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八卦”的悲哀
说起“八卦”这个词,现代人太熟悉了。这是近些年来旧词翻新相当火爆的一个流行词,什么八卦娱乐、明星八卦、影视八卦、地产八卦、历史八卦、花边八卦、职场八卦、八卦狗仔队、八卦女人、八卦生活等,有的网站就直接以八卦命名,叫“八卦网”,这“八卦”作名词,作动词,作代词,作修饰词,样样皆能,灵活“给力”,仿佛中国现代进入到了一个“八卦”的时代。
可是,这个“八卦”已与《易经》无关了,其真实的意义已经“桃之天天”了。这里的八卦成了多嘴多舌、搬弄是非、捕风捉影、无事生非、无根据地信口胡说的代名词,如广东称人为“八婆”,全称就是“八卦婆”。
我们的文化之根——八卦,怎么落到了如此凄惨的地步,如此地令人不堪?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切的反思。
我们比较一下世界各族对待自己根文化的态度,就会惭愧地发现,一个民族文化的起点对于这个民族来说是多么地重要!西方世界对于充满神迹的如神话故事集般的《圣经》是什么态度?有多少人敢“八卦”《圣经》?他们在起重誓、发大愿时都要手按着《圣经》以示郑重。在伊斯兰世界中,有哪一个人敢对《可兰经》不恭?敢对它说三道四?还有印度的元点《奥义书》,就连现在的我们,对它亦十分尊重。这里说到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事,即犹太人在自己的民族中恢复了已经死亡了几千年的古希伯来语,这意味着什么?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会如何?假如现在中国有人试图恢复“河洛语”,并将其作为通用汉语,肯定会被人骂作疯子。可能有人说中国人不需要那样做,实际上我们检讨的不是实践上是否需要,我们检讨的是一个民族护根的精神。客观地说,如果从科学的观念来看,这些原始经典充斥神话,可以说荒诞不经,然而它们在各自的民族中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不是科学的问题,不是物质世界的问题,而是精神世界、价值观的问题;因为在一个民族最原始的著作中,都包蕴着这个民族所有的基本信念、价值的密码信息,它应该是民族自我卫护的神符。
比较起来,唯有中华民族的原始经典《易经》享受不到那些原始经典的福分,它虽然也曾被冠以“群经之首”、“三玄之冠”,然而,在后世子孙的手里,它沦落在街头算卦的地摊上,任人亵渎。实际上,《易经》比起上述的原始经典来说,还没有那么浓重的宗教气息,相反,却带有自然主义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用科学的观念来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有关。如顾颉刚就完全否定古史,试图将古史打烂,经过辨伪、考证,要给中国弄出个科学的历史事实来,可是,古史打烂了,他一辈子也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客观的中国上古历史世界。还有些人想通过考古发掘来实证性地重建中国古史,好像很科学,实际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甚众,现代人所发掘出来的东西,在上古成千上万的小国中是哪一家的?是不是中国的文化主体?如果是,还需要传说的历史去印证,怎么能完全否定上古史?如果不是,那它们根本就没有进入历史,没有参与中国历史的建构,怎能把它看做中国上古的历史内容?所以,这种方法也是不可行的。但如此的流风所及,传统文化即被风卷残云般扫荡,以前中国人所建构起来的完整凝固的精神世界,现在都残破成了梦的碎片,传统文化亦不再受人尊重,包括“八卦”。当然,近代以来,我们不是不需要科学,但科学应该有自己的使用范围,也应该使用适当。
二、祖先开其大
我们打扫了落在“八卦”上面的厚厚的现代尘埃,就是要显现其本然的面目。事实上,别看现代人开口闭口话“八卦”,许多人还真的未必知道卦画如何,内容如何,卦名是什么,如何起源,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可悲,也是现代人的可悲。
世界诸族的文化元点,都要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宇宙起源,一个是人生之道,以图给人一个最后的立足。古希腊人说混沌产生地母盖亚,盖亚生出诸神,产生万物,说水是万物的始基;希伯来人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可兰经》说世界是由安拉创造的;古印度人说宇宙起源于大梵,梵生空,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水,水生万物;中华民族的祖先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用“-”、“--”极其简洁的两画创制了一套圆满圆通、以象尽意的符号——八卦。对于宇宙起源解释的不同,标示了不同民族生存价值的不同,当他们以神来解释宇宙起源的时候,就把自己交给了神,人的生存方式也由神来安排,人失去了自主的主体性。当中国人给宇宙一个阴阳观念的自然主义的解释的时候,中国先祖顶天立地,自己站立了起来,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主体性,八卦三画之中,上天下地,中间就是人位,人要建立自己的主体性,需要崇法天、卑法地,汲取天地之精神。他们不依赖神而取火,不祈求神灵,凡事自己动手,所以中国上古时期所谓的“神”都是人——英雄与圣贤。
