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 “现实意义 ”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如何实施数学教学 “生活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挖掘生活素材,成功实现导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设计课堂导语不但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讲解《字母表示数》一节时,笔者就以生活中的猜谜完成导课设计:“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鼓励学生进行猜谜,此时学生很容易猜出是“青蛙”。“我们知道,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青蛙呢?”教师让其中的一名学生回答,学生会很自然地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呢?”接着找同学进行回答……以此类推,学生会从中发现青蛙嘴、眼、腿在其数量上存在倍数关系。“大家这样来描述青蛙的嘴、眼、腿的数量关系是不是很不方便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数》……”
这样别开生面的导语设计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生活情感,教师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将数学知识逐渐引向深入。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素材,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有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一条狗见到前面的骨头总是沿直线向骨头跑去,而不会绕几个圈,或走曲线去吃骨头,除非它是一条疯狗。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借助生活实例,拓展知识内容
有数学教育家曾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除了对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辟的分析与讲解外,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倡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例如,在讲解《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一节时,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领悟方程组整体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的教学目标,笔者以大家十分熟悉的生活情景——旅游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东方旅行社组织了甲、乙两个旅游团分别到北戴河、葫芦岛旅游,已知甲团的人数比乙团的人数的2倍多5人,甲、乙两个旅游团的人数各是多少?”在看完题目后,学生们会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建立等量关系式,然而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题目中出现两个未知数却只能建立一个等量关系式,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补充一个条件,使问题圆满解决。而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题目:“小明家种植水果,去年收支相抵,结余1200元。今年他家水果丰收,估计收入可比去年增加15%,而因改进了种植技术,支出可望比去年减少5%,这样,今年可结余2340元,小明家去年种植水果的收入、支出各多少元?”
本课通过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建立方程组模型。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学生既把握了基本建模思想又实现了知识延伸,特点是把生活中的情景融入习题设计,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 “找 ”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时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瓦店乡第一初级中学)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1.挖掘生活素材,成功实现导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设计课堂导语不但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在讲解《字母表示数》一节时,笔者就以生活中的猜谜完成导课设计:“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鼓励学生进行猜谜,此时学生很容易猜出是“青蛙”。“我们知道,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么两只青蛙呢?”教师让其中的一名学生回答,学生会很自然地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呢?”接着找同学进行回答……以此类推,学生会从中发现青蛙嘴、眼、腿在其数量上存在倍数关系。“大家这样来描述青蛙的嘴、眼、腿的数量关系是不是很不方便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数》……”
这样别开生面的导语设计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生活情感,教师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将数学知识逐渐引向深入。
2.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素材,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讲“一个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我想,用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最好,就是为什么人人都想走近道儿。可以画几种走法儿让学生们选,然后问他们为什么都选那个最直接的路呢?他们会说那条路最近。为什么它最近呢?怎么证明呢?联系到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应用到的东西,他们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举一反三。有学生举这样的例子,一条狗见到前面的骨头总是沿直线向骨头跑去,而不会绕几个圈,或走曲线去吃骨头,除非它是一条疯狗。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例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奥妙。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1.借助生活实例,拓展知识内容
有数学教育家曾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所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除了对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精辟的分析与讲解外,还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倡导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例如,在讲解《用方程组解决问题》一节时,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领悟方程组整体思想在解题中的作用的教学目标,笔者以大家十分熟悉的生活情景——旅游为切入点设计问题:“东方旅行社组织了甲、乙两个旅游团分别到北戴河、葫芦岛旅游,已知甲团的人数比乙团的人数的2倍多5人,甲、乙两个旅游团的人数各是多少?”在看完题目后,学生们会尝试用学过的方法建立等量关系式,然而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是题目中出现两个未知数却只能建立一个等量关系式,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补充一个条件,使问题圆满解决。而后,教师出示第二个题目:“小明家种植水果,去年收支相抵,结余1200元。今年他家水果丰收,估计收入可比去年增加15%,而因改进了种植技术,支出可望比去年减少5%,这样,今年可结余2340元,小明家去年种植水果的收入、支出各多少元?”
本课通过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建立方程组模型。通过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学生既把握了基本建模思想又实现了知识延伸,特点是把生活中的情景融入习题设计,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找一找,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 “找 ”数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时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多少远近,在家里统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县瓦店乡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