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地革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为全民健康运动的推广助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让体育锻炼生活化、社会化和常态化。就中职生体育教学中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仅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生;体育教学;自我锻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50-01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中职生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務,通过这项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体育教学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采用更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手段,用具有吸引力的体育课堂来培养中职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建成全民健身社会作出贡献。
一、自我锻炼能力的含义
自我锻炼能力即能够自我开展锻炼并自发进行锻炼的能力,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模式,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或者协助就能开展锻炼活动。培养自我锻炼能力能够实现全民健身的总体目标,也可以推动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还可以提高个人的身体综合素质。这种自发进行锻炼的意识,也将会给人带来积极健康的影响,让人们变得更加乐观上进,推动人们更好的生活和学习。自我锻炼能力的普及能够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并且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中职生体育教学中自我锻炼能力培养方式
(一)在课堂中强化自我锻炼意识
中职学校中的体育课堂能够让中职生在校期间接受比较完整的体育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和意识的最佳时机。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将正确的体育理论知识传导给学生,将各种体育活动教导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自我锻炼的意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我锻炼意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强化自我锻炼意识。
(二)更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内容
中职体育课程经常会流于形式,即将学生集合到操场上点名,然后让学生跑圈运动之后,安排一种体育运动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无聊而且完全不能体现出体育课堂的意义,学生只会在操场上闲逛而失去锻炼的兴趣。这样的体育课堂过于敷衍,完全没有起到真正的体育教学作用。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能够喜欢上体育课堂,喜欢上锻炼。所以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内容,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输出更多有效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受益。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体育冷门知识小课堂,给学生普及一些不常注意到的小知识,或者开展一些小比赛,让班级中的学生互相竞技,还可以观看比赛等。让教学的模式更加丰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三)给学生树立新的目标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不断被重视后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中职生因为自身没有明确的体育锻炼目标,所以主观能动性比较差。大多数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也是定向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确定相关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没有与学生的需求所联系,而是过于强硬和死板。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就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内心意愿,真正考虑学生想要什么、学生喜欢什么,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课程的安排。
破除原来老旧的教学任务模式,而将传递健康理念作为体育课堂的核心,在教学环节上,贯彻健康第一锻炼第二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锻炼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锻炼带给自己身体健康的好处,从而从心底认同锻炼、喜欢上锻炼。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多的与学生展开互动,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需求,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开展各类教学。
(四)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把握课堂的气氛和进度,作为引导者,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组织,培养起学生的独立组织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轮流来进行授课,让有不同体育专长的学生来教导别的学生一起参与这项体育锻炼。这样的课堂模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让整个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有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又可以带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更加容易对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产生兴趣,同时由专长体育的学生来进行授课,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体会到集体锻炼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三、结束语
要想在中职生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了解到锻炼带给自身的益处。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加强自我锻炼意识的渗透,通过不断地传递自我锻炼理念来让学生能够明白锻炼将会给自己今后的健康生活带来保障,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庄小平.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9(2).
[2]张旭光.体育教学中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团队精神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郭寰宇.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关 键 词] 中职生;体育教学;自我锻炼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50-01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中职生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務,通过这项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加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体育教学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采用更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手段,用具有吸引力的体育课堂来培养中职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为建成全民健身社会作出贡献。
一、自我锻炼能力的含义
自我锻炼能力即能够自我开展锻炼并自发进行锻炼的能力,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模式,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或者协助就能开展锻炼活动。培养自我锻炼能力能够实现全民健身的总体目标,也可以推动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还可以提高个人的身体综合素质。这种自发进行锻炼的意识,也将会给人带来积极健康的影响,让人们变得更加乐观上进,推动人们更好的生活和学习。自我锻炼能力的普及能够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并且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中职生体育教学中自我锻炼能力培养方式
(一)在课堂中强化自我锻炼意识
中职学校中的体育课堂能够让中职生在校期间接受比较完整的体育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和意识的最佳时机。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将正确的体育理论知识传导给学生,将各种体育活动教导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将自我锻炼的意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我锻炼意识渗透到课堂中,让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强化自我锻炼意识。
(二)更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内容
中职体育课程经常会流于形式,即将学生集合到操场上点名,然后让学生跑圈运动之后,安排一种体育运动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无聊而且完全不能体现出体育课堂的意义,学生只会在操场上闲逛而失去锻炼的兴趣。这样的体育课堂过于敷衍,完全没有起到真正的体育教学作用。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能够喜欢上体育课堂,喜欢上锻炼。所以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内容,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输出更多有效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受益。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体育冷门知识小课堂,给学生普及一些不常注意到的小知识,或者开展一些小比赛,让班级中的学生互相竞技,还可以观看比赛等。让教学的模式更加丰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三)给学生树立新的目标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不断被重视后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中职生因为自身没有明确的体育锻炼目标,所以主观能动性比较差。大多数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也是定向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确定相关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没有与学生的需求所联系,而是过于强硬和死板。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就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内心意愿,真正考虑学生想要什么、学生喜欢什么,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课程的安排。
破除原来老旧的教学任务模式,而将传递健康理念作为体育课堂的核心,在教学环节上,贯彻健康第一锻炼第二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锻炼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锻炼带给自己身体健康的好处,从而从心底认同锻炼、喜欢上锻炼。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多的与学生展开互动,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需求,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开展各类教学。
(四)培养学生独立组织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把握课堂的气氛和进度,作为引导者,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组织,培养起学生的独立组织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轮流来进行授课,让有不同体育专长的学生来教导别的学生一起参与这项体育锻炼。这样的课堂模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让整个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有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又可以带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更加容易对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产生兴趣,同时由专长体育的学生来进行授课,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体会到集体锻炼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三、结束语
要想在中职生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了解到锻炼带给自身的益处。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加强自我锻炼意识的渗透,通过不断地传递自我锻炼理念来让学生能够明白锻炼将会给自己今后的健康生活带来保障,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庄小平.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9(2).
[2]张旭光.体育教学中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团队精神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郭寰宇.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精神培养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