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语文教学频受指责,其原因有三: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读。残酷的现实磨钝了学生对母语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审美力,消蚀了学生对母语的感情。
【关键词】语文教学 母语 感情 应试
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在状态,有三个事实毋庸置疑:学生依然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学的效率依然低下;语文教学受到的指责(垢病)依然不绝于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原因有三:
一、为考试而学
我固执地认为,给学生带来厌学情绪的罪魁祸首是应试。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语文本来是最不具功利性的一门学科,它本身不是为考试而存在,而是为传承文化、传递文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交际沟通、运用母语写作的需要而存在。二是除作文外,其他方面也不适合用来考试,为何?因为语言具有模糊性,理解具有多样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千差万别的思想,岂不荒诞!因此,这种考试考生根本不可能得到高分。可是语文偏偏像其他学科一样被卷入了可怕的应试“漩涡”,学生也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来对待语文——为考试而学!能得高分我就喜欢,不能得高分我就冷淡。更可恨的是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什么“收获”,就厌而弃之!这样就扭曲了学生学习语文纯正的内部动机——增强对母语的感受力,认识母语的美,自觉、熟练应用母语表达。学生学语文仅有外部动机——分数,这种刺激一旦消失或者刺激不正常,就严重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胃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当今,学生已经成为高考分数这个外部动机的“奴隶”,焉有深厚而持久的兴趣来“热爱”母语呢?语文课堂学生经常做三件事:补觉;看课外书;学其他学科。高考将语文教学引向疯狂的应试之路,这必将是一条死胡同,也是一种死亡的教育。正像很多学生哀叹的那样: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为考试而教
考啥教啥,怎么考就怎么教,功利心太强。
为考试而教就必然成为“庖丁”,必然成为“解牛”高手:像高考试卷那样,把活生生的语言、把好端端的美文肢解成若干个考点,然后无比透彻地玩弄应试技巧。脱离语境,割裂联系,只见一叶,不见森林,孤立地、静止地学习语言是母语教学的大忌。这就好比教学驾驶汽车,我们应该给学生一部完整的汽车,可我们给他的却是一堆毫无关联的散乱的零件,纵使我们把汽车的各个部位的原理和驾驶方法讲得天花乱坠,一到驾驶整车,他依然显得力不从心。也好比在岸上教学生游泳,游泳技巧讲得精妙至极,可就是不见游泳池,一旦下水,他也会“晕水”甚至“溺水”的!这种做法破坏了语言的美感,冲淡了母语的“原汁”。殊不知,学习语言的规律是语感,学习语言的方法是积累。
为考试而教,就必然成为“逻辑”高手,使得分析式教学大行其道。君不见,刚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教材是语文书。学生初读课文时多么新奇、多么投入,可一到老师讲解时尤其是挖空心思地设计N个“为什么”时,学生们立马就感到无聊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日常阅读时,如果事先给你一堆“为什么”,你还有阅读胃口吗?一部电影本来你非常想去观看,可当有人告知你看完电影后要写这感受那心得并挖掘影片的深意时,你还有兴趣去看吗?这些“为什么”很多都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对此,南开大学教授徐江先生一针见血而又毫不客气地指出:“目前语文老师的讲授只能说是一种说明性的语文,或者是说明型的语文。这种课对孩子基本没用,特别是白话文,孩子们对文章,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全懂,但百分之八九十都懂,因为都是中国人,老师再重复一遍不就是重复劳动吗?无效教学就在这儿。”对此,韩寒更是不遗余力地“炮轰”:“语文真是有很大的问题。首先,这是一个初中后基本上不需要存在的课程。但是又不得不存在,这是最大的问题。语文在教会人识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虽然我对他的“豪言”并不完全“苟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韩寒道出了这样的事实:语文课在教会人识字及遣词造句以后(初中阶段)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三、为考试而读
学习语文别无它法,靠的就是阅读,且是无功利的阅读!著名作家铁凝在《阅读不应“失重”》中动情地说:“今天想来,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只有处于这种自然、自发、自觉而又自由的氛围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读书的妙处,进而爱上阅读。学校可以没有语文老师,但学校不能没有书!可是看看目前我们的阅读处境,真的令人寒心!现在很多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学楼越来越漂亮,可供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又有几本?条件好的学校图书室早已落满了灰尘,仅有的一些图书,也是装装样子而已。高中三年,学生案头上的“亲密伴侣”无非是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考场作文技巧、名句名段、作文素材之类的“应景”文字。应试的绳索把学生牢牢捆绑在板凳上,升学压力把学生压缩在斗室之内,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对社会生活的敏感能力日渐萎缩;学生整日在题海泛游,无暇阅读经典,无法积累鲜活的语言,词汇贫乏,表达呆板;写作时无“米”下锅,只能拼凑或罗列一些古今名人名言与事例,勉强成文。堵塞了创作的源头,还想使作文“清如许”,还盼望着所谓“绿色作文”,岂不怪也哉!可以说,当今的学生已经被生活边缘化了,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甚至感到生活也像应试一样枯燥无味!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偷走学生对母语的感情的正是应试!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高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母语 感情 应试