八卦,是中华大地上第一篇文章,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之作,它的创造者就是中华的人文始祖——伏羲。《易传》、《史记》等文献多处有伏羲画卦的记载。可是近代以来,传统的说法却遭到“疑古派”激烈的嘲笑,而且庸俗唯物派亦从历史由群众创造观出发,认为它是集体创作而非个人成就,于是“伏羲画卦”遂成为笑谈。对此,台湾易学家高怀民用“两个假定”、“一个事实”给予了有力的反驳。“两个假定”:一是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八卦,必有其最初的作者,不然何来此物?二是从八卦的整一性及其发展程序上,以及其所含的哲学思想上看,应为“一人”所画成,难以想象是你画一笔“-”,我又画一笔“--”,杂凑而成。“一个事实”是:历史上传说下来的画卦的人,众口一词,只有伏羲氏一人,更无他人(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高先生的这三个根据是充分的,批驳也是有力的,我们不能打着科学的旗子来随便否定传说的历史,在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历史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存在。事实上,考古发掘也为此提供了实物的证据。在“太吴之墟”的河南淮阳县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的陶纺轮上的刻符,经李学勤先生辨识,可以理解为离卦(张志华等:《河南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刻符陶纺轮》,《文物》2007年第3期)。
伏羲创卦,替天立极,“一画开天”,它的意义就在于使中华人文有了截然明确的开端,是伏羲凿开混沌,戡破洪荒,用八卦撑开了整个世界,让整个宇宙自然、天地万物,在中华民族面前澄明敞亮了起来。自然万物不再昏暗,物从其类,在八卦中而变得井然有序。于是,中华民族从自然中走出,从兽类中分离,从此走向了人的自立。因此,伏羲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人文初祖。
首先,从横的方面来看,八卦象征了自然万类的物的系统。
人类文化的发展,一般是先经由了图画的时代,然后才进入文字的时代。八卦的发展过程也反映出这个一般的模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八卦是一套由阴阳 两画构成的八个符号;在有了文字的时代,人们又先将之用于象征整体的自然的系统(如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或象征人的系统(如父、母、长子、次子、三子、长女、次女、三女),还有物的系统(如龙、马、牛、鸡、木、弓轮、甲胄)等。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人们不再局限于具体事物的表面,而试图掌握物性的时候,八卦又被进一步命名为乾、坎、艮、震、坤、离、巽、兑,《说卦传》中即有“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卦德的分述。所以,八卦卦名的变换反映了它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向内的认识并掌握事物的进程。宋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编了《八卦歌诀》弁于《周易本义》之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其次,从纵的方向上说,先天八卦用八卦的生成过程打开了自然万物的生成过程。
在八卦的符号体系中,八卦的八个符号并不是孤立的毫不相关的八种事物,相反,却是有机和谐的一个整体。一般对八卦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传说先天八卦即是伏羲八卦,而后天八卦则是文王八卦,它们都保存在通行本《周易》的《说卦传》中。先天八卦表述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宋代易学家邵雍发明先天八卦,自创了其究天人通古今、体大思精的先天易学体系,独步历史。邵雍所定的八卦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个八卦数来自于先天小横图。该图圆融有序地描述了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爻位上,处于两仪状态,只有阴阳二气,宇宙尚为无形的气态。在第二阶段的四象阶段,四象都仅有阴阳两素,还不能显示出各自的特征来,亦只能是抽象的存在。而在第三阶段的八卦阶段上,由阴阳两性的构成之物就不再只是一般的抽象物性,而具有了物的具体性质,即是说它们已经是具体之物。因此,从古人运数思维的角度说,八卦的三素构成,其表征并不单指哲学意义的天、地、人三才,而且还描述了宇宙及万物生成的过程。八卦之物既是二气生物的成物之终,又是自然万类的生物之始。所以《易·系辞传》中说:“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当然,在八千年前的远古时代,伏羲的思维不一定会有虚无抽象的太极观念,但万物都是由两性所生,确实是那个狩猎畜牧、处处与动物打交道的时代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
