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且,审美情趣也是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
的确,语文教学既要承担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又要兼顾语文本身所包含的德育、美育功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多年的教书育人中,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优势,潜心捕捉教材中的美育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和培养,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广大语文教师完全有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感受到母语的美丽,让学生源源不断地享受着语文学习所带来的快乐,陶冶性情的同时,培养他们最淳朴的审美能力。笔者就用下面这篇文章举例说明如何带领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最美的书包①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到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②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③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④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一个花格子书包。
⑤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⑥“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⑦“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⑧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⑨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地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⑩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一、借助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感受字字句句展现的魅力,甚或因语言之美而魂牵梦绕。“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一个花格子书包。”这里,作者为什么用“躲得远远的”?把它改成“很远”好不好?“一遍遍”换成“不停”行吗?当然不好,因为叠词所带来的突出强调作用是单个词语无法比拟的。
同样,“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不言爱的心啊”,这里的“块块”“缕缕”“道道”三个叠词,所传达出的何止是对母亲的愧疚,简直就是对母亲撕心裂肺的感恩!
此外,“‘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不仅前后呼应得那么浑然天成,而且两个“平静”外加一个“依然”,就悄无声息地敲打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见证着这位伟大无私而又从不言爱的母亲,为了孩子,自己的矜持和尊严丢尽却毫无半点怜惜。
此时此刻,“我”内心原本的那点喜悦似乎亦如溪流入海,荡然无存,刻在脸上的是一行一行怎么也抹不去的热泪。一句“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噬我的喜悦和满足”,道尽了“我”内心的愧疚与不安。
最后,作者为什么说“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难道是错觉、幻觉不成?都不是,这里装的是伟大母亲对孩子无私又无怨无悔的爱!
因此,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如今的“我”长大了,原本那个来之不易的花格子书包再也用不上了,可是“我”却“依然”“一直”保存着它,因为“我”觉得:这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这包里装的不再是书,而是妈妈的慈爱,是“我”的懊悔,是“我”的依恋,是“我”的不舍,是“我”力量的源泉……
简简单单,朴素的文字后面却蕴藏着人世间的真善美,有力地解释了什么是母爱,伟大的母爱,什么又是感恩,一生不忘的感恩。点题之笔,看似平凡却意蕴深长。
所有这些,学生是能感受到的。这里缺的不是学生的智慧,而是语文教师的智慧和责任。只要我们本着诚心,领着学生缓缓地走进文本,他们自然会发觉:语文书里原来也有春天!
二、借助想象让学生再现语言之美
说到想象,大家一定记得这样一个故事:老师问,雪化了之后是什么?一个纯真的孩子快乐地回答:“老师,雪化了之后是春天!”全班一片愕然,接下来老师的判决是:雪化了之后当然是水呀,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孩子不停地用他那稚嫩的小手在頭上摸来摸去,或许他怎么也想不通,他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教室里剩下的只有一片唏嘘声。
时下,标准的语文答案不仅扼杀了语文教师的个性,也无情地抹杀了原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孩子的思维,让他们不是变得迟钝,而是愚昧甚或麻木。给孩子松绑,放开手中的线,风筝才会飞得更高。故事中那个孩子的答案,诗意般的想象,却被无情地判了“死刑”。教师为什么不能留给孩子一点自由驰骋的空间呢?
“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一个花格子书包。”文中的“我”为什么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喊着而不溢于言表,直接跟妈妈去要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仅仅是因为“我”不敢跟大人说吗?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既然“我”固执地坚持着,为什么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当时妈妈的脸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呢?无奈的,哭丧着的,还是凶神恶煞似的……这都可以留给学生去想象,去琢磨。
“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一个“终于”的背后,流淌着妈妈多少滴汗,多少滴泪,多少滴血!饱经风霜,含辛茹苦,受尽屈辱……妈妈吭都没吭一声。凡此种种,作者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感激的泪、伤心的泪、懊悔的泪,还有化痛苦为力量的泪……这一切,在学生想象的世界里是完全能搜索到的。
