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难点与重点所在。随着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逐年提升,学生手机成瘾的发生率随之升高。手机成瘾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经济承受能力等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成瘾学生进行干预,旨在为高校学生管理者降低学生手机成瘾程度、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智能经济时代;教育管理;手机成瘾;对策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0.18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日益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使用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学生群体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力军,对科技进步拥有较为敏感的反应能力,但自控力相对较弱,手机的普及对该群体的影响最为显著,容易诱发手机成瘾等一系列问题。手机成瘾又称手机依赖或问题性手机使用,指个体对手机使用产生持续的、强烈的依赖感,过度沉溺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最终出现严重影响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负面影响[1]。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加强对手机成瘾学生的手机行为干预已成为学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内容。相比于手机成瘾的成因及结果研究,目前我国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比较薄弱,仍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唐文清、黄献和王恩界的研究[2]显示,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擾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此,本研究以降低学生孤独感及改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并进行对照实验,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2019年8月至2019年10月的数据,通过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筛选及自愿参加研究的长春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0名手机成瘾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0名。干预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
1.2 研究工具
1.2.1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
研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教授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该量表[3]共17个条目,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四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若17个条目中,有8项为肯定回答,则被界定为手机成瘾。
1.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nterpersonal Comprehensive Diagnostic Scale,ICDS)
该量表由郑日昌[4]等人编制,包括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困扰及异性交往困扰四个维度,共28题,得分越高,代表人际交往状况越差。
1.2.3 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Loneliness Scale,UCLA)
该量表由Russell[5]等人编制,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孤独程度越高。
1.3 研究方法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成瘾的学生进行干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及降低其孤独感为原则进行设计,干预频率为一周一次,为期十次,干预组在相关主题团体辅导结束后,对问卷进行后测。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差异比较
为检验干预组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手机成瘾、孤独感、人际关系是否发生变化,研究中将干预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手机成瘾得分、孤独感得分及人际关系困扰得分进行Wilcoxon检验,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平均值均有所降低,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医学生手机成瘾程度。此外,孤独感总分、人际关系困扰总分、接人待物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干预组的人际关系,降低孤独感。
2.2 对照组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前后测之间手机成瘾、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扰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在对照组手机成瘾、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扰得分上无显著影响。
3 结论
手机成瘾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还会影响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降低学生孤独感及改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以40名手机成瘾的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设计为期十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并在研究结束后对干预组、对照组的手机成瘾状况及孤独感、人际关系状况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本次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有一定效果,干预组医学生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下降,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扰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干预组改善了医学生的手机成瘾、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因此,本研究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4 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手机成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与个人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通过多途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是纠正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一种选择。
4.1 学校
手机成瘾会导致学生出现社交障碍、时间失控等问题,对于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学生,学生工作者有必要进行干预。可通过师长引领的方式,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如经验分享、沟通交流、心理剧等活动形式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为团体成员提供人际交往的环境与刺激,团体成员有机会与其他成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掘自我深层次的需求,分享网上交际与现实交际的感受,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交体验。在互动中让团体成员找到归属感,学会与人交往,降低孤独感,当遇到问题时,不再倾向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是在现实的交际圈中不断成长,从而纠正其手机成瘾行为。 4.2 家庭
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对缓解学生手机成瘾也有一定的作用,学生手机成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孤独、躲避现实引起的,在虚拟世界中,学生可以宣泄内心的情感,寻求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安慰。以往研究显示情感温暖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助于改善子女人际关系,手机成瘾的学生多数来自忽视型、专制型家庭。因此,在家庭方面,父母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关怀,认识各自的责任和目标,改善家庭关系,关注学生手机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有意培养,转移孩子的兴趣点,对于降低手机成瘾有重要影响。
4.3 社会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激起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部分商家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手机的不良影响[6]。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也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手机成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呼吁社会主流媒体关注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在手机成瘾的报道中,应多些人文关怀,对于手机成瘾的负面新闻应多些正确引导,不要只为博人眼球,制造负面极端的新闻,而是要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恰当使用手机的氛围。此外,以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是各大手机开发商的目标市场,呼吁商家在开发智能手机时,实现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双赢,完善手机功能,如针对学生群体定制相应的防沉迷手机系统、研发数字健康功能等帮助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4.4 个人
手机成瘾心理干预、家庭关怀、社会关注,这些都是外部因素,如果学生自身观念及行为习惯不发生改变,心理干预、家庭关怀都很难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及手机成瘾行为产生有效影响。只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主动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健康及精神状态,减少手机成瘾对生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铭,肖覃,朱凌怡.手机依赖的前因、结果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88-96.
[2]唐文清,黄献,王恩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和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12):1045-1049.
[3]张岩,周炎根,裴涛.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74-779.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5]RUSSELL D W,CUTRONA C E. UCLA孤独感量表 (第三版, 1988)[J].中國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刊) :569-574.
