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诊断重构技术的航天器故障检测系统设计

来源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61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航天器故障检测系统姿态定位能力较差,导致不能突破阈值,准确实现检测,且传统系统不具备重构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自主诊断重构技术,提出了一种故障检测的新方法,优化设计了航天器故障检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部分,硬件设计采用EEC-I型检测器,为保证检测器的运行,对检测器的电压与电流范围进行了设置;设计采用MATLAB的数据采集器,选用Telnet接入端口,实现采集器的通信,确保数据的顺利采集;采用FIR滤波器,为保证信号的完整性对通带和阻带进行设置;设计采用4NIC-UPS27型号一体化不间断电源为航天器
其他文献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部分,《临证验舌法》谓:“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相关内容历代医家均有论述,且十分丰富。近来研究表明,中医舌诊在“治未病”中具有预警作用。本文通过研究近些年中医舌诊在常见临床病证防治中的应用情况,研究中医舌象与临床常见病证检测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中医舌象在健康体检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研究认为,中医舌诊纳入健康体检项目值得尝试和进一步探索。
目前国内多数车站仍采用视频回放方式识别旅客异常行为,无法保障效率和精确度,影响车站安全稳定运营;为提升车站旅客异常行为监测的智能化水平,采用CNN算法,选取站台区域越界旅客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旅客异常行为进行智能识别;选取候车大厅、检票口等区域,采用MCNN算法对人群密度进行识别和监控;借助仿真平台和车站现场数据模拟验证,结果显示距站台第一、二边界内的人数均占当前视频画面总人数12%左右,识别率达9
中医政策调整后,创办中医学院与中医进医院、组织中医带徒弟和西医学习中医联袂而出,成为改进中医工作的具体措施.撷取当年《健康报》《南方日报》的连续报道,稽考广州中医学院初创的史实,庶几能举一反三,深切地理解第一批中医学院创办过程的艰辛.
中医针灸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梳理了中医针灸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阐释了经络腧穴要义与针灸特色技法,详载了中医针灸代表流派及传承脉络,是难得的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标志性丛书.
“七子山顾”是始于清代的医学世家,顾允若为其传人,亦是民国时期苏州、上海有名的中医。惜因资料缺乏,顾允若的事迹鲜为人知。得益于《全国报刊索引》、《申报》全文数据库、读秀这三个检索平台,我们查阅到一些相关资料。本文将从生平,医术、医德,对中医教育的贡献三方面对顾允若进行介绍。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因某种因素致静脉瓣功能不全,以致静脉内血液倒流,下肢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系统处于过伸态,以静脉的蜿蜒、迂曲为主要病变。现代医学对该病常采用缠缚法和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问题。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显著。本文基于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现状,对中医治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治、针灸、拔罐与推拿、放血、足浴以及民族医药特色疗法等进行综述,为下肢静脉曲张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邓氏清毒饮对甲型流感病毒(H3N2)的抗病毒活性及其在调节宿主炎症免疫应答中潜在的作用.方法 观察邓氏清毒饮对H3N2体外活性的影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邓氏清毒饮对A549细胞感染H3N2病毒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趋化因子配体5(CCL-5)表达的影响.用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核因子抑制蛋白-κB(IκBα)、磷酸化核因子抑制蛋白-KB(p-IκBα)、核因子-κB
为解决图像识别准确性问题并提升识别效率,提出一种基于重要度理论的图像识别方法。首先给出重要度理论的相关定义和定理,然后根据图像特征的映射建立图像特征知识域,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图像特征知识的重要度,最后将图像特征知识的重要度作为权值进行图像特征向量的加权模计算,从而对图像进行识别。通过实验仿真证明所提方法可有效地识别图像,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
目的 探讨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上皮细胞闭锁小带蛋白(ZO-1)和紧密连接蛋白(CLDN1)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PF级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匹维溴铵组(18mg·kg-1)和肠激安方高(33.48 g·kg-1)、低(16.74 g·kg-1)剂量组,共5组,每组8只,采用三因素(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结合的方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模型复制结束后,给予匹维溴铵和肠激安方连续灌胃14 d.用腹部回缩反射(AWR)评价内脏高敏状态,透射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般人群中复发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尽管该病的发病率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它仍是一种未得到充分认识的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治疗上,西医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疗效不明确,药物副作用常导致患者难以坚持治疗。本研究参考近年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总体而言,中医治疗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未来的研究需要完善中医病因病机和治疗思路,疗效需要更丰富的数据支持和更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