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喻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探析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qi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视阈下“三喻文化”的内涵,分析“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的必要性,提出“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的策略: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根本,引导全员参与研练;以学生素质提升需求为中心,丰富研练内容与形式;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拓展研练空间。
  【关键词】三喻文化 高职院校 立德树人 研练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7-0070-03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反映着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成效。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应创设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求知求真、向善向美。本文探讨如何基于“三喻文化”环境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引导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推进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视阈下的“三喻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区分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前喻型学习),并喻文化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并喻型学习),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后喻型学习)。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前喻文化环境下,人们缺乏疑问和自我意识,人们的生活道路既定永不变更,年长者是年轻一代的“行为楷模”。并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以“同辈人”为准,且与长辈有所不同,而一个人如果“成功地体现一种新的行为风范”,则将会成为“同代人的学习楷模”。同时,代际的冲突不可避免,因为长辈的教育无法适应年轻一代的成长。而在后喻文化环境中,代表未来的是晚辈,他们在与长辈持续的对话中,引导长辈走向未来。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视阈下,“三喻文化”主要指向教师这一主体和学生这一客体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多向度关系:教师主体在学生客体面前保留着权威,扮演着“引路人”角色。同时,学生客体同龄人之间的互相学习、效仿与教育常见不鲜,但教师主体面临的挑战不可避免,因为他们有时候囿于传统,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的愿望,对时代境况缺乏鲜活的感知。因此,他们必须转向学习学生客体,在逐渐认同学生客体个性化的过程中走向未来。
  二、“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论式研练”“汇报+讨论式研练”“网络研练”“微视频研练”等形式。这些研练模式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引导学生“信”和“行”的重要手段。在“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需要。
  (一)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现实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根本。在“三喻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只有不断加强守正创新,才能真正适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要求坚持“底色”,也就是须臾不离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在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变化中守住马克思主义阵地。“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的目的,就是要把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德”立起来,使他们成为有思想道德素养、法治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要求相关工作富有新意,超越传统,面向未来,带给学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研”和“练”,即既要发挥学生研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学生践行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研练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悟理论知识的真理性,真正成为相关理论政策的践行者。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现实要求基于“三喻文化”环境加快建立立德树人研练机制,以期运用多方面资源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在“三喻文化”环境下,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要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个人与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践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身发展、国家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关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现实的关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形态,进而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强调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挥高职院校校外内资源优势,运用多方面手段、载体和平台,引导学生把专业知识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结合起来,把专业技能提升与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结合起来,把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践行结合起来。因此,基于“三喻文化”环境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有助于在新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三)高职院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在要求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只有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政治立场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过硬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才能切实巩固意识形态阵地。高职院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求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用,应对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防止不良思想观念向意识形态阵地渗透。“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强调引导学生在研练过程中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会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对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进行批判,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这实际上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应对意识形态渗透的能力。这就使得高职院校意识形态教育突破从理论到理论、从本本到本本的传统模式。因此,“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有助于帮助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是高职院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的策略
  “三喻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高职院校要积极应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既要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生动力,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素质提升要求,在多方面合作中不断拓展立德树人研练空间。
  (一)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根本,引导全员参与研练
  立德树人的实现“从个体上开始”,既“在教师主體上发生”,又“在学生客体上生成”。因此,“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要注意激发教师主体和学生客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研练。
  一是要激发教师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教师主体全员参与引导研练。高职院校教师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职能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必须激发教师主体的内生动力,引导教师主体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参与立德树人,引导教师主体全员参与引导学生研练。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内生动力,使全体思政课教师成为引导学生参与研练的核心主体。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校园日常这一关键,激发辅导员、班主任等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内生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成为引导学生参与研练的关键主体。同时,要面向课程,面向顶岗实习,激发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课教师的内生动力,使他们成为引导学生参与研练的重要主体。只有教师队伍全员参与,才有利于整合多方面力量,全方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练,加大立德树人工作力度。基于“三喻文化”环境,要注意发挥“前喻型学习”“并喻型学习”“后喻型学习”的作用,即要发挥年长教师、年轻教师的相互影响、相互引领作用,发挥年长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鼓励年轻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鼓励年长教师向年轻教师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新方法。