打开想象的天窗,学生自然会在优美语言的熏陶下享受文字的内涵,享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真情朗读让学生体验语言之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清晨的校园,就是被琅琅书声给叫醒的。可当今的农村校园,想要听到书声似乎有点奢侈。
现在,学生读书的声音都去哪儿了?是学生不想读书吗?是学生不愿读书吗?是学生不会读书吗?都不是,还是那恼人的应试教育,让五花八门的默写代替了生机勃勃的琅琅书声。书是用来读的,不读,不放声地读,不有声有色地读,能感受到语言文字蕴藏的无限魅力吗?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我们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来读,不单单是要读出平静,更是要读出妈妈当时复杂的心绪: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对孩子的拒绝,它包含了妈妈的无奈、自责和痛心。究竟用何种语音、语调、语速才能把上述妈妈的心绪表白无误呢?让学生不断尝试,结果往往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出奇有效。
“‘我要!’我固執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我要!”两字成句,如何去朗读?是“我”对妈妈的不满、愤懑、怒吼吗?是“我”对妈妈大声的发泄吗?是“我”对妈妈的抱怨吗?或许是有那么一丁点,但我们更要在大声中读出无奈、痛心、急切与忏悔。窘困的家境和孩子要书包的那点自尊心交织在一起,让每一个有情有义的学生不禁黯然泪下。
敞开心扉的深情朗读,也会让学生流下同情、伤心、感恩的泪……
四、融入生活让学生书写语言之美
目光从《最美的书包》上移开,学生在自己的积累本上竟然也记下了自己最美的故事。
学生刘星雨在她的《最美的书桌》中写道:“书桌,就像一本史书,上面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它虽陈旧,但在我的眼里,却是崭新的。”
在《最美的唠叨》中,学生周淑吉这样开篇:“好些时候,很烦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哎,真不知究竟什么才是我能做的……可妈妈不在家的这阵子,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真的好想拿起电话,再听听妈妈那熟悉又陌生的唠叨……”
这里,没有什么华丽的篇章,没有什么绚丽的辞藻,也没有虚张声势的卖弄,有的只是对书桌的回忆,对母爱的感念,对生活的素描……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用真心深情和不懈努力去浇灌孩子们的心田,用丰厚的语言、博大的语文、精深的文学培育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让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
的确,语文教学既要承担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重任,又要兼顾语文本身所包含的德育、美育功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多年的教书育人中,笔者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优势,潜心捕捉教材中的美育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和培养,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广大语文教师完全有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感受到母语的美丽,让学生源源不断地享受着语文学习所带来的快乐,陶冶性情的同时,培养他们最淳朴的审美能力。笔者就用下面这篇文章举例说明如何带领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
最美的书包①每当看到现在孩子背着那印满各式各样卡通画的精致书包上学时,我就会想到属于我的第一个书包。
②那是个花格子书包,妈妈做的。
③7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上学的资格。可是我没有书包。
④那时,我们乡下孩子最常背的就是用花布拼成的花格子书包。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一个花格子书包。
⑤我终于向母亲开了口。
⑥“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
⑦“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家里的窘境我是知道的。
⑧面对我的倔强,妈妈没有再说话。
⑨从那以后,我发现从来不喜欢串门的妈妈开始串门了。对于寡言少语的她来说,和人谈天说地是多么吃力的事情!有好几次,在一边玩耍的我发现妈妈的脸被别人的话锋逼得通红通红。不知串了多少家的门,不知有多少次艰难地开口,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
⑩开学的前夜,妈妈把书包做好了。美丽的图案,细密的针脚——这真是一只可爱的书包!我还惊喜地发现,书包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夹层。这可是我们村独一无二的新设计啊!
一、借助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
带着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感受字字句句展现的魅力,甚或因语言之美而魂牵梦绕。“每当同学们谈论谁的书包上哪块花布多么多么好看时,我都会躲得远远的。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一个花格子书包。”这里,作者为什么用“躲得远远的”?把它改成“很远”好不好?“一遍遍”换成“不停”行吗?当然不好,因为叠词所带来的突出强调作用是单个词语无法比拟的。
同样,“这块块鲜艳的花方格是她一缕缕被撕裂的矜持和尊严,这道道匀净的线路是她那颗绵延万里却不言爱的心啊”,这里的“块块”“缕缕”“道道”三个叠词,所传达出的何止是对母亲的愧疚,简直就是对母亲撕心裂肺的感恩!
此外,“‘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好好学习。’她依然平静地说。”不仅前后呼应得那么浑然天成,而且两个“平静”外加一个“依然”,就悄无声息地敲打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见证着这位伟大无私而又从不言爱的母亲,为了孩子,自己的矜持和尊严丢尽却毫无半点怜惜。
此时此刻,“我”内心原本的那点喜悦似乎亦如溪流入海,荡然无存,刻在脸上的是一行一行怎么也抹不去的热泪。一句“躺在床上,我的泪水忍不住淌了一脸。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噬我的喜悦和满足”,道尽了“我”内心的愧疚与不安。
最后,作者为什么说“书包里装的东西很少,我却觉得它沉甸甸的”?难道是错觉、幻觉不成?都不是,这里装的是伟大母亲对孩子无私又无怨无悔的爱!
