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观察实验离不开材料,实验材料犹如学生“战斗中的粮草和武器。”因此,设计和准备实验材料是科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许多小学有专门的科学仪器室,但里面的材料并非一应俱全,有些实验材料还需要教师自己想办法解决,繁琐的材料准备导致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有时“偷工减料”,不能充分做好实验材料准备,自然使得科学实验教学的质效大打折扣。笔者现结合《认识感官》一课的教学,谈谈对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有效策略。
一、就地取材,散发生活味
要上好科学课,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除了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外,还要精心雕琢设计实验器材,亲手准备好实验材料。由于有些科学教师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加之科学实验准备的工作量较大,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可以因陋就简,从身边就地取材,巧妙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材料,如吸管、气球、橡皮、小虫、水果等,这不仅减轻了科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节省了寻找材料的时间,也让实验教学飘逸着淡淡的生活芳香,给学生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让学生更加亲近科学,热爱实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感官》一课时,笔者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用鼻子闻的观察方法,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闻香识物”的活动:在黑色袋子中装入一些物品,让他们闻一闻,猜一猜物品名称。为了准备实验材料,笔者课前从校园的桂花树上摘下几朵桂花,向学生借来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事先把这些物品藏入袋中。这些物品都是学生身边的,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而且也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因此在实验中,这些熟悉的气味能让学生很容易就感知出来,并且很快猜出相应物体的名称。
二、特点鲜明,富有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由于学生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设法吸引他们的眼球,讓他们的视线聚焦到观察对象上,以调动他们的观察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观察实验的效果。
例如,《认识感官》一课旨在认识眼、鼻、耳、舌等感觉器官,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观察自然离不开材料,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选择了一些有鲜明特点的材料给学生观察,如在学习用眼睛观察的方法时,笔者选择了一幅色彩丰富、颜色对比度较强的图画,组织学生在画中“寻找小动物”“比较相同点”,美丽的图画使学生目不转睛,令他们饶有兴趣地观察寻觅,将隐藏在草丛和树木中的七种小动物全部找了出来。再比如,触摸的观察方法,主要是用手去感知物体的形状、软硬、冷热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所提供的材料应在形状、质地等方面富有鲜明特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知和描述,让学生能在触摸中有效探知实物的特征,准确说出实物的名称。在“触摸辨物”活动中,笔者在口袋中放入尖尖的铅笔、软软的橡皮、硬硬的粉笔、圆圆的玻璃球等,这些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又有利于学生感知特征。
三、精雕细琢,彰显结构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教师应充分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尤其是对材料的设计要精雕细琢,确保材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同时要在课堂教学前多做几遍实验,在反复尝试中改进材料设计,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成功率。
结构性材料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具有典型性,富有探究的层次性,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在材料的操作中步步推进。一些科学教师设计材料随意性较强,不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如有教师在教学“用舌头尝”内容时,给学生提供了“红糖水”与“食盐水”,如此设计显然不妥,没有考虑到材料的结构性,不能“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红糖水由于有颜色,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无需品尝便知结果,因此,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教者没有如愿地引入“尝一尝”的环节。教学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教者的材料设计缺乏结构性。而笔者在教学该内容时,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先让学生观察辨别白糖与食盐,由于白糖与食盐的颜色相同,学生无法通过观察的方法一下子辨别出来,从而产生了“尝一尝”的愿望,于是顺利地引入“用舌头尝”的观察方法。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笔者对实验材料精挑细选,选择白糖与食盐时,不仅考虑到两种材料的颗粒大小,而且注意到它们的干湿度,选用干燥的食盐与白糖,是避免白糖因潮湿而产生结块,防止学生用眼睛就能观察出来。由于笔者的精心准备,实验教学活动非常成功。
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是实验教学成功的保障,而实验教学的材料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立场,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向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实验材料,使材料散发生活味,具有鲜明特点,富有结构性,才能有效地为科学实验服务。(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就地取材,散发生活味
要上好科学课,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除了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外,还要精心雕琢设计实验器材,亲手准备好实验材料。由于有些科学教师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加之科学实验准备的工作量较大,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可以因陋就简,从身边就地取材,巧妙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材料,如吸管、气球、橡皮、小虫、水果等,这不仅减轻了科学教师的工作负担,节省了寻找材料的时间,也让实验教学飘逸着淡淡的生活芳香,给学生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让学生更加亲近科学,热爱实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感官》一课时,笔者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用鼻子闻的观察方法,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闻香识物”的活动:在黑色袋子中装入一些物品,让他们闻一闻,猜一猜物品名称。为了准备实验材料,笔者课前从校园的桂花树上摘下几朵桂花,向学生借来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事先把这些物品藏入袋中。这些物品都是学生身边的,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而且也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因此在实验中,这些熟悉的气味能让学生很容易就感知出来,并且很快猜出相应物体的名称。
二、特点鲜明,富有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由于学生课堂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设法吸引他们的眼球,讓他们的视线聚焦到观察对象上,以调动他们的观察欲望,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观察实验的效果。
例如,《认识感官》一课旨在认识眼、鼻、耳、舌等感觉器官,让学生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观察自然离不开材料,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选择了一些有鲜明特点的材料给学生观察,如在学习用眼睛观察的方法时,笔者选择了一幅色彩丰富、颜色对比度较强的图画,组织学生在画中“寻找小动物”“比较相同点”,美丽的图画使学生目不转睛,令他们饶有兴趣地观察寻觅,将隐藏在草丛和树木中的七种小动物全部找了出来。再比如,触摸的观察方法,主要是用手去感知物体的形状、软硬、冷热等方面的特点,因此,所提供的材料应在形状、质地等方面富有鲜明特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知和描述,让学生能在触摸中有效探知实物的特征,准确说出实物的名称。在“触摸辨物”活动中,笔者在口袋中放入尖尖的铅笔、软软的橡皮、硬硬的粉笔、圆圆的玻璃球等,这些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又有利于学生感知特征。
三、精雕细琢,彰显结构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教师应充分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尤其是对材料的设计要精雕细琢,确保材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同时要在课堂教学前多做几遍实验,在反复尝试中改进材料设计,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成功率。
结构性材料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具有典型性,富有探究的层次性,能引领学生的思维在材料的操作中步步推进。一些科学教师设计材料随意性较强,不考虑材料的结构性,如有教师在教学“用舌头尝”内容时,给学生提供了“红糖水”与“食盐水”,如此设计显然不妥,没有考虑到材料的结构性,不能“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红糖水由于有颜色,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无需品尝便知结果,因此,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教者没有如愿地引入“尝一尝”的环节。教学失败的原因,是由于教者的材料设计缺乏结构性。而笔者在教学该内容时,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活动,先让学生观察辨别白糖与食盐,由于白糖与食盐的颜色相同,学生无法通过观察的方法一下子辨别出来,从而产生了“尝一尝”的愿望,于是顺利地引入“用舌头尝”的观察方法。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笔者对实验材料精挑细选,选择白糖与食盐时,不仅考虑到两种材料的颗粒大小,而且注意到它们的干湿度,选用干燥的食盐与白糖,是避免白糖因潮湿而产生结块,防止学生用眼睛就能观察出来。由于笔者的精心准备,实验教学活动非常成功。
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是实验教学成功的保障,而实验教学的材料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立场,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向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实验材料,使材料散发生活味,具有鲜明特点,富有结构性,才能有效地为科学实验服务。(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