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在对教材文本进行解读分析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和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审美情趣、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等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它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解讀能力,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良好的文本解读能力对语文教师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的教学方法。
所谓“一文一生一带”法,即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教师、文本、学生,这三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建构起该文本相关信息的横坐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建构起学生相关信息的纵坐标;最后建立起“文——生——师”交集带。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能使这三者有机地关联在一起,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根据不同的文本,建构起文本相关信息的横坐标
选入教材的文本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每一篇文本都是一个典型的、独特的范例,教师可据此充分建构起该文本相关信息的横坐标。
1.建构起文本的作者集
每一篇文本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作意图,是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等的感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面对一篇文本时,语文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它,而要建构起包含该文本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写作意图等相关信息的作者集,形成对作者全方位、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解读文本。
2.建构起与文本主题相同的作品集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有一个主题。有的主题是父爱、母爱,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体贴、关爱父母,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珍惜亲情;有的主题是春天,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变化和特点,感受春天带给自然、人间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主题是真诚,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地对待他人,做一个真诚的人;有的主题是成长,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成长不仅指身体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成长,要懂得担当,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关爱、照顾他人;有的主题是奇观,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细心观察家乡的风景名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有的主题是方法,旨在启发学生认识到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要想全面地诠释一篇文本的主题,不能只看这篇文本,教师在解读该文本时要把眼光放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类似或相同主题的作品,形成这一文本的作品集,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这一类主题的共性,从而更深刻地解读文本。
3.建构起与文本相同文体的类文本集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选入课本的文章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文章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表现出的具体样式或类别。所以,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寻找与文本相同文体的作品,建构起类文本集。通过研读这些类文本集,把握文体分类及该类文体的特点和共性。在此基础上,寻找该类文体的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是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该文本包含了小说的三要素,充分体现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作者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详有略地描写了“诺曼底”号遇难事件。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充分衬托、凸显了人物的品质、命运等。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篇小说与《林冲棒打洪教头》《刘姥姥进大观园》《凡卡》等放在一起形成类文本集。在类文本的比对中,着重关注小说这种文体的三要素及其特点,并依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去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从而确定并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建构起了相同文体的类文本集,才使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客观、全面,具有创新性。
4.建构起文本的情感价值集
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当他对课文中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感情就会发生‘井喷’,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并且势不可遏,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而产生飞跃。”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主观体验、感受。透过文字,展现了作者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情感,弘扬了真、善、美。所以,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把握文本的情感价值,并以文本的情感价值为基调,建构起文本的情感价值集,有效利用情感价值集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表现出的丰富、动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心中产生美好的情感,进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共鸣,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思之美,从中获得启迪和教育,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和追求崇高的动机,并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进行情感价值的迁移,继而创造美。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建构起学生相关信息的纵坐标
作为教师,解读文本与一般读者阅读文本的显著不同是教师解读文本要以学生为本位,围绕学生,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影响教师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时必须建构起以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纵坐标。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了解学生,要遵循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树立儿童本位的观念,应围绕儿童,服务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去研究学生的学,把儿童真正当作儿童,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知识背景和接受程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让学生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和引导者,不能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应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设计教学。
最后,以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意识观念要求教师解读文本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不懂、不清楚、从未接触的内容进行提取并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而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能解决的则不必浪费时间。同时,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提取的这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重构,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情基础,整体考虑内在的联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点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建构起“文——生——师”交集带
所谓建构起“文——生——师”交集带就是建构起教师、文本、学生之间触碰的交集。在解读文本时,有教师与文本的触碰,学生与文本的触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触碰,教师与学生的触碰,学生与学生的触碰,教师、学生与编者的触碰,这些触碰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积极、双向、动态的重构过程,是学生、教师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并创造出新意的过程。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教学,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所以,教师在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时既要建构起有关文本信息的横坐标,又要建构起有关学生的纵坐标,最终还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交集带,把“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的作用发挥到最佳,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不但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附属小学
