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注重提高其教学实效性。从提高思品教师的个人素质、突出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改变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学生德育的教育合力入手,以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79
思想品德课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课并未能完全发挥其德育功能,学生只是通过学习来应试,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切实践行,导致知行不统一。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提高思品教师的个人素质
思品教师是思品课的施教者,是提高思品课德育实效的主导者。思品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引起学生在观点上的赞同、情感上的共鸣和人格上的敬仰。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然流淌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能力素养和完美人格等,必然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理念,在内容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自由空间,有些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碰撞出思想的智慧火花。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结合课程内容、社会生活和亲身经历,自己设计和表演一些小故事,或开展辩论会、演讲赛、朗诵会等,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教师适当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2.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要求突出生活化,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启发思维,启迪智慧,铸造心灵。
首先,倡导合作学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包括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借机适当引导,唤醒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其次,精心创设情境。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感体验性的学习情境。如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漫画、音乐、影视等来创设情境,以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
再次,注重道德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和不断创造条件,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最后,尝试探究学习。要增强思品课的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参与性的学习来取代被动式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专家访谈、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探究性活动,强化训练,落实行为,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改变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1.转变评价内容。教师要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评价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转变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真正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
2.转变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课程学习的“指挥棒”,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思品课的评价,要想摒弃单一的知识性或考试性的评价,就要在评价方式上做足文章,切实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可以探索以学业质量检测、成长记录袋和综合素质评价为载体的教师评价,以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提高为原则的学生自评,以学习小组内成员互评、教学班级内成员互评、学生社团内团员互评等为形式的同伴互评,以街道社区、亲朋好友、派出所、文具店和邻居等为主体的社会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切实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四、构建学生德育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一是强化学科间的合作。德育要有实效,就必须既要有学科渗透又要有学科配合。思品教师要经常与各学科教师交流沟通,特别是与班主任及语文、历史、健康等学科教师“协同作战”,以加强德育效果。二是取得家长支持。离开了家庭的配合,谈学生道德素养是一纸空谈。因此,思品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力争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三是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是一所大课堂,也是一本“无字之书”。思品教师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读懂“无字之书”,增强道德体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79
思想品德课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课并未能完全发挥其德育功能,学生只是通过学习来应试,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切实践行,导致知行不统一。实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生命线,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进行探讨。
一、提高思品教师的个人素质
思品教师是思品课的施教者,是提高思品课德育实效的主导者。思品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引起学生在观点上的赞同、情感上的共鸣和人格上的敬仰。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然流淌的思想道德、敬业精神、能力素养和完美人格等,必然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突出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理念,在内容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自由空间,有些问题的提出旨在引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碰撞出思想的智慧火花。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结合课程内容、社会生活和亲身经历,自己设计和表演一些小故事,或开展辩论会、演讲赛、朗诵会等,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教师适当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2.让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要求突出生活化,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启发思维,启迪智慧,铸造心灵。
首先,倡导合作学习。教师把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包括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和价值判断,借机适当引导,唤醒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其次,精心创设情境。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和资源整合的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感体验性的学习情境。如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漫画、音乐、影视等来创设情境,以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
再次,注重道德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和不断创造条件,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最后,尝试探究学习。要增强思品课的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参与性的学习来取代被动式的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专家访谈、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探究性活动,强化训练,落实行为,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改变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方式
1.转变评价内容。教师要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评价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转变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真正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统一,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
2.转变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课程学习的“指挥棒”,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思品课的评价,要想摒弃单一的知识性或考试性的评价,就要在评价方式上做足文章,切实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可以探索以学业质量检测、成长记录袋和综合素质评价为载体的教师评价,以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提高为原则的学生自评,以学习小组内成员互评、教学班级内成员互评、学生社团内团员互评等为形式的同伴互评,以街道社区、亲朋好友、派出所、文具店和邻居等为主体的社会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切实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四、构建学生德育的教育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一是强化学科间的合作。德育要有实效,就必须既要有学科渗透又要有学科配合。思品教师要经常与各学科教师交流沟通,特别是与班主任及语文、历史、健康等学科教师“协同作战”,以加强德育效果。二是取得家长支持。离开了家庭的配合,谈学生道德素养是一纸空谈。因此,思品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力争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三是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是一所大课堂,也是一本“无字之书”。思品教师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读懂“无字之书”,增强道德体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