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奇境一种

来源 :芳草·文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於可训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长江文艺评论》主编。著有《於可训文集》十卷,发表文学作品数十万字。
  最近去英山县参加了一次文学活动,内容是纪念一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姜天民。姜天民是英山人,他的短篇小说《第九个售货亭》,一九八二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作家。发起这次活动的是作家刘醒龙,活动由他主编的《芳草》杂志和英山县共同主办,所以刘醒龙也一路同行。刘醒龙的祖籍虽然不是英山,但却成长于英山,是在英山长大的,也是在英山走上文学道路的,和姜天民一先一后,说是英山人也不为错。这期间,另有一位英山籍的作家熊召政,这次活动虽然未能同行,但因为在一些场合免不了常常要提到他,所以他也是一个隐形的在场者。
  我上面提到的这三位作家,爱好文学的读者都知道,其中有两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以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张居正》,二○○五年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刘醒龙以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天行者》,二○一一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姜天民当年所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据业内人士说,也相当于今天的鲁迅文学奖。区区一个小县,就走出了三位获得全国文学大奖的作家,你不能不感叹,小小英山,真是一块文学的奇境。
  这件事还有更神奇的地方,是这三位作家,都在英山县文化馆工作过,都是从英山县文化馆走出大山,而后成为全国知名作家的,走的几乎是同一条路线。英山县文化馆座落在县城的一条喧闹的小街上,周围都是商铺,当年虽然不会有今天这样热闹的景象,但毕竟置身闹市,要想潜心创作,心不旁骛,没有一点闹中取静的坐功是不行的。据说,文化馆的办公室当年有一把旧藤椅,这三位作家都曾坐过。至于坐在上面写了哪些作品,现在不得而知。也有的说只有两位作家坐过,另一位作家坐的是另外一把椅子。但无论如何,这把藤椅都是这三位作家勤奋写作的历史见证。只可惜我们去文化馆参观的时候,但见这三位作家创作室的牌子赫然在目,被他们坐破了的那把藤椅却早已不知去向。我们只能听听工作人员讲述有关这把藤椅和三位作家的生活、写作故事。就这一点,我们也感到十分满足。
  英山作家的创作都有很强的现实感。熊召政虽然是以历史小说家著称,但他的成名作,却是一首轰动一时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这首为革命老区人民鼓与呼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关切民瘼、不忘初心的一片赤诚,曾于一九八○年获得过全国新诗奖。姜天民的《第九个售货亭》,则通过几个青年工人帮助一个下岗女工建造售货亭的故事,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和表现心灵美,也是那个时代世道人心的真实反映。这次活动,我们见到了《第九个售货亭》写到的许多人物原型,作品的情节都是有生活依据的,甚至连售货亭也实有其物。刘醒龙也坦然承认,在他身上,也有人物原型的影子。听着这些原型人物津津乐道地讲述当年的故事,我禁不住感叹英山作家联系群众之广,扎根生活之深。在场的县委书记说,你们帮忙把当年的人物原型找出来,如果生活还有困难,我们可以想办法组织精准扶贫。文学在英山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与生活和历史水乳交融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这次英山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父子岭小学。刘醒龙说,他在《凤凰琴》和《天行者》中写到的界岭小学,原型就是现在的英山县孔家坊乡的父子岭小学。当年的父子岭小学虽不属孔家坊乡,校名后来也迭经变化,但校址却没有变动。这是刘醒龙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揭秘界岭小学的原型。这所小学在离县城六十多里外的大山里。下了四十多里的公路之后,还要从一座长长的独木桥上穿过一条大河,再翻山越岭,走二十多里山路,才能到达父子岭小学所在的乡镇。父子岭是英山历史上的特困地区,人称“三河一岭”中的“岭”,就是父子岭。该地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经济文化都很落后。那时节,刘醒龙刚从英山县阀门厂借调到县文化馆,跟一位副馆长下乡搞文化站建设。工作之余,喜欢到四周的山野里走走。有天傍晚,他爬上乡政府左侧的山岗,忽然发现半山腰的几间土坯房前,树着一面国旗。旗杆是用两根松树杆捆扎而成,旗帜经过风吹日晒,已经见不到鲜红的颜色。那面国旗下面,有一所小学,就是当年的父子岭小学。此后,一连数日,刘醒龙每天傍晚都要爬到那道山岗上,望着那面在晚风中飘荡的国旗,心中也禁不住漾起阵阵情感的波澜。正是这面国旗和心中的这份感动,八年后,促使他提笔写下了中篇小说《凤凰琴》,而后又发展成长篇小说《天行者》,为乡村教师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唱了一曲由衷的赞歌。《凤凰琴》和《天行者》源出英山,但遭遇困厄而弦歌不辍的精神,却上接古圣先贤,下及后代子孙,是中华民族人文教化传统的一脉传承。
