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师傅老冯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德镇的拉坯师傅老冯,一年前刚PK过来自日本的陶艺大师。因为双方都是拉坯技术的国宝级传人,这场交流带着浓郁的打擂台的气氛。日本陶艺大师在致辞时,谦逊中带着一丝隐而不露的傲慢。他声称,远在唐宋时期,日本是跟从中国师傅学习陶艺,而明清以后,徒弟的匠艺如此杰出,师傅是否及得上,可就很难说了。
  中方领队神色紧张地瞅瞅老冯,见老冯的瞳仁并没有因为忐忑不安倏然缩小,反而愈见其大而幽深,立刻放下一半心。
  说时迟那时快,双方都换上了拉坯工作服。十分钟不到,冯师傅已经拉出了宋元明清四个代表时期的素坯。仿佛太极高手一样,他始终凝神贯注,最终成型时,花瓶从他手中被小心地一托而起,离开转盘,那器皿上流淌的线条,兀自在随着惯性缓缓游动,仿佛活的生命一样。又过了几秒钟,器型上所有的线条与韵味才有了收梢,渐次安定下来,尤如弓弦离开了提琴,弹拨的手离开了琵琶,余音袅袅。
  在冯师傅手下,元代的瓶子,瓶颈拉得很长,有一股顾盼生姿的秀逸之气;明代的花器,简洁敦厚的器型可看到“大道至简”的美,它看上去一无所饰,也还没有来得及经过真火的锤炼,但竟然已经具备了“空瓶无一物,梅香悄然至”的韵味。
  拉完了坯,冯师傅全身上下没有一个泥点子,呼吸比打擂拉坯之前还要匀和。日本师傅见了深深鞠躬,自叹弗如。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冯8岁那年,一面上学,一面跟着景德镇技艺最好的拉坯师傅学艺。师傅交给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让徒弟脱去鞋袜,洗三遍脚,来把拉坯所需要的“不(读dun)子”踩炼到细腻纯熟为止。
  “不子”踩了两年,师傅才开始教拉坯。师傅看了他的拉坯,这样评价他:“孩子,你脾气太刚,就算你有意识地去压抑急躁的性子,手上的动作也会使冲了。就算做出的器型有硬朗的棱线,你的手型也要柔和,连你的呼吸也要放柔。”
  师傅的建议是练太极。先在平地上练,练熟了,再在梅花桩上练。景德镇的拉坯师傅都是含蓄又骄傲的工匠,谁的徒弟带得出色,也从不夸徒弟拉坯技术好,只会夸徒弟手型长得好,茶沏得好。小冯17岁之前从没被师傅这样夸赞过,他隐隐有些沮丧。
  然而,师傅依旧在耐心等待。就连厂里派技术精湛的师傅去故宫,替那些国宝复制展览品,师傅也力排众议带上他。昔日的小冯终于有机会贴近了去看,那些国宝的胎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故宫的那些天,他没留心杏果落地,没留心树叶因秋霜而变色,没留心熙攘的游人与孤傲行走的猫,他只看到了各个朝代上陶瓷的胎骨,沉厚敦实的,细挑空灵的,翩然绽放的,矜持收腰的……无数的旋转线条在他脑中盘旋流动,松的和紧的,收拢的与撒开的,轻灵飘逸与端庄持重的,这些线条,以及相应的手势,盘旋在他脑中,吃饭时有,洗脸时有,行走时有,做梦时有。
  有人担心地去问小馮的师傅:你徒弟这是魔怔了?
