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类型多、差异大,农牧业生产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阻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如何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推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尤为迫切。本文探讨了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及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 农业经济 应用
一、农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成本较高,使用效果较差。据调查,90%以上的农户,特别是离城区较远的农户认为电话、上网资费高,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网络使用成本仍相对较高,大部分农民无力支付,这就导致农业网站的大部分访客并不是最需要信息的农民。
另一方面,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信息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过高,忽视了软件和信息资源制作开发的投入,不但造成了硬件设施的浪费,而且造成了信息资源缺乏、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时效性差等问题,影响了农民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制约了信息的传递。
2、农业信息供给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农业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以及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等。信息产品的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内容、精度及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客观上要求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要求。但目前我市农业信息网络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新闻时政、农业科技类及转载其它网站的,市场前瞻性的、综合分析预测的信息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
3、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由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工作,我市农业系统明显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调查,全市、县两级专门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中,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的不到5%,大部分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自学计算机网络知识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因此,基层单位只能从事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发布,而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直接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4、农民信息应用能力较差。由于受农村文化经济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影响。加之当前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总体上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低,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
二、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奠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县、乡各级各个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统一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旅,因此,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必须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发资金和农业农村信息系统日常运行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统筹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通信网络运营商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多方投资。对农业信息产业实行贴息或低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政策来鼓励社会资金的参与。
2、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提升信息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起涉农部门及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发布制度,逐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根据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发掘及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对相关的信息源分析、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使政府、农户和企业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并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开展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合作,特别是与通信运营企业、广播电视媒体等单位的合作,将在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重视农民的培训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培养现代化的农民,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普及农村信息教育,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科技素质,提高认识信息、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站和农广校学员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形成“进村入户” 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组织(队伍)网络。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通过农广校远程教育培训、中国农业信息网在线培训和省、市、县逐级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人员的岗位培训。
4、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是一种直观的、现实的、可供仿效的形象教育,它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做为近几年才开展起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意识中所占地位不重,因此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示范建设就显的尤为重要。选择一批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乡村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采取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办法,实现示范基地6O%以上的农户拥有计算机,并能通过网络查询和获取信息,营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5、做好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虽然信息网络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及存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可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多点互联、无时空限制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信息传播问题。但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快,加之目前农民中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电视、广播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做好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让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实现优势互补,依然是当前解决农村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最有效的办法。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二尧.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探讨[J].
[2]刘纳新.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J].
[3]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
[4]发挥农业信息化作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N].东方烟草报。
关键词:信息化 农业经济 应用
一、农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成本较高,使用效果较差。据调查,90%以上的农户,特别是离城区较远的农户认为电话、上网资费高,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网络使用成本仍相对较高,大部分农民无力支付,这就导致农业网站的大部分访客并不是最需要信息的农民。
另一方面,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信息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过高,忽视了软件和信息资源制作开发的投入,不但造成了硬件设施的浪费,而且造成了信息资源缺乏、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时效性差等问题,影响了农民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制约了信息的传递。
2、农业信息供给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农业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农民、农业经营企业、农村合作社、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经纪人以及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等。信息产品的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内容、精度及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客观上要求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要求。但目前我市农业信息网络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新闻时政、农业科技类及转载其它网站的,市场前瞻性的、综合分析预测的信息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
3、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由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工作,我市农业系统明显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调查,全市、县两级专门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中,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毕业的不到5%,大部分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自学计算机网络知识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因此,基层单位只能从事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发布,而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直接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4、农民信息应用能力较差。由于受农村文化经济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大部分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影响。加之当前农村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总体上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较低,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
二、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奠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县、乡各级各个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统一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旅,因此,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必须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发资金和农业农村信息系统日常运行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统筹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通信网络运营商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多方投资。对农业信息产业实行贴息或低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政策来鼓励社会资金的参与。
2、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提升信息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起涉农部门及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发布制度,逐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根据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发掘及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对相关的信息源分析、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使政府、农户和企业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并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开展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合作,特别是与通信运营企业、广播电视媒体等单位的合作,将在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重视农民的培训和农业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培养现代化的农民,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普及农村信息教育,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科技素质,提高认识信息、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县、乡农技推广站和农广校学员的作用,联合其他涉农部门,依靠村组干部、农村经纪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形成“进村入户” 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组织(队伍)网络。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通过农广校远程教育培训、中国农业信息网在线培训和省、市、县逐级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人员的岗位培训。
4、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是一种直观的、现实的、可供仿效的形象教育,它可以起到导向作用。做为近几年才开展起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意识中所占地位不重,因此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示范建设就显的尤为重要。选择一批农村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乡村组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采取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办法,实现示范基地6O%以上的农户拥有计算机,并能通过网络查询和获取信息,营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典型带动,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5、做好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虽然信息网络在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及存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可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多点互联、无时空限制的优势,有效地解决信息传播问题。但也必须看到,传统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快,加之目前农民中拥有计算机的比率还很低,电视、广播等常规传播渠道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做好对农民的信息服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传播媒介。让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实现优势互补,依然是当前解决农村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最有效的办法。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配合,才能提高管理水平。随着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二尧.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探讨[J].
[2]刘纳新.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政府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J].
[3]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
[4]发挥农业信息化作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N].东方烟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