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具性特点。完整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学习和社会性语文实践的有机结合,应是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在注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立与课堂教学相衔接的课外语文能力训练体系日益重要,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建设工作如虎添翼。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训练体系 语文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32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始终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首选途径和常用方式。但教学实践也证明,仅靠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思想文化素质,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既然语文是一门最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那么,语文学习就不能远离社会、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完整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知识和社会性语文实践的有机结合,应该是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教学结构,在注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与课堂教学相衔接的课外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并使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必要延伸。
既然称之为“体系”,起码就应该确保它的有序性、完整性、实效性。具体而言,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建立,绝不是随意的和可有可无的。它与其他的事物一样,需要“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譬如,要有比较稳定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要有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有必需的活动场地、活动时间、设施和器材,要有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而实现这一切,均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语文教师把治理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建立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纳入自己的教学范畴,正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改变以往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高分低能弊端的必由之路。当今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近年来,我校围绕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语文能力作了初步探索。
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空间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重视组织和辅导课外读书活动。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要前提是有充足的阅读资料供学生选择。在学校图书资料还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重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课外阅读服务。我们的做法是注重挖掘师生的潜力,不断扩大图书报刊、影音资料来源。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图书室、阅览室及校园网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还以学校“春蕾”文学社为依托,借助临淄区图书馆和校外书店电子图书阅览系统办起了“春蕾书屋”,爱好读书的文学社同学还自己筹资办起了“报刊租阅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书籍报刊资料。
其次,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通过电子图书阅览系统,与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及校外书店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样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及时组织收集、整理、传递最新的报刊信息,然后利用看板、橱窗、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等媒体开设“新书推介”“阅读鉴赏”“读书交流”“习作展评”等栏目,让同学们及时了解书刊出版的新信息,广泛地进行读写交流,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读写活动向更健康、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读写方法的具体指导,举行多层面的读写交流活动,以阅读训练促进说与写的训练,加快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系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沙龙”,举办“读书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
第四,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给予适时的分类辅导。在辅导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时,把握学生的特点,引导相适应的阅读与训练活动,倡导学生立足于提高某项技能去进行研究性阅读。
二、配合专业课教学,进行应用文读写辅导
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的特点,我们注重在安排课外语文活动时,与相关学科的老师通力合作,通过举办讲座、刊印资料等形式,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和书写实验实习报告、市场调查、社科小论文等文章,并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组织学生参赛、举办作品展评等交流活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学生的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此外,语文教学需要紧密配合学校、班级及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这样,既能促进学校的工作,也增强了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建立语文能力训练体系
建立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识品位,还在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职业能力。为加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校对教学活动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全校各班级学生都必须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参加一至两个课外特长兴趣小组;二是安排每天下午第二节后,开展课外活动,训练职业能力;三是为各类特长兴趣小组提供必需的活动场地设施和器材。我们在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语文能力训练的具体工作。
首先,对计划开展的每项活动都确立明确的训练目标和实施步骤。注重对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首先要对训练目标教学分解。譬如,确立知识积累的目标、能力提高的目标、思想情感培养的目标等。其次是对每项目标作分级限定。这样,既便于学生依据个人情况选择参与相应目标档次的实践活动,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又便于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和评价。
第二,教师要把语文实践活动的重点放在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上。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品格,形成自我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行为习惯,以及追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探索精神。为此,语文能力训练也必然要落实于听、说、读、写上,并使之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譬如,“写”的训练可大致分为三级:一是开展配合课堂教学的初级训练,包括写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等;二是开展作为课堂教学延伸部分的二级训练,包括习作练笔、写校园通讯,设计制作黑板报、手抄报等。这两级训练都是以年级班为单位,由任课语文教师负责指导和查评。第三级训练是跨年级、跨班级的全校性的写作训练,包括组织和参加校内外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编辑校刊校报、向报社投稿等。如果说前两级训练是普及型训练,那么,第三级训练就是提高性训练。
第三,确立分层次、有梯度的组织训练形式。对于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而又面向全体同学的训练,应以年级班为单位组织开展。对于面向优秀学生的全校性语文能力训练,我们采用组建学生文学社团的形式来进行。学校推选业务水平高又有热心的语文教师具体负责,其他语文教师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承担专项或专题辅导任务。
实践证明,建立完整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依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采用有梯度的组织形式开展语文综合能力训练,更能体现教育的人本思想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这也有利于语文教学完成从“引路”到“放手”的路径转换,有利于将语文能力训练实现从“普及”到“提高”的升华,有利于学生由受教育者向自我教育者的转变。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及时总结,不断完善,良好的语文训练体系就一定会成为我们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专业特长的有力保障,推动学生顺利就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建玲、江萍《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職业技能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考试周刊》2015年第70期。
