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 学会生字“妆、亦、抹”,理解“潋滟”“空濛”的意思。
  2. 通过多种方式朗读,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比较,诵读想象,培养学生感悟诗句的能力,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赏图画,揭课题
  1.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最美又在西湖,曾听一个朋友说“宁肯西湖当乞丐,不愿酒泉当富翁”,可见杭州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之美。(出示西湖美景图)
  2. 看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
  3. 是啊,西湖秀丽多变的景色吸引了许许多多中外游客,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北宋诗人苏轼写西湖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入,通过观看西湖美景图,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并及时把握学习的主题。
  二、解诗题,识诗人
  1. 解题。课题告诉我们什么?请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 你对诗人苏轼知道多少?(师生交流诗人的资料)
  课件出示:苏轼,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黄庭坚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3. 了解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措施,离开京城到杭州地方做官。神宗熙宁六年(1073)正月二十一,与诗友陈襄在西湖上饮酒赏景,见西湖初晴后雨,景色动人,便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这是第二首。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诗人和创作背景资料,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理解古诗打好基础。
  三、读诗句,明诗意
  1.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诗句的字音。强调“空濛”“潋滟”“亦”“抹”的读音。
  2. 指名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
  3. 师配乐范读,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画出节奏。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4. 理解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把不理解或认为重要的字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重点理解“潋滟”,让学生先说说意思(波光粼粼的样子),出示图片直观感受。思考:由“瀲滟”一词你想到了什么?面对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2)面对这样的美景,诗人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是谁?师讲“西子沉鱼”的故事,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5.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6. 说说怎样才能把这首诗读得有感情、有韵味。(1)你认为每一句诗中,哪个字(词)要特别强调,你准备用怎样的声音来强调(读轻读重读长读短)?(2)全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朗读?(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点拨朗读的方法,注意语速、停顿、韵律等)同桌练读,男女生分别读。
  7. 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将古诗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听。(互相评议,取长补短)
  【设计意图】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准确,这是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前提。教师的点拨、范读为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提供了帮助,使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通过读,真切地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感悟、交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
  四、悟诗情,入意境
  1. 想象诗歌画面。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师朗诵)
  2. 学生交流、汇报。
  3. 面对西湖晴雨的变化,你从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愉快,乐观)到底要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学生反复练读,教师指导,熟读成诵。
  4. 在诗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性格或心情的诗人?
  (1)补充资料:苏东坡,本来是朝廷中的一位大臣,被皇帝倚重,但受人排挤,因为一点小小的原因,他就被贬到杭州做地方小官,他是如何对待这场暴风雨的?
  (2)引导学生体会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挫折,苏轼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对待的?(作者以乐观、豪放的态度对待人生中的暴风骤雨)
  5. 总结回顾,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把语言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通过问题解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豁达和乐观,力图让学生置身其中,体味故事的意境美。
  五、忆过程,悟学法
  1. 刚才我们是按什么顺序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生回忆回答)
  2. 总结出示: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设计意图】回忆学习的过程,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使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后面自学古诗打下基础。
  六、对比读,促能力
  1. 后来,苏轼还写过一首描写西湖天气变化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件出示)
  2.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
  3. 画出古诗的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風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 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抓重点字词,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
  (3)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4)根据理解读出诗的意境。
  5. 生汇报交流。
  师:“白雨跳珠”能不能说“白雨像跳动的珍珠”?
  (“白雨跳珠”是白色的雨打在水面上,溅起一片像珍珠一样的水花。表示雨下得急,在胡乱地跳动着,然后跃入船中。)
  师:《饮湖上初晴后雨》是采用静态描写,这首诗是采用什么描写?
  师:对,充满了动感,显示出勃发的生命力。(板:动态描写)
  6. 现在该如何来读这首诗?