再次,后天八卦作为微型的历法模型,描述了植物生长的过程,给上古先民农业生活以切实的指导。
历法是上古第一法,天文学是上古第一学(刘明武语)。对于农业民族的中国先民来说更是如此。中国先民很早就有了非常精确实用的历法,因为作为以农立业的他们,经常打交道的就是植物,影响植物生长的就是天象气候。如何创造一个体系,统合二者,以精确地掌握时令,是最为迫切的事情。这就是天道。而八卦就是现成的理解自然万物的公式。于是古人发明改造之而成了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在《说卦传》中被记述为:“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絮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日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日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尚秉和认为它是归藏易,“归藏也,至冬则万物皆归命于坎”。金景芳认为它是连山易。金春峰的认识比较客观,他认为“其内含的理论、思想观念是岁时、时律、时令的思想。与五行之方位时令系统是内在结合的”。实际上,它就是律历一体的八卦形态的洛书。洛书的历法意义,汉地早已失传,现代人都把它当数字魔方来玩。有些学者直觉到它与天文有关,但文献不足征,还有人干脆认为它是汉代的东西。不知道有些学者是何居心,只要古人稍稍成熟的思想,他们都竭力断言晚出,极力认定那时的人们不会有这般高的智慧,真是对进化论中毒太深!其实真正愚蠢的是矮人看戏随人长短的现代人。现代考古发掘证明了这一点。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的六千年前的墓葬中,左青龙右白虎的图案正与八卦的洛书模式同构,只不过它是图案,洛书是符号,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它就是上古的律历。值得庆幸的是洛书现在仍然存在,它就保存在现在彝族、苗族的《土鲁窦吉》、《西南彝志》等文献中。原来,河图即十二月历,洛书为十月历,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八卦多位一体,都是贯通天地人文的天文的格式,它们一起表达着天文学的核心观念即自然之“道”。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中国上古时期的十月历法的存在。这个图式是古代中国人测定天象、地理、人文等一切事物的基本图式,古人叫“式盘”,还有中国古代的“明堂”建构,皆按此图式而成。
值得说明的是,上古时期,人们对吉凶的占定,都是根据风雨霜雪、阴睛晦冥,并根据天道的吉凶来安排人事,这就是后来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思想的来源。律历所示的天道是人间的第一律法,所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尊重自然,道家从中发展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最高境界。
随着历史的进展,人事日繁,人与自然的关系退后,人与人的关系突显,到了殷周以后,易学遂由天道之占,而转向了人事吉凶的占断,人的自由意志使易占不再像天道之占那样精准,易学遂向三个方向发展:一维融入于天文学之中,继续探究天人之际;一维发展成了哲学,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导性精神;一维发展成了民间的术数,引导着普通人趋吉避凶地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子孙应该研其精
八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发展出了“三易”,即夏易《连山》、殷易《归藏》与《周易》。易学统领诸经,为群经之首,它的模式性思维被演绎进了中国一切的学问之中,天文、历算、政治、军事、经济、农业、医学、艺术、建筑,等等,延伸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八卦所成就的易学精神切实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主体。当我们今天“八卦”八卦的时候,现代前沿科学领域中的学者们并没有舍弃它,如科学史家李约瑟、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等开创了新易学物理学的研究,量子物理学家波尔把易学观念当做其“并协”观念的先河,美国物理学家惠勒亦把易学当做其“质朴原理”的源头。八卦易学观念正在融入现代科学的前沿,这昭示了一个道理:古代的未必是落后的、无用的!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元点文化精神的三大特点:简洁、博大、理性!它不讲故事,不说神话,它以象、数运思,模式化天地万类,揭示着自然、人事之理,为人生创制着生活的法则。正如近代大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序言中所说:“祖先开其头,子孙没有续起尾;祖先开其大,子孙未曾研其精!”我们的文化有着一个伟大的开端,近代以来却落得个落后挨打的命运,不能不令人深思。我们不能责备自己的祖先,因为他们已非常卓越,所以现代人应该扪心自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说起“八卦”这个词,现代人太熟悉了。这是近些年来旧词翻新相当火爆的一个流行词,什么八卦娱乐、明星八卦、影视八卦、地产八卦、历史八卦、花边八卦、职场八卦、八卦狗仔队、八卦女人、八卦生活等,有的网站就直接以八卦命名,叫“八卦网”,这“八卦”作名词,作动词,作代词,作修饰词,样样皆能,灵活“给力”,仿佛中国现代进入到了一个“八卦”的时代。