  二是要激发学生客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客体全员参与研练。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学生具有内生动力,主动付出、愿意付出,才能真正融入研练过程。并且只有学生全员参与,全员接受教师主体的教育,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因此,“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要注意激发学生客体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基于立德树人的各种研练活动。“伦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道德虽然对人有所限制,但是道德要求限制的是“不合理需要或不正当方式”,维护的是“人的合理需要”。“三喻文化”环境下,学生客体参与研练的动力主要来自自身、教师主体和同龄人。自身的需要与对实现理想目标的渴求成为至为关键的动力。作为教师主体,要发挥“前喻型学习”和“并喻型学习”作用,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树立学生研练典型,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与价值追求,激发学生客体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研练。而学生面向同龄人,则应以优秀的同龄人为榜样,纠正自身的行为偏差,端正思想认识,积极参与研练。
  (二)以学生素质提升需求为中心,丰富研练内容与形式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面向学生,学生是相关研练活动的主体。因此,在“三喻文化”环境下,要坚持以学生的素质需求为中心,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的内容与形式。
  一是结合专业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双提升丰富研练内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相关的研练内容也应是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开放氛围下共同研讨决定的结果。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与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相辅相成。对专业能力提升缺乏关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活动就容易囿于单纯的道德、理论说教,难以持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而对立德树人缺乏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因此,应当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和互动合作中,围绕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不断丰富立德树人研练活动的内容。比如,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把旅游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作为研练的内容;面向汽车类专业学生,可以把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案例作为研练的内容;面向市场营销类专业学生,可以把市场法律法规、市场伦理、经济道德以及相关案例作为研练内容;面向模具或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以及相关案例作为研练内容。为了提高研练活动内容的针对性,高职院校不同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应建立研练活动交流沟通机制,及时分享信息、整合资源,以便使内容切实适应学生素质提升的需求。
  二是借助现代技术创新研练形式。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形式承载着具体的研练内容。丰富的研练形式有利于充分挖掘研练内容的信息,全面呈现研练内容的教育价值。“三喻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要基于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丰富立德树人研练活动形式。就采用何种形式而言,同样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交流。不可否认,与学生相比,部分教师在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软件与网络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尚有欠缺。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后喻型学习”中,即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切实有效的现代技术,进而运用现代技术促进立德树人研练活动的展开。比如,相关教师可以在掌握手机短视频拍摄、视频与音频剪辑、动画制作等技术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开展立德树人研练活动,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和App等使立德树人研练活动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协助组织开展立德树人研练活动,等等。
  (三)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拓展研练空间
  与多元主体合作共建、共赢、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应当发挥多方面合作机制作用,运用不同主体的合作资源,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把立德树人相关研练活动由学校延伸到行业企业。
  一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拓展研练空间。高职院校依托地方办学,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有着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共建研练基地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社会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活动,把立德树人研练空间由高职院校拓展到社会领域。
  二是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拓展研练空间。行业企业是高职院生存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实习实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三喻文化”环境下构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机制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升级改造、共建研练基地、共育立德树人师资队伍等,把行业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等元素融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研练活动,把立德树人研练空间由高职院校延伸到行业企业。
  【参考文献】
  [1]谢丽娴,韩光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探究[J].高教探索,2010(4).
  [2]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红,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袁慎芝.“三喻文化”视域下思政课研练式实践教学法运用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李长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伦理机理与路径[J].伦理学研究,2020(4).
  [5]鞠玉翠.需要驱动与条件支持:落实立德树人的动力机制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
  注: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喻文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机制研究”(GXGZJG2017B016);2019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思政课教学个性化理论与实践研究”(2019SZ021)
  【作者简介】段方雪(1986— ),女,汉族,河南郸城人,硕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域,论述构建“四层次、一核心、双线并行”的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同时设计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建立基础实践+专业实践、项目实训+综合历练、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为一个延展性的概念,“透明性”拓宽了客观性所规范的主体,隐秘地改变了客观性的取向.建立在“可见”和“可知”基础上的新闻透明性,在数字时代不仅包含内容透明,还应涉及
国内政治传播研究一直以来具有较为明显的主体偏向(更多关注政府、政党这类主体),对底层表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研究尝试对底层表达的相关核心概念、底层表达之于政治传播的
本文分析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师范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意义,针对职业师范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推动人工智能与新工科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面临的问题,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师范教育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打造“人工智能专业群”,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打造“人工智能+X”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人工智能为多学科、多产业链培养融通人才的育人环境;“教、产、科”融合,形成新工科育人新格局;构建“人工智能+”多平台育人体系,形成融合发展新态势。
教育是什么?怎样理解新闻教育的本质与使命?这些问题关系到新闻教育的合法性、正当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并没有普遍认可的答案.在今天急剧转型的信息时代,新闻教育挑战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从增强专业吸引力的需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需要等方面分析高职院校加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专业课程体系规划、融入一体化教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校内实训空间、优化校企合作机制等加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尚待加强、建设力度不够、专业教师队伍思政育人的素养有待加强、校企协同共建的力度不够等问题,以铁路客运规章课程为例,论述“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思路,提出从政策层面和教学团队建设层面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体系。
70后作家李浩有着近乎偏执的文学理念,即孤独卓绝的先锋意识,在朋友圈其文章后面,我曾说他是先锋到底,进而称其为“先锋浩”.诚然如此,出道至今,李浩一直执拗于先锋叙事和父
期刊
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优势,阐述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在专业集群建设、产教融合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创新点及成效,提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新举措:对接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开放式育人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扩大人才培养体系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
“上下之通”是贯穿中华帝国两千年的传播学命题.但至晚清,以上下相通为核心的帝国传播体系,己难应对内外剧烈变动带来的信息压力,而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体开办的新式官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