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信息化视角下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为例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ngh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构造课程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全局看,各高职院校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是让学生接触新技术的第一步,建筑信息化技术作为良好的教学工具,不仅改善陈旧的教学方式,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深,高等教育的理念、教学资源和模式都发生重大变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超星学习通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平台为高校”停课不停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在后疫情时代,教师应以当此为契机,积极搭建线上线下混合课堂.作为新闻专业的基础课,《广告学概论》借助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积极建构教学资源,充分进行师生互动交流,精心设计线上线下各个教学环节,努力实现课堂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增值.
鉴于澳大利亚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的高等教育代表性不足问题,2008年上台执政的陆克文及紧随其后的吉拉德工党政府便着重强调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包容性,并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新政,从而掀起了高校招生政策的新一轮重大变革.此次改革通过取消公立大学入学名额限制、完善高校招生录取信息、建立大学、中学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等手段,切实改善了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的高校入学机会,但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担忧,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澳大利亚高校面向本国学生招生市场化的发展.
本研究选取南京市5所高校152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分别从时事政治观、人生价值观、道德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总体上积极进取,时事政治观存在认知与行为矛盾;大学生党员和非党员对比,时事政治观和人生价值观差异显著,道德观没有显著差异.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再对大学生党员和非党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相结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工作,注重思想引领,做好成长规划指导,完善培养方式,从而进一步探索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机制.
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无疑是高等教育体系.本文通过建立国家高等教育系统评价模型,剖析了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状况.我们通过文献检索,从《国际统计年鉴》等网站上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八个国家的八个指标,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再利用TOPSIS法计算各国得分.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让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育内容中.为改变原有的”校热企冷”模式,伊犁职业技术学院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试点,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索实践,得到了一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一些方法与启示.
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的精神,持续探索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必要工作.本文以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为例,阐述了学院探索基于”一流伙伴计划”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以及该培养模式的主要特色和实施内容,并总结了在实践该培养模式中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带来的效益和以后将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防护与危机干预提供建议.方法:采用SCL-90量表(90项症状清单)对某高校215名大二学生进行调查,从10个因子评分及总症状指数进行自评,并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高校大二学生SCL-90量表总因子得分为(120.92±40.80),总分异常者(总分≥160)34人(15.8%),阳性项目数异常(阳性项目数≥43)32人(14.9%),心理症状阳性者(因子分≥2)78人(36.7%),其中男性57人(73.1%
地方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能提高英语教育的有效性,培养乡土情怀,增强文化自信,还能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度.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缺失的现状与问题,再从地方文化继承,增强英语学习效果,跨文化活动交流三个角度提出地方文化渗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意义,最后从推动教材改进、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提高英语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研究对策.
唤醒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并使他们获得审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基础语文教育赋予教育者的责任,本文从中学生审美培养的方向入手来阐释语文教师(教师)如何协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从而达到审美能力的提升和高水准的审美观念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