  (1)教师范读。
  (2)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未”要读得短促有力;“卷地风来”要读得快而有力;“水”要读得慢而轻,有天水茫茫的感觉。要读出诗中豪放、奔腾、充满动感的气势来。
  7. 这两首写西湖不同季节晴雨变化的诗,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对待生活的态度,理解苏轼乐观对待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和挫折)
  8. 出示:生命必将遭受突如其来的风暴,当你以欣赏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时,你的生命就充满了勃发的力量。(学生朗读、感受)
  9.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比较苏轼的两首诗,填充表格。
  10. 在比较中背诵两首古诗。
  11. 教师根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着作了一首诗,作为总结。请大家读一读。
  课件出示:学西湖晴雨变化宋诗
  水光山色晴方好/黑云翻墨雨亦奇/可把诗歌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再把人生比天气/笑对阴晴和变化/望湖楼上大英雄/豁达豪放数苏轼。
  师:只有大英雄才能在顺境中把诗歌写得豪放,在逆境中把诗歌写得更豪放。这大英雄就是——苏东坡。
  【设计意图】出示苏轼在不同时期,同写西湖的另一首诗,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以提高自学古诗的能力。通过对比,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诗歌的豪放风格。同时,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其他文献
【编者按】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大探索,是加強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教师们的切身利益。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有的结合具体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内容,明确了职称改革中应注意把握的一些問题;有的从纯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的阐述了职称评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现象;有的结合自身或身边的事例,描述了评审过
期刊
“表达型”阅读教学,主要指向表达,提倡从课文的表达功能出发,侧重于设计学生表达的活动,关注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活动的过程是阅读的过程,也是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过程,还是积累与表达的过程。学生要表达好,就一定要认真读好书,学习积累课文的表达方法,再从表达入手,反观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形成表达的范式,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近期,本人有幸观摩了北京市房山区周生利老师执教的《珍珠鸟》一课,周老师以“指向
期刊
阅读和习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聚焦语言表达,让学生习得方法,提升表达能力呢?  一、关注表达,展格局之美  纵观现在的学生,阅读还是有一定的量的。在语文教学中,花时间最多的也是阅读教学。然而,学生的习作能力并没有与阅读量成正比。“学生怕写,教师怕教”这一现象依然存在。
期刊
一、从体验中感悟,积累模型表象  数学建模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也就是说数学建模的起点是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在模型准备阶段可从生活情境入手,从体验中感悟比较清晰的数学问题,积累模型的表象。教学“鸽巢问题”一课,笔者尝试以“抢椅子”游戏引入。  【教学片段1】  猜测  师: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4位同学抢3把椅子,如果每个人都必须坐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总有2名同学
期刊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应用的前提。各类测试的结果都反映出学生计算能力的下降,所以学生在计算学习中不仅要学会方法,也要学会辨析比较知识结构横向与竖向的联系区别并以此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本文以苏教版四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为例,谈如何利用题组教学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完善认知结构。本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除法,本
期刊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教学模式,它以“短、小、精”为特点,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每次只关注某个知识点,针对性更强,效果更理想。在语文学习中,自主预习、难点突破、阅读积累等是关键的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局限性,导致效果不理想,而巧妙地引入微课模式则能扭转局面,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借“微”扬长,激活课前预习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既是学生学好课文的重要环
期刊
[教学片段1]特异功能“慢”激趣  师:我练了一项特异功能,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从1开始连续奇数相加,我算得比计算器还快。想不想试试?  [赏析]开场,彭老师在告诉学生“特异功能”是什么后,开始了“人机大赛”。借着一个“太长了”的算式,学生对“用逐个相加的方法”计算的烦琐有了深刻的体会。放慢脚步,却在对话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特异功能”的妙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
期刊
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級实施了合作“究”错的活动,让订正作业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与改正,而是一次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究错”非彼“纠错”,二者是包含关系,“究错”中包含纠错,“究错”的步骤包括了找出错误、分析错因(合作组内说一说、写一写)、得出正解、汇报总结。通过合作环境下的“究错”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学生订正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1. 为订而订,不理解
期刊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養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其包含了必要的科学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思维训练的载体,而有些教学中的探究却是“伪探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探究活动中要发展学生的实质。  我国教育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蒙卦,“蒙”有启蒙,蒙昧之意。后来的教育学者从蒙卦又引申出教育教学理念,其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山下出
期刊
一、课前思考  (一)筆算除法的學习难点  1. 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的计算法则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