会采取行动。
3.内涵
(1)以小组自主活动为主体,以任务为导向,以竞赛为情境,以合作为方法。任务是目标,竞赛制造紧迫感,任务设置与竞赛情境创设促进合作学习的产生,合作则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争取竞赛胜利的方法。
(2)关注差异,根据学生个性与特长赋予特定角色,使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的定位和责任;为学生特长的发挥提供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以小组的整体合作绩效和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个人对小组的贡献为依据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
4.优越性
(1)在竞赛中开展合作学习,各小组有了充分的自主空间,各成员有了展示特长和张扬个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兴趣,改变学生 “赶鸭子上架”的学习态度,发展体能、提高技能、培养习惯。
(2)角色赋予更能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同时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合作使学生产生相互信任和依赖,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任务为主线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产生,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4)竞赛中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一种学生主体创造性活动,它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功欲。
二、“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设计
1.小组建设
进行异质分组以保持各组人数、运动基础水平、任务操作能力的均衡,促进竞争环境的产生。小组数量和成员数量要依据教师和小组自我监督管理能力以及场地器材的支撑条件而定,并根据学生能力的改变保持动态均衡。
2.学生角色赋予
通过角色赋予实现:小组成员相互管理和监督,即人人既有权利又承担明确职责。这样有利于促进小组团队的成型,避免个别学生游离在小组之外。
3.任务设置
任务既要有挑战性,又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才会避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激发斗志。各小组任务可相同也可不同,但要保证公平。
4.竞赛情境创设
竞赛与合作是“任务—竞赛—合作”教学的优势所在。建立规则和奖惩制度,促进竞赛情境的生成,以保证团队凝聚力和合作学习的产生。
5.合作学习体系构建
小组的凝聚力和组员的责任感、积极性与能动性的调动,能够发挥“1 1>2”的团体效应,因而合作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建立在组内所有组员的共同努力之上,它是具有多元性、互补性的新型互促学习体系。
6.建立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的建立首先要保持信息畅通,形成“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体育教师”和“组员—组长—体育教师”横纵两条渠道;其次,依据信息预测小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策略库,以充分发挥教师调控枢纽的作用。
7.设计评价
评价小组要根据小组合作的绩效整体性、综合性进行,以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个人评价要注意结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兴趣习惯、发展潜力等因素展开,多提学生闪光点,帮助他们在全班面前建立自信,形成良好态度和习惯。
“任务—竞赛—合作”分组教学模式建立在素质教育、新课标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具备了丰富的教育内涵。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前者具有一定优越性,实践证明有效且可行,值得在深化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尝试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雷.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
[2] 王冰梅.体育教学中分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工会论坛,2006(5).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