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应试教育中生物学科传统作业的弊端,提出了实施实践型作业,提倡探究型作业以及加强作业管理灵活性等措施,以探索生物作业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85-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教学各环节中是否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作业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应试技能训练为目的的传统作业,更多地突出知识巩固功能,形式机械单调,内容重复量大,常使学生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因此,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生物学科作业的创新模式和和管方式,成为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寻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实施实践型作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运用理论知识,并在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教育和和刻板的书面作业形式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现实及其实际需要脱节,必然会加重学生学业负量,造成学生的心理拒绝,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阻碍创新能力的形成。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式,在作业方面改进以书面作业为作业的唯一形式,努力实施实践型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力量。
生物学的实验科学性质,决定了其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型作业的设置,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开始、从学生身边的生产实践开始。如,在“发酵技术”一节的作业中,可设置了这样一道问题:平时许多家庭都要制泡菜,一般春节前都要制醪糟,问:1.泡菜和醪糟的制作原理是什么?2.访问家长,醪糟制作过程中有一环节,即加入酵母菌(酒曲)后在密封前要将发酵料的上部挖一个洞,而制泡菜是否有此环节,原因是什么?3.请家长配合,试制一瓶泡菜或醪糟带到学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又如,在教材新课学完后,以温室生产番茄为列,要求学生假设自己作为现代农民,为自己设计一套让番茄优质高产及高经济效益的方案,方案中必须涉及:1.光的成分与塑料薄膜类型;2.光照与温度;3.光照与CO2浓度;4.合理灌溉与合理施肥;5.松土、除草、杀虫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6.适时采摘与保鲜(温度、湿度、通风、氧气的控制)等知识。作业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2至3人一组共同完成。结果此举大受学生欢迎。绝大部分通过努力,完成了有较高质量的作业。这不仅让学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由此从中获得了综合运用知识的尝试体验,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作业后,有几位学生进一步改进了该设计方案,提出反季节种植作物提高经济效益的设想。指出从产量的角度来看,不会有太大的提高,但从市场角度来看,经济效益却可能大幅度的提高。无疑这样的答案已远超出生物教材的范畴,创新能力初显。
二、努力提倡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主动找答案。”探究型作业,就是通过作业创新,设置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逐渐形成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
研究型作业,不同于一般作业。它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问题的材料不局限于现有教材。2.问题的解决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3.作业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在学习“吸收作用”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现有两瓶浓度分别为40%、10%的蔗糖溶液,由于某种原因被混淆了,请结合该节知识,设计一至二套方案来把它们区分出来。有的学生根据教材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原理,设计了两套实验装置,在两套装置的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两种溶液,通过观察两个漏斗液面的高低来鉴别。有的只设计了一套装置,分别在漏斗和烧杯中装入两种溶液,通过观察漏斗中液面的升降来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有的根据“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原理,设计出将两份相同的成熟植物细胞,分别用这两种蔗糖溶液处理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两份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情况来区分的办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用两份相同的马铃薯的块茎为材料,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在材料上挖一个大小、深度、形状都相同的洞,然后分别加入两种蔗糖溶液,根据洞内液面的上升差异来确定。由于知识原理来源于学生已知,答案与答题方式摒弃了传统的固定模式,既巩固了知识,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欢迎。
三、加强作业管理的灵活性,保障作业方式的创新,减轻学生负担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不加区别的统一数量、统一时间进度、统一答案的传统作业管理,无疑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漠视,是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不适应的。改革作业管理,鼓励创新、保障创新,才能使作业创新有持久的生命力。
1.还给学生对作业的选择权,让学生在作业选择中学会选择,形成个性发展潜能。应当让学生已会的可不做,自己确实不会做的可以暂时不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学会后再做。作业形式可以自选,在理由充足的前提下内容也可以自选。在缴的时间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指导性的时间段,允许在时间段内提前或延后缴,给学生以深入思考的时空,避免为完成任务式的敷衍作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负担。
2.加强过程监督,督促作业完成。可以设计诸如“作业收缴情况一览表”,随时登记学生作业完成的时间、作业形式、作业进度,让学生和老师都心中有数,有利于教师进行督促,指导学生自我调整,也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进行作业评价。
3.做好作业的评价改革,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应当改变教师包办作业评价的做法,多开展学生之间互评,师生之间直接面评,建立多样化的作业评价方式。在各种评价中,摈弃唯答案做法,对言之成理、符合逻辑、有创见的作业,应当给予合理评价甚至给予加分奖励,以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覃道攀,浅谈生物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2-02-10
[2]李怀强,浅谈生物作业的改革[J],中学生物学,2002-08-05
作者简介:
