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融入乡土地理,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85-01 一、善用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就在学生的家乡,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很熟悉。但是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很难将这些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与地理原理联系起来。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乡土地理,搭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时,如果仅是根据教材的顺序依次介绍冷锋和暖锋的图示、概念和区别,学生会觉得比较晦涩难懂,而且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混淆。在导学案的小组探究活动中,笔者给学生准备了大连本地近一周以来气温下降前后连续三日气温变化的数据材料,在学生充分预习本节课的基础上由学生探究大连这三天气温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课堂尾声时,利用课上所学的有关锋的知识在带有锋移动方向的气象图上模拟气象员对大连天气进行预报。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高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由此可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可以很快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二、巧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强化,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但看待有些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教学中,可针对教学内容围绕乡土地理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对大连的农民工现象展开讨论:农民工对于大连城市的发展有何影响?问题一提出,因为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现象耳闻目睹,所以很快就展开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上很多学生都举例说明了大连的农民工现象,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看到了农民工的消极影响,认为农民工素质较差,扰乱社会治安,存在歧视农民工的现象;但也有的学生看到了农民工的积极影响,举例说明了其对城市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正因为有了农民工的辛勤劳动,才促进了城市的建筑、商业、家政等行业的发展,为城市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教师在这个时候及时进行点拨,告诫学生看待问题时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的分析问题,应同时看到事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活用乡土地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材中所例举的地理案例虽然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但是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不够亲切。如果能运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舍弃了教材中北京市的功能分区案例,而是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替换。课堂上利用google earth 软件逐渐放大并找到大连市,然后继续放大展现大连市区地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地图中找到大连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位置,由学生归纳不同功能区位置的特点和范围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特点掌握得更加透彻。然后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的理解经济因素的影响,课前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调查走访西安路商圈和华南商圈的地租价格,在课上针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小组探究,为什么西安路商圈地租水平要高于华南商圈?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归纳得出受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两个方面的影响。
学生有了家乡这个案例作为知识学习的基础,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脑海中就会浮现这个乡土地理案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四、重用乡土地理,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让学生发现地理就在身边,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这一地理概念时,以大连“苹果之乡”瓦房店市为例,分析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产苹果的地方——瓦房店市;二是瓦房店地区具备了很多盛产苹果的优势条件:昼夜温差较大、沙质土壤、丘陵地形、充足的光照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等等。教师重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会为地理理论找到合适的载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乡土地理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更贴近学生实际,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当地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教师有针对性地利用乡土地理教学,会使课堂更具有实效性和趣味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85-01 一、善用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乡土地理就在学生的家乡,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很熟悉。但是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很难将这些常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与地理原理联系起来。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乡土地理,搭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必修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时,如果仅是根据教材的顺序依次介绍冷锋和暖锋的图示、概念和区别,学生会觉得比较晦涩难懂,而且很容易造成知识上的混淆。在导学案的小组探究活动中,笔者给学生准备了大连本地近一周以来气温下降前后连续三日气温变化的数据材料,在学生充分预习本节课的基础上由学生探究大连这三天气温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课堂尾声时,利用课上所学的有关锋的知识在带有锋移动方向的气象图上模拟气象员对大连天气进行预报。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高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由此可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可以很快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学生地理问题的意识。
二、巧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强化,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但看待有些问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教学中,可针对教学内容围绕乡土地理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一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对大连的农民工现象展开讨论:农民工对于大连城市的发展有何影响?问题一提出,因为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现象耳闻目睹,所以很快就展开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上很多学生都举例说明了大连的农民工现象,并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看到了农民工的消极影响,认为农民工素质较差,扰乱社会治安,存在歧视农民工的现象;但也有的学生看到了农民工的积极影响,举例说明了其对城市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正因为有了农民工的辛勤劳动,才促进了城市的建筑、商业、家政等行业的发展,为城市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教师在这个时候及时进行点拨,告诫学生看待问题时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的分析问题,应同时看到事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活用乡土地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新课标下的地理教材中所例举的地理案例虽然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但是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不够亲切。如果能运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舍弃了教材中北京市的功能分区案例,而是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进行替换。课堂上利用google earth 软件逐渐放大并找到大连市,然后继续放大展现大连市区地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地图中找到大连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位置,由学生归纳不同功能区位置的特点和范围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特点掌握得更加透彻。然后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的理解经济因素的影响,课前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调查走访西安路商圈和华南商圈的地租价格,在课上针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小组探究,为什么西安路商圈地租水平要高于华南商圈?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归纳得出受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的便捷程度两个方面的影响。
学生有了家乡这个案例作为知识学习的基础,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脑海中就会浮现这个乡土地理案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四、重用乡土地理,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让学生发现地理就在身边,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这一地理概念时,以大连“苹果之乡”瓦房店市为例,分析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产苹果的地方——瓦房店市;二是瓦房店地区具备了很多盛产苹果的优势条件:昼夜温差较大、沙质土壤、丘陵地形、充足的光照条件、便捷的交通条件等等。教师重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会为地理理论找到合适的载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乡土地理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更贴近学生实际,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当地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地理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兴趣。教师有针对性地利用乡土地理教学,会使课堂更具有实效性和趣味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