可是,这个“八卦”已与《易经》无关了,其真实的意义已经“桃之天天”了。这里的八卦成了多嘴多舌、搬弄是非、捕风捉影、无事生非、无根据地信口胡说的代名词,如广东称人为“八婆”,全称就是“八卦婆”。
我们的文化之根——八卦,怎么落到了如此凄惨的地步,如此地令人不堪?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切的反思。
我们比较一下世界各族对待自己根文化的态度,就会惭愧地发现,一个民族文化的起点对于这个民族来说是多么地重要!西方世界对于充满神迹的如神话故事集般的《圣经》是什么态度?有多少人敢“八卦”《圣经》?他们在起重誓、发大愿时都要手按着《圣经》以示郑重。在伊斯兰世界中,有哪一个人敢对《可兰经》不恭?敢对它说三道四?还有印度的元点《奥义书》,就连现在的我们,对它亦十分尊重。这里说到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事,即犹太人在自己的民族中恢复了已经死亡了几千年的古希伯来语,这意味着什么?这事如果发生在中国会如何?假如现在中国有人试图恢复“河洛语”,并将其作为通用汉语,肯定会被人骂作疯子。可能有人说中国人不需要那样做,实际上我们检讨的不是实践上是否需要,我们检讨的是一个民族护根的精神。客观地说,如果从科学的观念来看,这些原始经典充斥神话,可以说荒诞不经,然而它们在各自的民族中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不是科学的问题,不是物质世界的问题,而是精神世界、价值观的问题;因为在一个民族最原始的著作中,都包蕴着这个民族所有的基本信念、价值的密码信息,它应该是民族自我卫护的神符。
比较起来,唯有中华民族的原始经典《易经》享受不到那些原始经典的福分,它虽然也曾被冠以“群经之首”、“三玄之冠”,然而,在后世子孙的手里,它沦落在街头算卦的地摊上,任人亵渎。实际上,《易经》比起上述的原始经典来说,还没有那么浓重的宗教气息,相反,却带有自然主义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用科学的观念来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有关。如顾颉刚就完全否定古史,试图将古史打烂,经过辨伪、考证,要给中国弄出个科学的历史事实来,可是,古史打烂了,他一辈子也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客观的中国上古历史世界。还有些人想通过考古发掘来实证性地重建中国古史,好像很科学,实际上中国地域辽阔,民族甚众,现代人所发掘出来的东西,在上古成千上万的小国中是哪一家的?是不是中国的文化主体?如果是,还需要传说的历史去印证,怎么能完全否定上古史?如果不是,那它们根本就没有进入历史,没有参与中国历史的建构,怎能把它看做中国上古的历史内容?所以,这种方法也是不可行的。但如此的流风所及,传统文化即被风卷残云般扫荡,以前中国人所建构起来的完整凝固的精神世界,现在都残破成了梦的碎片,传统文化亦不再受人尊重,包括“八卦”。当然,近代以来,我们不是不需要科学,但科学应该有自己的使用范围,也应该使用适当。
二、祖先开其大
我们打扫了落在“八卦”上面的厚厚的现代尘埃,就是要显现其本然的面目。事实上,别看现代人开口闭口话“八卦”,许多人还真的未必知道卦画如何,内容如何,卦名是什么,如何起源,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可悲,也是现代人的可悲。
世界诸族的文化元点,都要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宇宙起源,一个是人生之道,以图给人一个最后的立足。古希腊人说混沌产生地母盖亚,盖亚生出诸神,产生万物,说水是万物的始基;希伯来人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可兰经》说世界是由安拉创造的;古印度人说宇宙起源于大梵,梵生空,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水,水生万物;中华民族的祖先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用“-”、“--”极其简洁的两画创制了一套圆满圆通、以象尽意的符号——八卦。对于宇宙起源解释的不同,标示了不同民族生存价值的不同,当他们以神来解释宇宙起源的时候,就把自己交给了神,人的生存方式也由神来安排,人失去了自主的主体性。当中国人给宇宙一个阴阳观念的自然主义的解释的时候,中国先祖顶天立地,自己站立了起来,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主体性,八卦三画之中,上天下地,中间就是人位,人要建立自己的主体性,需要崇法天、卑法地,汲取天地之精神。他们不依赖神而取火,不祈求神灵,凡事自己动手,所以中国上古时期所谓的“神”都是人——英雄与圣贤。