  听刘醒龙满怀深情地揭秘这段往事和这所小学的原型,我们都禁不住有一睹我佛真颜的冲动。第二天我们便如愿去了父子岭小学参观访问。如今的父子岭小学已不同以往。通往小学的狭窄的山道,已改成了能走汽车的大道,铺着水泥或沥青的路面,山花夹道,绿树掩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当年的几间土坯房,已改成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楼房。悬挂国旗的松树杆,也换成了不锈钢的旗杆。高大的校门后面,是一个宽敞的院落,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公租房,依山排列,成一个好看的半圆。学生宿舍的楼顶上,都安有太阳能热水器,寝室、餐厅、浴室都按公寓、宾馆规格配置,一切都与城里的正规小学无异。听校长介绍说,父子岭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是孔家坊乡父子岭片区唯一的一所完全小学。学校现有学前班至六年级八个教学班,在读生一百七十余人。因为住地分散,路途遥远,学生幾乎都在校住读。但全校教职工只有十三人,其中正式教师七人,代课教师三人。就这十来号人,不但要管这些学生的学习,还要管他们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甚至还得帮有些年龄小的学生梳头洗脸,铺床叠被,可见工作量之大。尽管如此,他们教书育人的初衷却丝毫未改,爱生如子的情怀也一如既往。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从这所小学毕业的学生中,有四百多人具有本科学历,还有数十名硕士博士,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在座谈中,面对一张张朴实的脸,我又想到了《凤凰琴》中那一群同样朴实的民办教师。是他们的精神创造了《凤凰琴》,又是《凤凰琴》的精神影响和激励了一茬又一茬的乡村教师,才使我们在这个浮华奢靡的时代,得以听到从当年那个穷乡僻壤的小学传来的永世不辍的弦歌之声。
  在这次参观访问中,我们结识了一位姓金的代课老师。校长说,金老师在这儿代课已有十多年,主要教数学,还带着毕业班的班主任,有时也兼教别的课程。校长说她基本上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哪个学科缺人,她就顶哪个学科。她教的课程在乡县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深受学生、家长的爱戴和欢迎。金老师和她的爱人身体都不好,她爱人卧病在床,她自己不久前也在武汉动了一次大手术,术后半个月就来学校上班。我们在谈论她的时候,她正在进进出出地为我们端茶续水,还时不时地要招呼上楼下楼的客人。校长说,她平时也这样为学校和学生做些杂务。金老师的个子不高,衣着朴素,面色微黄。当她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朝她竖起大拇指轻轻地说,金老师,真不错。她只笑了一下说,应该的,都一样。望着她忙碌的背影,我禁不住又想起了《凤凰琴》中长年卧病在床的明爱芬老师。明老师为乡村教育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她身后,更多像金老师这样的乡村教师,正在用自己的生命培护乡村教育的大树,完成明老师未竟的事业。刘醒龙把父子岭小学的老师,看作是《凤凰琴》中界岭小学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我想,金老师就该是现实生活中的明老师。据校长说,像金老师这样的代课老师,全国各地有很多,收入很低,负担很重。听了校长的介绍,我们都感叹不已。临走的时候,刘醒龙要走了一份金老师的材料,说是要跟有关领导反映一下这个问题。我便想起当年的《凤凰琴》对民办教师转正所起的作用。面对这些代课教师,刘醒龙的心中是否又萌发了新的创作冲动呢,我不得而知,但中国当代文学向有“干预生活”的传统,在刘醒龙身上,我似乎又看到了这个传统在悄然复活。
  在英山参加活动那几天,我时不时会生发出一些这样那样的联想。这些联想一无例外地都是指向与文学有关的现实。无论从哪方面说,英山都是一块文学化的土壤,英山的历史和现实孕育了英山的文学,英山的文学又让英山的历史和现实变得更加灿烂多姿。从熊召政的《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呼唤革命初心,到姜天民的《第九个售货亭》重建美好心灵,再到刘醒龙的《凤凰琴》和《天行者》张扬崇文重教的民族精神,包括这三位作家的其他创作和英山其他作家的作品,他们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创造了一个文学英山,文学英山也因此而成为开放在红色大别山腹地的一枝文化的奇葩。