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在状态,有三个事实毋庸置疑:学生依然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学的效率依然低下;语文教学受到的指责(垢病)依然不绝于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原因有三:
一、为考试而学
我固执地认为,给学生带来厌学情绪的罪魁祸首是应试。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语文本来是最不具功利性的一门学科,它本身不是为考试而存在,而是为传承文化、传递文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交际沟通、运用母语写作的需要而存在。二是除作文外,其他方面也不适合用来考试,为何?因为语言具有模糊性,理解具有多样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千差万别的思想,岂不荒诞!因此,这种考试考生根本不可能得到高分。可是语文偏偏像其他学科一样被卷入了可怕的应试“漩涡”,学生也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来对待语文——为考试而学!能得高分我就喜欢,不能得高分我就冷淡。更可恨的是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什么“收获”,就厌而弃之!这样就扭曲了学生学习语文纯正的内部动机——增强对母语的感受力,认识母语的美,自觉、熟练应用母语表达。学生学语文仅有外部动机——分数,这种刺激一旦消失或者刺激不正常,就严重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胃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当今,学生已经成为高考分数这个外部动机的“奴隶”,焉有深厚而持久的兴趣来“热爱”母语呢?语文课堂学生经常做三件事:补觉;看课外书;学其他学科。高考将语文教学引向疯狂的应试之路,这必将是一条死胡同,也是一种死亡的教育。正像很多学生哀叹的那样: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为考试而教
考啥教啥,怎么考就怎么教,功利心太强。
为考试而教就必然成为“庖丁”,必然成为“解牛”高手:像高考试卷那样,把活生生的语言、把好端端的美文肢解成若干个考点,然后无比透彻地玩弄应试技巧。脱离语境,割裂联系,只见一叶,不见森林,孤立地、静止地学习语言是母语教学的大忌。这就好比教学驾驶汽车,我们应该给学生一部完整的汽车,可我们给他的却是一堆毫无关联的散乱的零件,纵使我们把汽车的各个部位的原理和驾驶方法讲得天花乱坠,一到驾驶整车,他依然显得力不从心。也好比在岸上教学生游泳,游泳技巧讲得精妙至极,可就是不见游泳池,一旦下水,他也会“晕水”甚至“溺水”的!这种做法破坏了语言的美感,冲淡了母语的“原汁”。殊不知,学习语言的规律是语感,学习语言的方法是积累。
为考试而教,就必然成为“逻辑”高手,使得分析式教学大行其道。君不见,刚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教材是语文书。学生初读课文时多么新奇、多么投入,可一到老师讲解时尤其是挖空心思地设计N个“为什么”时,学生们立马就感到无聊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日常阅读时,如果事先给你一堆“为什么”,你还有阅读胃口吗?一部电影本来你非常想去观看,可当有人告知你看完电影后要写这感受那心得并挖掘影片的深意时,你还有兴趣去看吗?这些“为什么”很多都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对此,南开大学教授徐江先生一针见血而又毫不客气地指出:“目前语文老师的讲授只能说是一种说明性的语文,或者是说明型的语文。这种课对孩子基本没用,特别是白话文,孩子们对文章,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全懂,但百分之八九十都懂,因为都是中国人,老师再重复一遍不就是重复劳动吗?无效教学就在这儿。”对此,韩寒更是不遗余力地“炮轰”:“语文真是有很大的问题。首先,这是一个初中后基本上不需要存在的课程。但是又不得不存在,这是最大的问题。语文在教会人识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虽然我对他的“豪言”并不完全“苟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韩寒道出了这样的事实:语文课在教会人识字及遣词造句以后(初中阶段)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三、为考试而读
学习语文别无它法,靠的就是阅读,且是无功利的阅读!著名作家铁凝在《阅读不应“失重”》中动情地说:“今天想来,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只有处于这种自然、自发、自觉而又自由的氛围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读书的妙处,进而爱上阅读。学校可以没有语文老师,但学校不能没有书!可是看看目前我们的阅读处境,真的令人寒心!现在很多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学楼越来越漂亮,可供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又有几本?条件好的学校图书室早已落满了灰尘,仅有的一些图书,也是装装样子而已。高中三年,学生案头上的“亲密伴侣”无非是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考场作文技巧、名句名段、作文素材之类的“应景”文字。应试的绳索把学生牢牢捆绑在板凳上,升学压力把学生压缩在斗室之内,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对社会生活的敏感能力日渐萎缩;学生整日在题海泛游,无暇阅读经典,无法积累鲜活的语言,词汇贫乏,表达呆板;写作时无“米”下锅,只能拼凑或罗列一些古今名人名言与事例,勉强成文。堵塞了创作的源头,还想使作文“清如许”,还盼望着所谓“绿色作文”,岂不怪也哉!可以说,当今的学生已经被生活边缘化了,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甚至感到生活也像应试一样枯燥无味!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偷走学生对母语的感情的正是应试!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