八卦,是中华大地上第一篇文章,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之作,它的创造者就是中华的人文始祖——伏羲。《易传》、《史记》等文献多处有伏羲画卦的记载。可是近代以来,传统的说法却遭到“疑古派”激烈的嘲笑,而且庸俗唯物派亦从历史由群众创造观出发,认为它是集体创作而非个人成就,于是“伏羲画卦”遂成为笑谈。对此,台湾易学家高怀民用“两个假定”、“一个事实”给予了有力的反驳。“两个假定”:一是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八卦,必有其最初的作者,不然何来此物?二是从八卦的整一性及其发展程序上,以及其所含的哲学思想上看,应为“一人”所画成,难以想象是你画一笔“-”,我又画一笔“--”,杂凑而成。“一个事实”是:历史上传说下来的画卦的人,众口一词,只有伏羲氏一人,更无他人(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高先生的这三个根据是充分的,批驳也是有力的,我们不能打着科学的旗子来随便否定传说的历史,在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历史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存在。事实上,考古发掘也为此提供了实物的证据。在“太吴之墟”的河南淮阳县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的陶纺轮上的刻符,经李学勤先生辨识,可以理解为离卦(张志华等:《河南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发现刻符陶纺轮》,《文物》2007年第3期)。
伏羲创卦,替天立极,“一画开天”,它的意义就在于使中华人文有了截然明确的开端,是伏羲凿开混沌,戡破洪荒,用八卦撑开了整个世界,让整个宇宙自然、天地万物,在中华民族面前澄明敞亮了起来。自然万物不再昏暗,物从其类,在八卦中而变得井然有序。于是,中华民族从自然中走出,从兽类中分离,从此走向了人的自立。因此,伏羲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人文初祖。
首先,从横的方面来看,八卦象征了自然万类的物的系统。
人类文化的发展,一般是先经由了图画的时代,然后才进入文字的时代。八卦的发展过程也反映出这个一般的模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八卦是一套由阴阳 两画构成的八个符号;在有了文字的时代,人们又先将之用于象征整体的自然的系统(如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或象征人的系统(如父、母、长子、次子、三子、长女、次女、三女),还有物的系统(如龙、马、牛、鸡、木、弓轮、甲胄)等。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人们不再局限于具体事物的表面,而试图掌握物性的时候,八卦又被进一步命名为乾、坎、艮、震、坤、离、巽、兑,《说卦传》中即有“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卦德的分述。所以,八卦卦名的变换反映了它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向内的认识并掌握事物的进程。宋人为了便于记忆,又编了《八卦歌诀》弁于《周易本义》之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其次,从纵的方向上说,先天八卦用八卦的生成过程打开了自然万物的生成过程。
在八卦的符号体系中,八卦的八个符号并不是孤立的毫不相关的八种事物,相反,却是有机和谐的一个整体。一般对八卦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传说先天八卦即是伏羲八卦,而后天八卦则是文王八卦,它们都保存在通行本《周易》的《说卦传》中。先天八卦表述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宋代易学家邵雍发明先天八卦,自创了其究天人通古今、体大思精的先天易学体系,独步历史。邵雍所定的八卦数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个八卦数来自于先天小横图。该图圆融有序地描述了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第一爻位上,处于两仪状态,只有阴阳二气,宇宙尚为无形的气态。在第二阶段的四象阶段,四象都仅有阴阳两素,还不能显示出各自的特征来,亦只能是抽象的存在。而在第三阶段的八卦阶段上,由阴阳两性的构成之物就不再只是一般的抽象物性,而具有了物的具体性质,即是说它们已经是具体之物。因此,从古人运数思维的角度说,八卦的三素构成,其表征并不单指哲学意义的天、地、人三才,而且还描述了宇宙及万物生成的过程。八卦之物既是二气生物的成物之终,又是自然万类的生物之始。所以《易·系辞传》中说:“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当然,在八千年前的远古时代,伏羲的思维不一定会有虚无抽象的太极观念,但万物都是由两性所生,确实是那个狩猎畜牧、处处与动物打交道的时代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
再次,后天八卦作为微型的历法模型,描述了植物生长的过程,给上古先民农业生活以切实的指导。