  (责任编辑:龙娜娜)
其他文献
好时光  与植物相近久了  就能变成它的同类  可以站着听风,抬头看云  偶尔低下头,在阳光下打个盹  看青衫晃动花影,光阴迟缓  杂草覆盖的水田不算荒芜  蓼花粉,飞鸟低  万种生灵隐身其中  此时潮声绵密,人间澄净  烟波浩渺的梵音里  一个人走着走着,便可望见去处  重要的事  在素清的庙宇前,所有的植物都披上了佛光  它们有着大好前程  能生长的竭尽全力在生长  能开花的肆无忌惮在开花  
期刊
公牛血  (公牛血,匈牙利红葡萄名酒。據传,在一次守城战役中,匈军将领命人搬来数桶红酒,说是公牛血,官兵饮后士气振奋,大败敌兵)  红的发黑  纯的有些涩  甚至苦  在发酵的地宫里  排列的红酒都是有身世的宫女  宫女说  我是一九八一年的  我是一九九七年的  我是二〇〇六年的  我是二〇〇八年的  宫女的红唇比红的颜色还要红  瞳仁里亮着红的光  宫女说  她们的名字都叫公牛血  是公牛血染
期刊
听秦腔  酒和辣子,撕裂喉咙  声音无所顾忌迸发出来  山圪崂、窑洞、黄河  因为有秦岭做靠山,才从容不迫  延河水,映着宝塔  牛皮筏子、毛驴上坐着米脂婆娘  拍一张照,山西就闯进镜头  秦腔和山西民谣  为伊人,站立崖头  兰花花跑八百里秦川  只为那次招手  再陡的崖,都不是绝路  芍药花开  你问,芍药花什么时候开  我说,六月中旬  这个时节,老鼠娶亲嫁女  游人慕名而来  有一年,我撒
期刊
风穴寺  风在风穴寺上空盘旋迂回  翻阅大地的经书  白云以婆娑之心给远道而来的凡尘之人  以香积缭绕之普渡  能听得见七祖塔上的梵阿诵语吗  悬钟阁上的千年钟声呢  白云禅寺香积寺千锋寺  都在风的日夜吟哦中各自皈依  好像风在这里成了佛的隐身  风过处佛无处不在  狮子  山峦枕着鼾声  午夜在梦里映现出你突然变成  狮子的脸企图靠近我  有几根胡须甚至凜厉地伸出了梦外  这一切并不可怖  有
期刊
梅瓶  她穿素服  藏起眉開眼笑  她练习吻  悠长得胜过几个朝代  她尝试拥抱  玲珑身躯悄悄开出  温柔裂痕  她耸起双肩  是千度高温定格的  美娇娘  反复锻烧让前世的自由  被恒久冰封  今生的釉色里也静静淌着  越不过高墙的忧伤  她不是财富  不想被暗室私藏  她吐着梅香  遥望城外萤虫流光清亮  下一刻  漫天星光就要接走她的梦想  哪怕用尽了岁月  冰冷的瓷器也要把爱情供奉成图腾
期刊
在静安寺外所见  那座庙,是我看着建造的  菩萨是从远方一块块运来,组装的  我知道,村东头的麻子媳妇  也是从远方运来的  尽管有菩萨一样的心肠  却并不被人们所待见  经常看见麻子媳妇  路过一片菜地,一片破瓦房  去这个庙里拜菩萨,很虔诚  她跪着的背影  很像我,去世的母亲  在酒桌上喊出“八匹马”  以酒为马的人,每当喊出这个词  就感觉热血沸腾,仿佛一生  只有这个词,才配让他活着  
期刊
季亞娅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十月》杂志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有评论集《文学的行间距》。  小说中的他甫一出场带着强烈的象征性气息。你以为他会是《爸爸爸》鸡头寨寓言里的文化象征物傻子丙崽,抑或是《尘埃落定》里大智若愚的傻子二少爷,结果都不是。这是一篇当代农村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个傻子余哈儿,这个传统社会里所说的鳏寡孤独,是个实实在在的当下乡村边缘人——不,韩永明发现他已经变成乡村生活的主
期刊
有人把作家分成兩种类型:靠才华写作和靠生活写作。这种划分是否合理有待讨论,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有一些作家,并不依赖许多生活,或者说他只有很少一点生活,却有持续不断的创作力,而另有一些作家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没有了生活也就无法创作。  我便是靠生活写作的那一种。回想了一下,我的写作素材都来源于我的生活和我身边人的生活,甚至有不少人物、故事和细节也都有生活的来源,有些甚至是采访中所得。《滑坡》《移
期刊
叶立文一九七三年十月生,甘肃陇南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博士学位。著有《启蒙视野中的先锋小说》《史铁生评传》《“误读”的方法》《解构批评的道与谋》等书。  在一篇旧文中,我曾讨论过小说的题目问题,以为“因名逐意”是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本能。然而高明的作家却乐于和读者捉迷藏——为了追求陌生化效果,他们会从小说的命名开始就大做文章。
期刊
王朝军笔名忆然。文学评论家,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期高研班学员。山西省作家协会首届签约评论家、第七届全委会委员。在《文艺报》《光明日报》《散文》《北京文学》《诗探索》《青年作家》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思想随笔若干。出版有评论专著《又一种声音》。获二〇一六——二〇一八年度赵树理文学奖·文学评论奖。曾任《名作欣赏》副主编,现供职于北岳文艺出版社。  读《我们结婚》之前,我刚刚读了韩永明的另一篇小说,而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