[6]杨敏.智能手机对中职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管理对策[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8.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2019年度高教科研课题“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及其团体心理干预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9C103)。
[关键词]智能经济时代;教育管理;手机成瘾;对策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0.18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日益呈现爆发式增长,其使用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学生群体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力军,对科技进步拥有较为敏感的反应能力,但自控力相对较弱,手机的普及对该群体的影响最为显著,容易诱发手机成瘾等一系列问题。手机成瘾又称手机依赖或问题性手机使用,指个体对手机使用产生持续的、强烈的依赖感,过度沉溺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最终出现严重影响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负面影响[1]。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加强对手机成瘾学生的手机行为干预已成为学生工作者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内容。相比于手机成瘾的成因及结果研究,目前我国手机成瘾的干预研究比较薄弱,仍处于理论发展阶段。唐文清、黄献和王恩界的研究[2]显示,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擾呈显著负相关,基于此,本研究以降低学生孤独感及改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并进行对照实验,对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2019年8月至2019年10月的数据,通过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筛选及自愿参加研究的长春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0名手机成瘾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20名。干预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
1.2 研究工具
1.2.1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
研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教授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该量表[3]共17个条目,包括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低效性四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手机成瘾倾向越明显。若17个条目中,有8项为肯定回答,则被界定为手机成瘾。
1.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nterpersonal Comprehensive Diagnostic Scale,ICDS)
该量表由郑日昌[4]等人编制,包括交谈困扰、交际困扰、接人待物困扰及异性交往困扰四个维度,共28题,得分越高,代表人际交往状况越差。
1.2.3 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Loneliness Scale,UCLA)
该量表由Russell[5]等人编制,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孤独程度越高。
1.3 研究方法
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手机成瘾的学生进行干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及降低其孤独感为原则进行设计,干预频率为一周一次,为期十次,干预组在相关主题团体辅导结束后,对问卷进行后测。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差异比较
为检验干预组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手机成瘾、孤独感、人际关系是否发生变化,研究中将干预组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手机成瘾得分、孤独感得分及人际关系困扰得分进行Wilcoxon检验,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团体心理辅导结束后,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平均值均有所降低,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医学生手机成瘾程度。此外,孤独感总分、人际关系困扰总分、接人待物困扰和异性交往困扰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干预组的人际关系,降低孤独感。
2.2 对照组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前后测之间手机成瘾、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扰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在对照组手机成瘾、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扰得分上无显著影响。
3 结论
手机成瘾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还会影响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降低学生孤独感及改善人际关系为出发点,以40名手机成瘾的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设计为期十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并在研究结束后对干预组、对照组的手机成瘾状况及孤独感、人际关系状况进行分析。从结果来看,本次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有一定效果,干预组医学生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下降,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扰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则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干预组改善了医学生的手机成瘾、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因此,本研究中的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4 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手机成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与个人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通过多途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是纠正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一种选择。
4.1 学校
手机成瘾会导致学生出现社交障碍、时间失控等问题,对于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学生,学生工作者有必要进行干预。可通过师长引领的方式,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如经验分享、沟通交流、心理剧等活动形式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为团体成员提供人际交往的环境与刺激,团体成员有机会与其他成员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掘自我深层次的需求,分享网上交际与现实交际的感受,扩大人际交往范围,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交体验。在互动中让团体成员找到归属感,学会与人交往,降低孤独感,当遇到问题时,不再倾向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是在现实的交际圈中不断成长,从而纠正其手机成瘾行为。 4.2 家庭
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对缓解学生手机成瘾也有一定的作用,学生手机成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孤独、躲避现实引起的,在虚拟世界中,学生可以宣泄内心的情感,寻求现实生活中缺失的安慰。以往研究显示情感温暖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助于改善子女人际关系,手机成瘾的学生多数来自忽视型、专制型家庭。因此,在家庭方面,父母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关怀,认识各自的责任和目标,改善家庭关系,关注学生手机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有意培养,转移孩子的兴趣点,对于降低手机成瘾有重要影响。
4.3 社会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激起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部分商家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手机的不良影响[6]。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也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手机成瘾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呼吁社会主流媒体关注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在手机成瘾的报道中,应多些人文关怀,对于手机成瘾的负面新闻应多些正确引导,不要只为博人眼球,制造负面极端的新闻,而是要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恰当使用手机的氛围。此外,以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是各大手机开发商的目标市场,呼吁商家在开发智能手机时,实现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双赢,完善手机功能,如针对学生群体定制相应的防沉迷手机系统、研发数字健康功能等帮助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4.4 个人
手机成瘾心理干预、家庭关怀、社会关注,这些都是外部因素,如果学生自身观念及行为习惯不发生改变,心理干预、家庭关怀都很难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及手机成瘾行为产生有效影响。只有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主动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健康及精神状态,减少手机成瘾对生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铭,肖覃,朱凌怡.手机依赖的前因、结果与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9(11):88-96.
[2]唐文清,黄献,王恩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和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12):1045-1049.
[3]张岩,周炎根,裴涛.大学生孤独感在人际适应性和手机互联网依赖关系中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74-779.
[4]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5.
[5]RUSSELL D W,CUTRONA C E. UCLA孤独感量表 (第三版, 1988)[J].中國心理卫生杂志, 1999(增刊) :569-574.
[6]杨敏.智能手机对中职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管理对策[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8.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2019年度高教科研课题“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影响因素及其团体心理干预研究”(课题编号:JGJX2019C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