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下,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完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践教学中,地理教师普遍会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技能重视也不够,不符合新课改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 三维目标 现状 策略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完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践教学中,地理教师普遍会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技能重视也不够,不符合新课改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教学方法,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是新课程的基础目标,总体上看,在教学中普遍得到重视。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例如,该目标的第一条中“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受旧课程的影响,挖掘的过深,拓展的过宽,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地里的起始阶段就感到困难。类似的情况在教学中并不鲜见。因此,继续研究新课程的要求,尤其是重视对内容的深度、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在地理核心观念和原理教学方面,既要以区域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区域发展的案例灌输地里观念,更要通过区域案例教学让学生领会地里观念和原理的内涵。例如,该目标的第三条“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偏重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忽视了从本质上结识产生差异的原因,有的教师仅是针对案例本身的个案教学,缺乏对问题原因的一般性概括和对解决途径的归纳总结,不能区分高中和初中阶段在这一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学生遇到类似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因此,要重视学生地理核心知识的内化,即将地理核心观念和原理内化为学生的地理素养。三是在地理技能的教学方面,重视了对“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教学,对“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试验、地理调查”的技能教学明显弱化。例如,教学中,对教材针对上述技能的培养而设计的“活动”往往不能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前者是高考的热点,后者在目前的高考中考查得较少。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在新课程的会考和高考中要加强对上述技能的考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也是新课程目标中的亮点。从这一目标的实施看,教学中“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运用”得到了重视,但是,对目标中“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普遍得不到落实。例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大量的地理试题练习替代探究过程;以现成的答案禁锢开放性思维;以教师的“一言堂”取代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究其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观念所致。实际上,前者属初级水平目标,后两条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十分关键。为此,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首先,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性的讨论;其次,教师要倡导并具体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是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当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对该目标下的“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得到了重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表面化,学生没有真正感悟到地理学的内在美,这必然影响地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长久维持;二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空泛化。三是观念、意识的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相脱离。为此,一是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素材,在课堂上有机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二是丰富教育的形式,尤其注意引导学生从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和人类的建设成就等具体的实例中,进行自我教育;三是在活动中教育,如利用创建“绿色学校”促进学生把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上升为自觉的环保行动。
总结,新课改中会出现三维目标实现不够完善的问题,有多种因素,但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非常关键,因而新时期为适应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有效贯彻实行新课改要求,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地理教学 三维目标 现状 策略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完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在实践教学中,地理教师普遍会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技能重视也不够,不符合新课改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文结合当前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教学方法,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是新课程的基础目标,总体上看,在教学中普遍得到重视。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例如,该目标的第一条中“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受旧课程的影响,挖掘的过深,拓展的过宽,使学生在学习高中地里的起始阶段就感到困难。类似的情况在教学中并不鲜见。因此,继续研究新课程的要求,尤其是重视对内容的深度、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在地理核心观念和原理教学方面,既要以区域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区域发展的案例灌输地里观念,更要通过区域案例教学让学生领会地里观念和原理的内涵。例如,该目标的第三条“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分偏重区域地理内容的教学,忽视了从本质上结识产生差异的原因,有的教师仅是针对案例本身的个案教学,缺乏对问题原因的一般性概括和对解决途径的归纳总结,不能区分高中和初中阶段在这一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学生遇到类似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因此,要重视学生地理核心知识的内化,即将地理核心观念和原理内化为学生的地理素养。三是在地理技能的教学方面,重视了对“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教学,对“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试验、地理调查”的技能教学明显弱化。例如,教学中,对教材针对上述技能的培养而设计的“活动”往往不能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前者是高考的热点,后者在目前的高考中考查得较少。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在新课程的会考和高考中要加强对上述技能的考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是新课程的关键目标,也是新课程目标中的亮点。从这一目标的实施看,教学中“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运用”得到了重视,但是,对目标中“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普遍得不到落实。例如,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大量的地理试题练习替代探究过程;以现成的答案禁锢开放性思维;以教师的“一言堂”取代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究其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观念所致。实际上,前者属初级水平目标,后两条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十分关键。为此,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首先,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性的讨论;其次,教师要倡导并具体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是课程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当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受益。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对该目标下的“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在教学中普遍得到了重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表面化,学生没有真正感悟到地理学的内在美,这必然影响地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长久维持;二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空泛化。三是观念、意识的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相脱离。为此,一是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素材,在课堂上有机渗透,抓住时机,适时教育;二是丰富教育的形式,尤其注意引导学生从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和人类的建设成就等具体的实例中,进行自我教育;三是在活动中教育,如利用创建“绿色学校”促进学生把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上升为自觉的环保行动。
总结,新课改中会出现三维目标实现不够完善的问题,有多种因素,但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非常关键,因而新时期为适应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有效贯彻实行新课改要求,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