所谓“一文一生一带”法,即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教师、文本、学生,这三个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建构起该文本相关信息的横坐标;根据学生的实际,建构起学生相关信息的纵坐标;最后建立起“文——生——师”交集带。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能使这三者有机地关联在一起,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根据不同的文本,建构起文本相关信息的横坐标
选入教材的文本不仅文质兼美,而且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每一篇文本都是一个典型的、独特的范例,教师可据此充分建构起该文本相关信息的横坐标。
1.建构起文本的作者集
每一篇文本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作意图,是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等的感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面对一篇文本时,语文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它,而要建构起包含该文本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写作意图等相关信息的作者集,形成对作者全方位、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解读文本。
2.建构起与文本主题相同的作品集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有一个主题。有的主题是父爱、母爱,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体贴、关爱父母,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珍惜亲情;有的主题是春天,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变化和特点,感受春天带给自然、人间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主题是真诚,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地对待他人,做一个真诚的人;有的主题是成长,旨在引导学生明白成长不仅指身体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成长,要懂得担当,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关爱、照顾他人;有的主题是奇观,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细心观察家乡的风景名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有的主题是方法,旨在启发学生认识到方法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正确,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要想全面地诠释一篇文本的主题,不能只看这篇文本,教师在解读该文本时要把眼光放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找类似或相同主题的作品,形成这一文本的作品集,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这一类主题的共性,从而更深刻地解读文本。
3.建构起与文本相同文体的类文本集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选入课本的文章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是文章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表现出的具体样式或类别。所以,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寻找与文本相同文体的作品,建构起类文本集。通过研读这些类文本集,把握文体分类及该类文体的特点和共性。在此基础上,寻找该类文体的文本核心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是法国文学巨匠雨果的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该文本包含了小说的三要素,充分体现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作者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详有略地描写了“诺曼底”号遇难事件。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充分衬托、凸显了人物的品质、命运等。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篇小说与《林冲棒打洪教头》《刘姥姥进大观园》《凡卡》等放在一起形成类文本集。在类文本的比对中,着重关注小说这种文体的三要素及其特点,并依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去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从而确定并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建构起了相同文体的类文本集,才使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更加客观、全面,具有创新性。
4.建构起文本的情感价值集
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当他对课文中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相碰的时候,感情就会发生‘井喷’,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产生能量,并且势不可遏,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而产生飞跃。”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主观体验、感受。透过文字,展现了作者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情感,弘扬了真、善、美。所以,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善于把握文本的情感价值,并以文本的情感价值为基调,建构起文本的情感价值集,有效利用情感价值集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表现出的丰富、动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心中产生美好的情感,进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共鸣,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思之美,从中获得启迪和教育,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和追求崇高的动机,并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进行情感价值的迁移,继而创造美。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建构起学生相关信息的纵坐标
作为教师,解读文本与一般读者阅读文本的显著不同是教师解读文本要以学生为本位,围绕学生,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影响教师解读文本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时必须建构起以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纵坐标。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了解学生,要遵循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要树立儿童本位的观念,应围绕儿童,服务儿童,从儿童的视角去研究学生的学,把儿童真正当作儿童,了解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知识背景和接受程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让学生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学生的向导和引导者,不能以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应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设计教学。
最后,以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意识观念要求教师解读文本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需要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重难点及学生不懂、不清楚、从未接触的内容进行提取并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而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能解决的则不必浪费时间。同时,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提取的这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重构,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情基础,整体考虑内在的联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增长的点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建构起“文——生——师”交集带
所谓建构起“文——生——师”交集带就是建构起教师、文本、学生之间触碰的交集。在解读文本时,有教师与文本的触碰,学生与文本的触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触碰,教师与学生的触碰,学生与学生的触碰,教师、学生与编者的触碰,这些触碰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积极、双向、动态的重构过程,是学生、教师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并创造出新意的过程。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教学,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所以,教师在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时既要建构起有关文本信息的横坐标,又要建构起有关学生的纵坐标,最终还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交集带,把“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的作用发挥到最佳,从而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一文一生一带”法解读文本不但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