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对如何利用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思变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总结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具有辩证思想的教学内容,对初中语文教学就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变思维 能力培养 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初中语文课程资源中包含的思辨思想的内容
1、利用教材中辩证说理的成分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所从事的职业
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如何正确对待“敬业”与“乐业”的关系,在教材《敬业与乐业》中一开始就谈:敬业乐业,然后论述敬业乐业的重要,最后总结。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希望,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用这个内容培养学生辩证的正确的看待所从事的职业。
2、利用教材中对人物命运的的刻画来学会辩证的看待人生
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教育的牺牲品。作者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识时,也表现了深厚的同情心,特别是写到他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从不拖欠等情节,表明他心地善良,品行比别人好,从而更激起读者对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愤恨。
3、利用教材中的辩证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读过《塞翁失马》的人都知道,塞翁失马时“人皆吊之”,得胡马时“人皆贺之”;塞翁之子折髀时“人皆吊之”,而最后胡人大举入侵时,塞翁及其子却“独以跛之故”而“父子相保”。作者通过这一故事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亦即祸中有福,福中寓祸,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变化发展的思想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二、利用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手法上具有的辩证原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在写人、记事、说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状物和写人中的实写和虚写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望父买橘”和“父子分手”的背影是实写,“开头设疑”和“看信思念”的背影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通过对背影的反复描写,表达了浓浓的父子情,令人潸然泪下,文章感人至深。
2、写人记事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范进中举》中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写得既有爆发力,又很有波澜。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把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示的淋漓尽致。
3、刻画作品形象时的欲扬先抑
《社戏》中“抓住”我的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这样,使得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叙事以及抒情中的以小见大
《菜园小记》写的是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的日常生活琐事——种菜,事情虽小,但表现了当时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以苦为乐、奋发图强的高尚品质。作者从大处着眼,于小处落笔,用小事反映了当时有重大意义的主题,因为大事是由无数小事组成的,只有从一人、一事的小处落笔,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大事来;小事不能脱离大背景,应与历史的大环境联系起来,这样,便可以小见大。
5、议论文中的破和立以及正反论证
《多一点宽容》通篇采用议论说理的方式,辩证地论述了多一些宽容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宽容他人。第一部分论述提倡宽容的意义,第二部分论述怎样才能做到宽容,第三部分补充论证“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这样思路清晰、严谨、无懈可击,文中还引用古代的格言警句,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散文中的“忌散”与“贵散”
举凡脍炙人口的散文,无不联想丰富,横则泛论天下事,纵便畅谈古今情,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或由此及彼,或由物及人,亦即“贵散”,但其联想又往往受中心思想的制约,否则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亦即“忌散”。《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主线,先写其“参天耸立,百折不挠”的雄姿,继写其“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品质,最后由树及人,托物寄情,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认识教材中辩证的写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 思变思维 能力培养 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初中语文课程资源中包含的思辨思想的内容
1、利用教材中辩证说理的成分培养学生的正确对待所从事的职业
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如何正确对待“敬业”与“乐业”的关系,在教材《敬业与乐业》中一开始就谈:敬业乐业,然后论述敬业乐业的重要,最后总结。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希望,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用这个内容培养学生辩证的正确的看待所从事的职业。
2、利用教材中对人物命运的的刻画来学会辩证的看待人生
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教育的牺牲品。作者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然而,作者在批判他的封建意识时,也表现了深厚的同情心,特别是写到他教“我”识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从不拖欠等情节,表明他心地善良,品行比别人好,从而更激起读者对迫害他的封建制度的愤恨。
3、利用教材中的辩证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的思想
读过《塞翁失马》的人都知道,塞翁失马时“人皆吊之”,得胡马时“人皆贺之”;塞翁之子折髀时“人皆吊之”,而最后胡人大举入侵时,塞翁及其子却“独以跛之故”而“父子相保”。作者通过这一故事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亦即祸中有福,福中寓祸,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变化发展的思想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二、利用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手法上具有的辩证原理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在写人、记事、说理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状物和写人中的实写和虚写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既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望父买橘”和“父子分手”的背影是实写,“开头设疑”和“看信思念”的背影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通过对背影的反复描写,表达了浓浓的父子情,令人潸然泪下,文章感人至深。
2、写人记事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范进中举》中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写得既有爆发力,又很有波澜。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把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示的淋漓尽致。
3、刻画作品形象时的欲扬先抑
《社戏》中“抓住”我的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这样,使得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叙事以及抒情中的以小见大
《菜园小记》写的是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的日常生活琐事——种菜,事情虽小,但表现了当时延安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以苦为乐、奋发图强的高尚品质。作者从大处着眼,于小处落笔,用小事反映了当时有重大意义的主题,因为大事是由无数小事组成的,只有从一人、一事的小处落笔,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大事来;小事不能脱离大背景,应与历史的大环境联系起来,这样,便可以小见大。
5、议论文中的破和立以及正反论证
《多一点宽容》通篇采用议论说理的方式,辩证地论述了多一些宽容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宽容他人。第一部分论述提倡宽容的意义,第二部分论述怎样才能做到宽容,第三部分补充论证“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这样思路清晰、严谨、无懈可击,文中还引用古代的格言警句,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散文中的“忌散”与“贵散”
举凡脍炙人口的散文,无不联想丰富,横则泛论天下事,纵便畅谈古今情,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或由此及彼,或由物及人,亦即“贵散”,但其联想又往往受中心思想的制约,否则下笔千言而离题万里,亦即“忌散”。《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主线,先写其“参天耸立,百折不挠”的雄姿,继写其“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品质,最后由树及人,托物寄情,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认识教材中辩证的写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