[2] 王金娥《语文教育专业“三字一话”训练的必要性及策略—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技能之“三字一话”训练》,《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训练体系 语文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1.032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始终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首选途径和常用方式。但教学实践也证明,仅靠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思想文化素质,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既然语文是一门最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基础学科,那么,语文学习就不能远离社会、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完整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知识和社会性语文实践的有机结合,应该是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教学结构,在注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与课堂教学相衔接的课外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并使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必要延伸。
既然称之为“体系”,起码就应该确保它的有序性、完整性、实效性。具体而言,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建立,绝不是随意的和可有可无的。它与其他的事物一样,需要“生存”的环境和条件。譬如,要有比较稳定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要有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有必需的活动场地、活动时间、设施和器材,要有富有活力的运行机制。而实现这一切,均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语文教师把治理语文学习的大环境、建立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纳入自己的教学范畴,正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的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改变以往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高分低能弊端的必由之路。当今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近年来,我校围绕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语文能力作了初步探索。
一、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的空间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重视组织和辅导课外读书活动。语文学习以读为本,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要前提是有充足的阅读资料供学生选择。在学校图书资料还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就必须重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课外阅读服务。我们的做法是注重挖掘师生的潜力,不断扩大图书报刊、影音资料来源。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图书室、阅览室及校园网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还以学校“春蕾”文学社为依托,借助临淄区图书馆和校外书店电子图书阅览系统办起了“春蕾书屋”,爱好读书的文学社同学还自己筹资办起了“报刊租阅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书籍报刊资料。
其次,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通过电子图书阅览系统,与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及校外书店保持紧密的联系,这样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及时组织收集、整理、传递最新的报刊信息,然后利用看板、橱窗、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等媒体开设“新书推介”“阅读鉴赏”“读书交流”“习作展评”等栏目,让同学们及时了解书刊出版的新信息,广泛地进行读写交流,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读写活动向更健康、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读写方法的具体指导,举行多层面的读写交流活动,以阅读训练促进说与写的训练,加快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系统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沙龙”,举办“读书竞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
第四,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给予适时的分类辅导。在辅导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时,把握学生的特点,引导相适应的阅读与训练活动,倡导学生立足于提高某项技能去进行研究性阅读。
二、配合专业课教学,进行应用文读写辅导
为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实用性的特点,我们注重在安排课外语文活动时,与相关学科的老师通力合作,通过举办讲座、刊印资料等形式,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和书写实验实习报告、市场调查、社科小论文等文章,并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组织学生参赛、举办作品展评等交流活动。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学生的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此外,语文教学需要紧密配合学校、班级及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这样,既能促进学校的工作,也增强了语文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建立语文能力训练体系
建立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识品位,还在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职业能力。为加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校对教学活动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全校各班级学生都必须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参加一至两个课外特长兴趣小组;二是安排每天下午第二节后,开展课外活动,训练职业能力;三是为各类特长兴趣小组提供必需的活动场地设施和器材。我们在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语文能力训练的具体工作。
首先,对计划开展的每项活动都确立明确的训练目标和实施步骤。注重对语文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首先要对训练目标教学分解。譬如,确立知识积累的目标、能力提高的目标、思想情感培养的目标等。其次是对每项目标作分级限定。这样,既便于学生依据个人情况选择参与相应目标档次的实践活动,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又便于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和评价。
第二,教师要把语文实践活动的重点放在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上。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和扎实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良好品格,形成自我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行为习惯,以及追求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探索精神。为此,语文能力训练也必然要落实于听、说、读、写上,并使之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
譬如,“写”的训练可大致分为三级:一是开展配合课堂教学的初级训练,包括写课堂笔记、读书笔记等;二是开展作为课堂教学延伸部分的二级训练,包括习作练笔、写校园通讯,设计制作黑板报、手抄报等。这两级训练都是以年级班为单位,由任课语文教师负责指导和查评。第三级训练是跨年级、跨班级的全校性的写作训练,包括组织和参加校内外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编辑校刊校报、向报社投稿等。如果说前两级训练是普及型训练,那么,第三级训练就是提高性训练。
第三,确立分层次、有梯度的组织训练形式。对于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而又面向全体同学的训练,应以年级班为单位组织开展。对于面向优秀学生的全校性语文能力训练,我们采用组建学生文学社团的形式来进行。学校推选业务水平高又有热心的语文教师具体负责,其他语文教师依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承担专项或专题辅导任务。
实践证明,建立完整的语文能力训练体系,依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采用有梯度的组织形式开展语文综合能力训练,更能体现教育的人本思想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这也有利于语文教学完成从“引路”到“放手”的路径转换,有利于将语文能力训练实现从“普及”到“提高”的升华,有利于学生由受教育者向自我教育者的转变。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及时总结,不断完善,良好的语文训练体系就一定会成为我们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专业特长的有力保障,推动学生顺利就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建玲、江萍《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職业技能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考试周刊》2015年第70期。
[2] 王金娥《语文教育专业“三字一话”训练的必要性及策略—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技能之“三字一话”训练》,《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