因此,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后来,它一直陪伴我读完了小学和中学,直到它不能再用,我也依然保存着它。因为我知道:这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如今的“我”长大了,原本那个来之不易的花格子书包再也用不上了,可是“我”却“依然”“一直”保存着它,因为“我”觉得:这书包必定是世界上最珍贵最美的书包。这包里装的不再是书,而是妈妈的慈爱,是“我”的懊悔,是“我”的依恋,是“我”的不舍,是“我”力量的源泉……
简简单单,朴素的文字后面却蕴藏着人世间的真善美,有力地解释了什么是母爱,伟大的母爱,什么又是感恩,一生不忘的感恩。点题之笔,看似平凡却意蕴深长。
所有这些,学生是能感受到的。这里缺的不是学生的智慧,而是语文教师的智慧和责任。只要我们本着诚心,领着学生缓缓地走进文本,他们自然会发觉:语文书里原来也有春天!
二、借助想象让学生再现语言之美
说到想象,大家一定记得这样一个故事:老师问,雪化了之后是什么?一个纯真的孩子快乐地回答:“老师,雪化了之后是春天!”全班一片愕然,接下来老师的判决是:雪化了之后当然是水呀,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孩子不停地用他那稚嫩的小手在頭上摸来摸去,或许他怎么也想不通,他的答案究竟错在哪里。教室里剩下的只有一片唏嘘声。
时下,标准的语文答案不仅扼杀了语文教师的个性,也无情地抹杀了原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的孩子的思维,让他们不是变得迟钝,而是愚昧甚或麻木。给孩子松绑,放开手中的线,风筝才会飞得更高。故事中那个孩子的答案,诗意般的想象,却被无情地判了“死刑”。教师为什么不能留给孩子一点自由驰骋的空间呢?
“心里却一遍遍地喊着:我也要一个花格子书包。”文中的“我”为什么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喊着而不溢于言表,直接跟妈妈去要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仅仅是因为“我”不敢跟大人说吗? “‘我要!’我固执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既然“我”固执地坚持着,为什么却不敢看妈妈的脸?当时妈妈的脸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呢?无奈的,哭丧着的,还是凶神恶煞似的……这都可以留给学生去想象,去琢磨。
“妈妈终于攒够了做书包的花布。”一个“终于”的背后,流淌着妈妈多少滴汗,多少滴泪,多少滴血!饱经风霜,含辛茹苦,受尽屈辱……妈妈吭都没吭一声。凡此种种,作者心中留下的不仅仅是感激的泪、伤心的泪、懊悔的泪,还有化痛苦为力量的泪……这一切,在学生想象的世界里是完全能搜索到的。
打开想象的天窗,学生自然会在优美语言的熏陶下享受文字的内涵,享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真情朗读让学生体验语言之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清晨的校园,就是被琅琅书声给叫醒的。可当今的农村校园,想要听到书声似乎有点奢侈。
现在,学生读书的声音都去哪儿了?是学生不想读书吗?是学生不愿读书吗?是学生不会读书吗?都不是,还是那恼人的应试教育,让五花八门的默写代替了生机勃勃的琅琅书声。书是用来读的,不读,不放声地读,不有声有色地读,能感受到语言文字蕴藏的无限魅力吗?
“‘家里没有碎花布。’妈妈平静地说。”我们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来读,不单单是要读出平静,更是要读出妈妈当时复杂的心绪:这句话不是简单的对孩子的拒绝,它包含了妈妈的无奈、自责和痛心。究竟用何种语音、语调、语速才能把上述妈妈的心绪表白无误呢?让学生不断尝试,结果往往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出奇有效。
“‘我要!’我固執地坚持着,却不敢看妈妈的脸。”“我要!”两字成句,如何去朗读?是“我”对妈妈的不满、愤懑、怒吼吗?是“我”对妈妈大声的发泄吗?是“我”对妈妈的抱怨吗?或许是有那么一丁点,但我们更要在大声中读出无奈、痛心、急切与忏悔。窘困的家境和孩子要书包的那点自尊心交织在一起,让每一个有情有义的学生不禁黯然泪下。
敞开心扉的深情朗读,也会让学生流下同情、伤心、感恩的泪……
四、融入生活让学生书写语言之美
目光从《最美的书包》上移开,学生在自己的积累本上竟然也记下了自己最美的故事。
学生刘星雨在她的《最美的书桌》中写道:“书桌,就像一本史书,上面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它虽陈旧,但在我的眼里,却是崭新的。”
在《最美的唠叨》中,学生周淑吉这样开篇:“好些时候,很烦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哎,真不知究竟什么才是我能做的……可妈妈不在家的这阵子,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失落,真的好想拿起电话,再听听妈妈那熟悉又陌生的唠叨……”
这里,没有什么华丽的篇章,没有什么绚丽的辞藻,也没有虚张声势的卖弄,有的只是对书桌的回忆,对母爱的感念,对生活的素描……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用真心深情和不懈努力去浇灌孩子们的心田,用丰厚的语言、博大的语文、精深的文学培育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让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