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89-1
一、教材分析(略)
二、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2.学习新知
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形势示意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简单介绍相关情况)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多媒体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学生阅读课本,前后互相讨论得出: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3.自主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什么?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活动。学生分成三组,结合老师给出2则材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王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4.合作交流
(1)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5.组织讨论
(1)讨论下列问题:
①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②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6.拓展延伸
(1)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现在在台湾像陈水扁之流要搞“台独”,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7.小结课文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89-1
一、教材分析(略)
二、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2.学习新知
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形势示意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简单介绍相关情况)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多媒体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学生阅读课本,前后互相讨论得出: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3.自主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什么?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活动。学生分成三组,结合老师给出2则材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王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4.合作交流
(1)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5.组织讨论
(1)讨论下列问题:
①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②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6.拓展延伸
(1)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现在在台湾像陈水扁之流要搞“台独”,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7.小结课文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