周桂珍(1976.6-),女,广东珠海斗门人,,珠海市斗门区城东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85-0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教学各环节中是否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作业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以应试技能训练为目的的传统作业,更多地突出知识巩固功能,形式机械单调,内容重复量大,常使学生陷入题海而不能自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和手脚。因此,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生物学科作业的创新模式和和管方式,成为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寻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实施实践型作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运用理论知识,并在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教育和和刻板的书面作业形式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现实及其实际需要脱节,必然会加重学生学业负量,造成学生的心理拒绝,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阻碍创新能力的形成。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式,在作业方面改进以书面作业为作业的唯一形式,努力实施实践型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获得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力量。
生物学的实验科学性质,决定了其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型作业的设置,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开始、从学生身边的生产实践开始。如,在“发酵技术”一节的作业中,可设置了这样一道问题:平时许多家庭都要制泡菜,一般春节前都要制醪糟,问:1.泡菜和醪糟的制作原理是什么?2.访问家长,醪糟制作过程中有一环节,即加入酵母菌(酒曲)后在密封前要将发酵料的上部挖一个洞,而制泡菜是否有此环节,原因是什么?3.请家长配合,试制一瓶泡菜或醪糟带到学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又如,在教材新课学完后,以温室生产番茄为列,要求学生假设自己作为现代农民,为自己设计一套让番茄优质高产及高经济效益的方案,方案中必须涉及:1.光的成分与塑料薄膜类型;2.光照与温度;3.光照与CO2浓度;4.合理灌溉与合理施肥;5.松土、除草、杀虫与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6.适时采摘与保鲜(温度、湿度、通风、氧气的控制)等知识。作业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2至3人一组共同完成。结果此举大受学生欢迎。绝大部分通过努力,完成了有较高质量的作业。这不仅让学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由此从中获得了综合运用知识的尝试体验,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作业后,有几位学生进一步改进了该设计方案,提出反季节种植作物提高经济效益的设想。指出从产量的角度来看,不会有太大的提高,但从市场角度来看,经济效益却可能大幅度的提高。无疑这样的答案已远超出生物教材的范畴,创新能力初显。
二、努力提倡探究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主动找答案。”探究型作业,就是通过作业创新,设置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逐渐形成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
研究型作业,不同于一般作业。它必须遵循三个原则:1.问题的材料不局限于现有教材。2.问题的解决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3.作业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在学习“吸收作用”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现有两瓶浓度分别为40%、10%的蔗糖溶液,由于某种原因被混淆了,请结合该节知识,设计一至二套方案来把它们区分出来。有的学生根据教材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原理,设计了两套实验装置,在两套装置的漏斗中分别装入等量的两种溶液,通过观察两个漏斗液面的高低来鉴别。有的只设计了一套装置,分别在漏斗和烧杯中装入两种溶液,通过观察漏斗中液面的升降来判断溶液浓度的大小。有的根据“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原理,设计出将两份相同的成熟植物细胞,分别用这两种蔗糖溶液处理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两份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情况来区分的办法。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用两份相同的马铃薯的块茎为材料,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在材料上挖一个大小、深度、形状都相同的洞,然后分别加入两种蔗糖溶液,根据洞内液面的上升差异来确定。由于知识原理来源于学生已知,答案与答题方式摒弃了传统的固定模式,既巩固了知识,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的作业深受学生欢迎。
三、加强作业管理的灵活性,保障作业方式的创新,减轻学生负担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基础、家庭状况、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不加区别的统一数量、统一时间进度、统一答案的传统作业管理,无疑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漠视,是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不适应的。改革作业管理,鼓励创新、保障创新,才能使作业创新有持久的生命力。
1.还给学生对作业的选择权,让学生在作业选择中学会选择,形成个性发展潜能。应当让学生已会的可不做,自己确实不会做的可以暂时不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学会后再做。作业形式可以自选,在理由充足的前提下内容也可以自选。在缴的时间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指导性的时间段,允许在时间段内提前或延后缴,给学生以深入思考的时空,避免为完成任务式的敷衍作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负担。
2.加强过程监督,督促作业完成。可以设计诸如“作业收缴情况一览表”,随时登记学生作业完成的时间、作业形式、作业进度,让学生和老师都心中有数,有利于教师进行督促,指导学生自我调整,也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进行作业评价。
3.做好作业的评价改革,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应当改变教师包办作业评价的做法,多开展学生之间互评,师生之间直接面评,建立多样化的作业评价方式。在各种评价中,摈弃唯答案做法,对言之成理、符合逻辑、有创见的作业,应当给予合理评价甚至给予加分奖励,以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覃道攀,浅谈生物作业与课堂教学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2-02-10
[2]李怀强,浅谈生物作业的改革[J],中学生物学,2002-08-05
作者简介:
周桂珍(1976.6-),女,广东珠海斗门人,,珠海市斗门区城东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