历法是上古第一法,天文学是上古第一学(刘明武语)。对于农业民族的中国先民来说更是如此。中国先民很早就有了非常精确实用的历法,因为作为以农立业的他们,经常打交道的就是植物,影响植物生长的就是天象气候。如何创造一个体系,统合二者,以精确地掌握时令,是最为迫切的事情。这就是天道。而八卦就是现成的理解自然万物的公式。于是古人发明改造之而成了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在《说卦传》中被记述为:“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絮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日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日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日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尚秉和认为它是归藏易,“归藏也,至冬则万物皆归命于坎”。金景芳认为它是连山易。金春峰的认识比较客观,他认为“其内含的理论、思想观念是岁时、时律、时令的思想。与五行之方位时令系统是内在结合的”。实际上,它就是律历一体的八卦形态的洛书。洛书的历法意义,汉地早已失传,现代人都把它当数字魔方来玩。有些学者直觉到它与天文有关,但文献不足征,还有人干脆认为它是汉代的东西。不知道有些学者是何居心,只要古人稍稍成熟的思想,他们都竭力断言晚出,极力认定那时的人们不会有这般高的智慧,真是对进化论中毒太深!其实真正愚蠢的是矮人看戏随人长短的现代人。现代考古发掘证明了这一点。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的六千年前的墓葬中,左青龙右白虎的图案正与八卦的洛书模式同构,只不过它是图案,洛书是符号,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它就是上古的律历。值得庆幸的是洛书现在仍然存在,它就保存在现在彝族、苗族的《土鲁窦吉》、《西南彝志》等文献中。原来,河图即十二月历,洛书为十月历,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八卦多位一体,都是贯通天地人文的天文的格式,它们一起表达着天文学的核心观念即自然之“道”。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中国上古时期的十月历法的存在。这个图式是古代中国人测定天象、地理、人文等一切事物的基本图式,古人叫“式盘”,还有中国古代的“明堂”建构,皆按此图式而成。
值得说明的是,上古时期,人们对吉凶的占定,都是根据风雨霜雪、阴睛晦冥,并根据天道的吉凶来安排人事,这就是后来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思想的来源。律历所示的天道是人间的第一律法,所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尊重自然,道家从中发展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最高境界。
随着历史的进展,人事日繁,人与自然的关系退后,人与人的关系突显,到了殷周以后,易学遂由天道之占,而转向了人事吉凶的占断,人的自由意志使易占不再像天道之占那样精准,易学遂向三个方向发展:一维融入于天文学之中,继续探究天人之际;一维发展成了哲学,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导性精神;一维发展成了民间的术数,引导着普通人趋吉避凶地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三、子孙应该研其精
八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发展出了“三易”,即夏易《连山》、殷易《归藏》与《周易》。易学统领诸经,为群经之首,它的模式性思维被演绎进了中国一切的学问之中,天文、历算、政治、军事、经济、农业、医学、艺术、建筑,等等,延伸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八卦所成就的易学精神切实地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主体。当我们今天“八卦”八卦的时候,现代前沿科学领域中的学者们并没有舍弃它,如科学史家李约瑟、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等开创了新易学物理学的研究,量子物理学家波尔把易学观念当做其“并协”观念的先河,美国物理学家惠勒亦把易学当做其“质朴原理”的源头。八卦易学观念正在融入现代科学的前沿,这昭示了一个道理:古代的未必是落后的、无用的!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元点文化精神的三大特点:简洁、博大、理性!它不讲故事,不说神话,它以象、数运思,模式化天地万类,揭示着自然、人事之理,为人生创制着生活的法则。正如近代大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序言中所说:“祖先开其头,子孙没有续起尾;祖先开其大,子孙未曾研其精!”我们的文化有着一个伟大的开端,近代以来却落得个落后挨打的命运,不能不令人深思。我们不能责备自己的祖先,因为他们已非常卓越,所以现代人应该扪心自问,这究竟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