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论述了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资助体系;贫困生;贫困生认定
一、前言
据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学校总人数的15%~30%,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15%。自2007年起,我国高校已经逐步建立了奖、助、贷、补、减、免等较为完善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相应的资助。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少数经济困难学生没有获得资助,而获得资助的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困难的情况,可见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于提高资助工作的公平性、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资助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资助体系较复杂,资助措施之间存在缺陷
按照资助方式,我国高校的资助体系可分为“奖、助、贷、补、减、免”几部分。按照资助范畴,可分为用于解决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等;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如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但是这些资助方式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管理分散,主次位置不明确,资源缺乏优化组合,资助效果不理想。
2.经济资助力度大,不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帮扶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高校往往只重视经济上的资助,却忽略了精神帮扶。同时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很多学生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3.勤工助学岗位较少, 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
虽然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大量的勤工助学岗位,但基本上都是保洁员、管理员、学工助理等体力工作,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
4.“伪贫困”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伪贫困现象出现严重扰乱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而且这种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也在校园中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依据是学生生源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等级证明。由于缺乏可行有效的资助程序,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获得相应的资助,而部分伪贫困生虚报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因此,而贫困证明不能作为确定学生贫困与否的唯一标准。其次,不少地方和高校没有依据变化了的经济情况来调整标准,导致贫困生资助覆盖面变小。
四、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探索
1.高度重视,做好基础工作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认真学习关于学生资助的相关文件,领会精神,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自觉性。同时,通过班会、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2.依据要求,审核认定小组
各年级根据学校、学院的具体要求,成立各自的认定小组,成员应包括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城镇户口的学生、农村户口的学生、其他民族的学生等,参加认定的贫困生不能成为小组认定成员,各年级辅导员做好审核工作,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公正。
3.小组认定,做好会议记录
各个年级可根据各自的具体安排,分专业、班级展开小组认定工作。辅导员首先要解释政策、认定条件、程序和要求,然后开始小组认定,做好会议记录,并将材料存档。
4.确定等级,维持公平性
辅导员根据学生提供的贫困生认定申请书以匿名的方式宣读该生的具体情况,然后让小组成员投票。匿名投票结束后,可采取实名的方式再次介绍参加认定的学生的情况,小组成员再次投票。最后,根據总票数,结合参加认定学生平时的生活情况,并根据贫困证明及其档案确定贫困生名单及贫困等级。
5.公示结果,保证透明性
小组认定结束后,将各年级的认定结果统一公示,并提供监督邮箱、电话,随时接受学生的监督,对提供的情况及时调查,并给予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进行各项资助时,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并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形成科学的量化标准。同时,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勤工助学这种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业;并与社会单位多及时沟通,为贫困生多提供助学岗位,使勤工助学成为缓解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资助体系;贫困生;贫困生认定
一、前言
据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学校总人数的15%~30%,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15%。自2007年起,我国高校已经逐步建立了奖、助、贷、补、减、免等较为完善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相应的资助。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少数经济困难学生没有获得资助,而获得资助的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困难的情况,可见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于提高资助工作的公平性、有效性,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资助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现行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资助体系较复杂,资助措施之间存在缺陷
按照资助方式,我国高校的资助体系可分为“奖、助、贷、补、减、免”几部分。按照资助范畴,可分为用于解决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等;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如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但是这些资助方式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管理分散,主次位置不明确,资源缺乏优化组合,资助效果不理想。
2.经济资助力度大,不利于学生精神层面的帮扶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高校往往只重视经济上的资助,却忽略了精神帮扶。同时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很多学生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3.勤工助学岗位较少, 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
虽然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大量的勤工助学岗位,但基本上都是保洁员、管理员、学工助理等体力工作,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
4.“伪贫困”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伪贫困现象出现严重扰乱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而且这种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也在校园中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依据是学生生源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等级证明。由于缺乏可行有效的资助程序,使得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获得相应的资助,而部分伪贫困生虚报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因此,而贫困证明不能作为确定学生贫困与否的唯一标准。其次,不少地方和高校没有依据变化了的经济情况来调整标准,导致贫困生资助覆盖面变小。
四、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几点探索
1.高度重视,做好基础工作
首先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认真学习关于学生资助的相关文件,领会精神,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自觉性。同时,通过班会、网络、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2.依据要求,审核认定小组
各年级根据学校、学院的具体要求,成立各自的认定小组,成员应包括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城镇户口的学生、农村户口的学生、其他民族的学生等,参加认定的贫困生不能成为小组认定成员,各年级辅导员做好审核工作,最大限度保证公平、公正。
3.小组认定,做好会议记录
各个年级可根据各自的具体安排,分专业、班级展开小组认定工作。辅导员首先要解释政策、认定条件、程序和要求,然后开始小组认定,做好会议记录,并将材料存档。
4.确定等级,维持公平性
辅导员根据学生提供的贫困生认定申请书以匿名的方式宣读该生的具体情况,然后让小组成员投票。匿名投票结束后,可采取实名的方式再次介绍参加认定的学生的情况,小组成员再次投票。最后,根據总票数,结合参加认定学生平时的生活情况,并根据贫困证明及其档案确定贫困生名单及贫困等级。
5.公示结果,保证透明性
小组认定结束后,将各年级的认定结果统一公示,并提供监督邮箱、电话,随时接受学生的监督,对提供的情况及时调查,并给予解决。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进行各项资助时,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并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形成科学的量化标准。同时,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勤工助学这种方式完成自己的学业;并与社会单位多及时沟通,为贫困生多提供助学岗位,使勤工助学成为缓解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