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化深度研读方式能解决学生阅读文本的单一性和空泛性等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好教学载体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研读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的方法,对某一主题、某个焦点问题、某次综合实践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自主找到蕴藏在文本或阅读视域中的文化密码,从而增强思辨力,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有效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多元化;深度研读;阅读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218-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学生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是不拘一格的。他们可以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这一高速信息平台,在广阔丰富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阅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也可以手捧纸质书,咀嚼文字,品味细节,在文本深处对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采用多元化深度研读方式教学,不仅能解决学生阅读文本的单一性和空泛性等问题,使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效提升文学阅读与鉴赏水平,而且能将“教文”和“塑魂”的有机相融,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一、以教材文本对接同一个作家课外文学作品的主题式研读
教材文本是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读物,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品味其语言,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对于教材文本,除了引导学生对其有品读价值之处做深度研读外,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还应该由与其相关的更为丰富的课外文本拓展阅读的延伸来建构。
例如我在教学粤教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我很重要》这篇课文的时候,想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还不成熟,想到学生阅读视野还不够开阔,想到学生的文本审美能力尚且弱的时候,我便觉得仅学《我很重要》这一篇课文,是很难形成一个完整而丰厚的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感知体验的。于是,我萌发了以教材文本对接同一个作家课外文学作品的主题式研读的想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充,形成了由一篇教材课内美文和若干篇课外美文对接一并研读的主题式研读模式。
主题式研读突破了课内文本的单一性,以同属于一个作者的优秀作品的课内外兼读,加深了对作者的认识,加深了对作者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并且在鲜明的阅读主题下获得了整体的阅读感受。当下,有很多作家的作品,如朱自清、余秋雨、林清玄等作家的散文,均可以主题式的深度研读模式,导之阅读方法,每月品赏一个作家的经典美文若干篇,整个高中下来,学生亲历的将是一场多彩的文化盛宴!
二、以异文求同对接文学类作品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研读
“异文求同”实则有“异曲同工”之意,即不同的文章,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相同或相近,执教者将它们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赏析,从而提升思辨力和文学鉴赏力。例如笔者在执教必修1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的时候,将教材内的《静女》、《氓》、《孔雀东南飞》、《上邪》、《饮马长城窟行》和课外的《陌上桑》编排在一起,以“拿什么拯救你——古代女子的婚姻悲剧之源探究”和“芝兰何其芳馨何其伤悲——我眼中的刘兰芝”为研读主题,开展人物形象个性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
例如此段学生写的阅读感悟:刘兰芝是一位德貌双馨的女子,她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位忠守妇道、勤劳聪慧、有礼有节的女子,最终被封建社会制度所摧残,她是遍体鳞伤的,是悲痛不已的。可怜她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如若处于现在自由平等的社会,我想她会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如诗如画,而不至于惨死于残酷的封建家长制度和冷漠的世俗人情中。她用死昭示了自己的自尊、怨愤、挣扎和反抗。在我眼里,她就像一簇在恶劣的环境下毅然茂盛的艳梅!“多谢后世人,慎戒之慎勿忘”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于课外链接《陌上桑》一文的导读,是基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古代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多角度丰满地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设计的。此外,这首乐府诗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浓墨重彩,或微妙传神,侧面描写罗敷的美的写法,也是值得学生品读借鉴的。
以“异文求同”对接文学类作品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研读,实则将读的体验、写的表达和思的深刻结合起来,增强阅读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让阅读从一篇、两篇零散的粗浅式阅读印象走向整体的系统性的认知,走向深刻!
三、以户外研学对接地方本土特色文化的生活化研读
户外研学是近三年来新兴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校园课堂外的一种比较好的体验式教育方式。《广东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科学规范了省级地方课程,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具有地域性和本土性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感悟鉴赏、创意表达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的户外研学课堂,是与地方特色人文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寻访古迹、了解历史等,引领学生去领略璀璨的地域文化,唤醒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因此,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研发户外研学课程,引领学生深度研读身边的城市这本活生生的“城市之书”,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品味、人文素养将得到大大的提升,这实属是富有生命力的阅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探究人文价值,领略地方风情”的户外研学主题,策划了“多情东江,惠风和畅——研究性深度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方案,指导学生通过各文化景点的实地参观、到慈云图书馆和惠州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查阅历史资料等方式,分组合作,将研学成果制作成ppt或视频展示出来。学生研学的题目有: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丰湖书院研学记;罗浮山下四时春——青蒿与中医的传说……虽然他们最终完成的学习成果未必如我们所渴求的那么优秀,但这样一个研读体验的过程,带给学生的恰恰是一种温度,以及从中孕育出来的对一座城丢弃不开的文化情结。
远离了生活资源,局限于课本知识,学生的感知视界将会被约束,创造的灵感将得到遏制。缺乏诗意和温度,触摸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禁锢的是原本丰富而炽热的心,这绝不是我们选择学习的初衷。今天的语文教育需要宏阔的胸怀和视野,“教文”、“塑魂”、“立人”应有机相融。以多元化深度研读方式造就广阔而深邃的精神视野,提升高中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去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去感悟人类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值得师生共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深度语文﹝M﹞.漓江出版社,2009.