  师傅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淡淡地说:不魔怔,没法开悟啊。
  忽有一日,小冯可以娴熟又笃定地拉坯了。他几乎是一夜之间成长了起来,连从没上手的器型也做得形神兼备,一通百通。一上手工拉坯的转盘,器型的丝滑光泽与旋律已经在他心头流淌起来。他知道哪里是千转百回的低音区,哪里是高亢明亮的高音区。他成了一个人的乐队,心中的旋律喷薄而出,一气呵成。
  一个拉坯师傅的充盈自信,就这样练成了。
  (张秋伟摘自《扬子晚报》2019年11月7日 图/雨田)
其他文献
亲爱的茫然少女:  十年前,你被漫天的白色试卷包围,圆珠笔用了一支又一支,脖颈酸疼,你不得不用左手去揉脖子,右手中指夹笔处早就被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手指都有点变形。窗外有风从阳光中穿过,你偶尔往外看一眼,想抬起手去遮挡阳光,感受温度从手心穿过,可觉得那有点浪费时间,就又低头继续做题。  这就是你高三时的日常:上课、做题、回家、写作业。两点一线颇为简单,日日的重复也略显单调,你跟着老师的复习节奏,把每
婕茜生日那天得到了一只鹦鹉作为礼物,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只鹦鹉却养成了很差的品行。  简单地说,从这只鹦鹉嘴中说出的,都是非常粗鲁且惹人讨厌的词语。婕茜为了改变这只鹦鹉糟糕的品行,一直对它文明用语、放輕音乐给它听。然而,效果很不好。  对这只鹦鹉彻底失望的婕茜,只好把它关在笼子里,结果,鹦鹉却变得更加粗鲁且越发地难以控制。  有一天,绝望的婕茜气得将鹦鹉抓起来关进冰箱。开始时,鹦鹉还疯狂地吼叫,
“95后”刘宜兰每次出门,身上必须佩戴首饰,价格不贵但风格各异,这成了她的独特标签。身为理科生,她却立志成为一个珠宝设计师,并且凭借自己研究生毕业设计“Ataraxia 绪光”拿到了拥有“欧洲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国际设计大奖A’ Design Award 金奖。  刘宜兰出生在一个科学家家庭,父母都是做科研工作的。小时候,妈妈在给她讲解奥数题思路时,她的思绪早已飘向姥爷的小院,期待闻花香听鸟语,
小时候家里穷,揭不开锅,他很瘦。母亲去世早,父亲独自拉扯他,很不容易。见他身子单薄,父亲很心疼,常会说:“儿子,让我抱抱你。”  每一回,他都很听话,让父亲抱。每一回,父亲都能轻轻将他抱起。父亲心底里满是酸涩。父亲觉得自己没本事,不能让儿子长得壮实,哪怕就胖一点点。  每到夏秋时节,父亲就光着胳膊,去沟渠里摸些河蚌和田螺。父亲常笑逐颜开,带回缴获的战果。一次,他用小手,为父亲拭去脸上的汗水,手指不
谚语说:“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天地万物皆有道,世事有道,取舍有道。  取舍之道,道义为先。讲取舍,首先绕不开利益和道义之间的纠葛。人都有逐利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主张“道义为先”。孔子讲“见利思义”,还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即符合道义的好处,但取无妨。孟子提出“舍生取义”,墨子以为“万事莫贵于义”,就是说道义高于一切,为了道
“德能”与“才能”相比,孰轻孰重?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才能固然重要,但德能与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核心更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说明德能的重要,用了很多比喻,比如把德能比喻成三军之帅,把才能比喻为三军之资用;把德能比喻成树之根,把才能比喻为树之叶;把德能比喻成一家之主,把才能比喻成一家之仆。凡此种种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德能和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重
大家都说,老胡是朋友圈里最成功的人。  老胡人老实,待朋友真心真意,在工作上不争不抢,个人成长进步按部就班,每一步都不曾落下。要说运气好,他早早就在城中心供了房,现在涨了十倍。  人大体上都喜欢和老实人打交道,不管你是否赞成,反正我是。我与老胡私交甚笃,他就是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团结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老胡为人没有心机,他很诚恳地对待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从不接受不符合他本人事实的半点赞誉,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用教,人人皆会。神童却是稀罕,那可是万里挑一、大海捞针般难以寻觅。  一百年前,有那么一个孩子,两岁前他像一个有语言障碍的哑巴,说一句话都结结巴巴。后来,极端贪玩好耍,却玩成了神童。  不是说他不会说话吗?有一天,他突然开了“金口”,一开口说的是一连串的脏话,把一家人给惊呆了。喜的是“哑巴”开口了;急的是,咋开口就骂人?这熊孩子!  他的确是个熊孩子。别人说什么话,他就跟着别
撑一柄杏黄油布伞,行在江南古村里,那些石頭墙、鱼鳞瓦的老房子在雨中特别的宁静古朴,依稀能听到山坳里传来的鹧鸪声。只是雨大了些,青石巷里起了烟,也就腿肚子高吧。有村夫扛着犁铧、披了蓑衣慢慢地走在巷里,身边是老黄牛,走几步“哞——”一声长唤,后面却跟了一头小牛犊,听母亲一叫唤,小家伙马上颠颠地赶上来——远远一瞧,人与牛竟是踩在雨烟里,如仙境一般。斯时,人家的瓦屋顶上也起了烟,湿淋淋的雨世界里,石板巷、
1  有天我爸突然对我说:“你教我玩《王者荣耀》吧。”我不知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我好像看到了手机屏幕以外的他对我晦涩的疼爱。  我从小和我爸见面时间并不多,他的工作也算半个技术活,每天起早贪黑,朝九晚五,为的只是年末拿回家的两万块奖金,然后一家人过个好年。  可能人就是这样,在外面如何伶牙俐齿,最亲的人面前往往沉默寡言。放假回家不是在客厅玩手机就是在卧室玩电脑的我,听到父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