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从实践来看,对它的理解存在误区,表现为:“生活化”过于放大、过于造作、缺乏实践、流于形式。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当对“数学生活化”理念进行理性分析。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生活化 实践误区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数学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数学通过与生活“结伴”而变得生动,让教科书与生活的“联姻”而变得有趣。可以说,数学问题生活化已经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1.“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了让数学的魅力得以张扬,让数学知识富有真情和活力,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如果割裂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数学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数学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较强的合理性。
2.“数学生活化”的若干误区。
2.1 “生活化”过于放大。数学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数学,也不意味生活可以替代数学。数学是抽象和理性的,生活却是具体和感性的。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数学的“生活化”,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变成了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课。数学教学变成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片面追求数学的“生活化”,削弱“数学化”,喧宾夺主,用“生活化”取代“数学化”。在倡导“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过于放大“生活化”,导致的后果是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学生对数学的错觉。
2.2 “生活化”过于造作。为了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创设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体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感受到数学方法的魅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依存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何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情境的设置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必须符合生活中的一般常识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生活化素材的人为编制,问题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比比皆是。为了应用而捏造事實,缺乏科学依据。这样牵强附会,完全有可能误导学生。
2.3 “生活化”缺乏实践。“生活化”情境的设置和素材的运用,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开放性、创造性与挑战性;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素材必须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素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但是,如果学生对素材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生活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2.4 “生活化”流于形式。倡导“数学生活化”,首先要理解“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和精髓,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数学生活化”是将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使生活与数学相得益彰。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活素材情境简单化,甚至走向形式。例如讲正负数时,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卖东西”开始。内容虽然现实了,但意义不大,缺少思考性和挑战性。没有把握“数学生活化”的真正内涵。倡导“数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数学知识全部“生活化”,也不意味着将数学泛化和庸俗化,更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创设问题情境。因为过分依赖生活情境,难免会掩盖数学的本质,削弱数学本身的魅力。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让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达到完成真实性任务的目的。如果多媒体提供的生活化情境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带给学生智力的挑战和认知的冲突,那么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是流于形式,这样的“生活化”有点形似神离。
3.让数学回归生活也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离开生活,数学将会枯竭。同样,让生活走进数学,因为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的作用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应该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时,学生才能感觉到数学是鲜活而有生命的。总之,实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和谐统一,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也应该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 数学生活化 实践误区
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数学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数学通过与生活“结伴”而变得生动,让教科书与生活的“联姻”而变得有趣。可以说,数学问题生活化已经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1.“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为了让数学的魅力得以张扬,让数学知识富有真情和活力,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使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如果割裂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数学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数学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较强的合理性。
2.“数学生活化”的若干误区。
2.1 “生活化”过于放大。数学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数学,也不意味生活可以替代数学。数学是抽象和理性的,生活却是具体和感性的。在实际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数学的“生活化”,把联系生活作为唯一的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变成了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课。数学教学变成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片面追求数学的“生活化”,削弱“数学化”,喧宾夺主,用“生活化”取代“数学化”。在倡导“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过于放大“生活化”,导致的后果是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学生对数学的错觉。
2.2 “生活化”过于造作。为了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创设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将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巧妙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体验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感受到数学方法的魅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依存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何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成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情境的设置一方面必须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必须符合生活中的一般常识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生活化素材的人为编制,问题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比比皆是。为了应用而捏造事實,缺乏科学依据。这样牵强附会,完全有可能误导学生。
2.3 “生活化”缺乏实践。“生活化”情境的设置和素材的运用,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开放性、创造性与挑战性;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素材必须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素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但是,如果学生对素材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生活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2.4 “生活化”流于形式。倡导“数学生活化”,首先要理解“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和精髓,不能为“生活化”而“生活化”,“数学生活化”是将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提升数学,使生活与数学相得益彰。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活素材情境简单化,甚至走向形式。例如讲正负数时,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卖东西”开始。内容虽然现实了,但意义不大,缺少思考性和挑战性。没有把握“数学生活化”的真正内涵。倡导“数学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将所有的数学知识全部“生活化”,也不意味着将数学泛化和庸俗化,更不意味着每一节数学课都要创设问题情境。因为过分依赖生活情境,难免会掩盖数学的本质,削弱数学本身的魅力。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让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供虚拟现实,达到完成真实性任务的目的。如果多媒体提供的生活化情境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没有带给学生智力的挑战和认知的冲突,那么这样的教学手段就是流于形式,这样的“生活化”有点形似神离。
3.让数学回归生活也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离开生活,数学将会枯竭。同样,让生活走进数学,因为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的作用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应该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时,学生才能感觉到数学是鲜活而有生命的。总之,实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和谐统一,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理念,也应该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