[2]劉洋.教出文言文的宽度、深度与温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1).
【关键词】多元化;深度研读;阅读与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218-01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学生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是不拘一格的。他们可以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这一高速信息平台,在广阔丰富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阅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也可以手捧纸质书,咀嚼文字,品味细节,在文本深处对话……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采用多元化深度研读方式教学,不仅能解决学生阅读文本的单一性和空泛性等问题,使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效提升文学阅读与鉴赏水平,而且能将“教文”和“塑魂”的有机相融,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一、以教材文本对接同一个作家课外文学作品的主题式研读
教材文本是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读物,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品味其语言,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对于教材文本,除了引导学生对其有品读价值之处做深度研读外,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还应该由与其相关的更为丰富的课外文本拓展阅读的延伸来建构。
例如我在教学粤教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我很重要》这篇课文的时候,想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还不成熟,想到学生阅读视野还不够开阔,想到学生的文本审美能力尚且弱的时候,我便觉得仅学《我很重要》这一篇课文,是很难形成一个完整而丰厚的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感知体验的。于是,我萌发了以教材文本对接同一个作家课外文学作品的主题式研读的想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扩充,形成了由一篇教材课内美文和若干篇课外美文对接一并研读的主题式研读模式。
主题式研读突破了课内文本的单一性,以同属于一个作者的优秀作品的课内外兼读,加深了对作者的认识,加深了对作者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并且在鲜明的阅读主题下获得了整体的阅读感受。当下,有很多作家的作品,如朱自清、余秋雨、林清玄等作家的散文,均可以主题式的深度研读模式,导之阅读方法,每月品赏一个作家的经典美文若干篇,整个高中下来,学生亲历的将是一场多彩的文化盛宴!
二、以异文求同对接文学类作品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研读
“异文求同”实则有“异曲同工”之意,即不同的文章,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相同或相近,执教者将它们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式赏析,从而提升思辨力和文学鉴赏力。例如笔者在执教必修1第四单元古典诗歌的时候,将教材内的《静女》、《氓》、《孔雀东南飞》、《上邪》、《饮马长城窟行》和课外的《陌上桑》编排在一起,以“拿什么拯救你——古代女子的婚姻悲剧之源探究”和“芝兰何其芳馨何其伤悲——我眼中的刘兰芝”为研读主题,开展人物形象个性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
例如此段学生写的阅读感悟:刘兰芝是一位德貌双馨的女子,她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这位忠守妇道、勤劳聪慧、有礼有节的女子,最终被封建社会制度所摧残,她是遍体鳞伤的,是悲痛不已的。可怜她生不逢时、命运不济!如若处于现在自由平等的社会,我想她会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如诗如画,而不至于惨死于残酷的封建家长制度和冷漠的世俗人情中。她用死昭示了自己的自尊、怨愤、挣扎和反抗。在我眼里,她就像一簇在恶劣的环境下毅然茂盛的艳梅!“多谢后世人,慎戒之慎勿忘”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对于课外链接《陌上桑》一文的导读,是基于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古代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多角度丰满地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设计的。此外,这首乐府诗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浓墨重彩,或微妙传神,侧面描写罗敷的美的写法,也是值得学生品读借鉴的。
以“异文求同”对接文学类作品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研读,实则将读的体验、写的表达和思的深刻结合起来,增强阅读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让阅读从一篇、两篇零散的粗浅式阅读印象走向整体的系统性的认知,走向深刻!
三、以户外研学对接地方本土特色文化的生活化研读
户外研学是近三年来新兴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校园课堂外的一种比较好的体验式教育方式。《广东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科学规范了省级地方课程,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具有地域性和本土性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感悟鉴赏、创意表达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的户外研学课堂,是与地方特色人文历史文化相融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寻访古迹、了解历史等,引领学生去领略璀璨的地域文化,唤醒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因此,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研发户外研学课程,引领学生深度研读身边的城市这本活生生的“城市之书”,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品味、人文素养将得到大大的提升,这实属是富有生命力的阅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探究人文价值,领略地方风情”的户外研学主题,策划了“多情东江,惠风和畅——研究性深度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方案,指导学生通过各文化景点的实地参观、到慈云图书馆和惠州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查阅历史资料等方式,分组合作,将研学成果制作成ppt或视频展示出来。学生研学的题目有: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丰湖书院研学记;罗浮山下四时春——青蒿与中医的传说……虽然他们最终完成的学习成果未必如我们所渴求的那么优秀,但这样一个研读体验的过程,带给学生的恰恰是一种温度,以及从中孕育出来的对一座城丢弃不开的文化情结。
远离了生活资源,局限于课本知识,学生的感知视界将会被约束,创造的灵感将得到遏制。缺乏诗意和温度,触摸的只是冷冰冰的文字,禁锢的是原本丰富而炽热的心,这绝不是我们选择学习的初衷。今天的语文教育需要宏阔的胸怀和视野,“教文”、“塑魂”、“立人”应有机相融。以多元化深度研读方式造就广阔而深邃的精神视野,提升高中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去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去感悟人类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值得师生共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开东.深度语文﹝M﹞.漓江出版社,2009.
[2]劉洋.教出文言文的宽度、深度与温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