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且抽象,平时学生不会花太多时间去复习巩固,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展开合作与探究,如何实现生成与发展,甚至师生、生生之间如何激发教与学的热情,关键都在教师设问是否有效上。笔者结合思品课教学实际,简要地对思品课有效设问四“性”进行阐述,以期提升思品教学有效性。
一、设置情境,设问要有生活性
思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学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问题,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也才会因此而有效并且精彩。在日常的思品课教学中,以下的问题情境设置较常使用:
1.设问应切实反映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起学生的思维共鸣。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隐私权”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QQ密码的烦恼——妈妈要查看小雯的聊天记录,向她要密码,给还是不给?这情境源于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倍感亲切,深有同感。然后设问:假如你是小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通过一系列的设问,迅速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引出教学内容。这样的设问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有话可说。不过在利用生活实际情境设问时,一定要注意收放自如,不能任由学生无限制的大量陈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2.设问可引入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热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可创设问题情景,又可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如2008年丰富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七号飞船上天、年初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表达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教学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学生不是不愿意上思品课,而是不愿意听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一旦教学与情境相结合,学生马上会变的生动活跃。所以,要想使思品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并由此创设情境,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层层递进,设问要有层次性
思品课基本教学模式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模式通过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般地使学生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而对应这一模式的设问,也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这种递进式的设问方式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实效。
首先,递进式设问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的设计应有梯度,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其次,递进性的设问,呈现出问题的难易分层,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一堂课的教学,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悟,这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
当然,在递进式设问过程中,也要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要。不要经常性的把一些几乎没什么难度的问题恩赐给“后进生”。在大多情况下,学生都会意识到这种恩赐,经常这样做会让“后进生”觉得教师看不起自己,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三、注重发展,设问要有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能够使学生沿着不同的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在思品课的实际教学反馈中,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教师自导自演,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有效性也成为“空中楼阁”。有鉴于此,笔者总结了教师不注重学生发展创造的两类设问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一,设问重结论,轻过程。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是掌握结论,至于推导过程无关紧要,使得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围绕着结论设计问题,忽视对学习方法过程的提问与反馈。其实,学习更重要的应是方法与过程的掌握,而不是结论的了解。因此,设置问题更多地应当在方法上、过程中着手,让学生通过对方法过程的掌握,获得对结论的提升。
其二,设问重记忆性,轻创造性。由于思品课的文科特性,使得部分教师在设问时片面强调记忆性,而忽视了设问本身的创造性。思品教学中的设问应有一定的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四、潜移默化,设问要有情感性
“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因此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设问则是连接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让学生在饱含情感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更能通过学生答问,使情感潜移默化,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实效性。
课堂设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真正实现思品课教学的高效性。
一、设置情境,设问要有生活性
思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学情,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问题,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也才会因此而有效并且精彩。在日常的思品课教学中,以下的问题情境设置较常使用:
1.设问应切实反映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激起学生的思维共鸣。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隐私权”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QQ密码的烦恼——妈妈要查看小雯的聊天记录,向她要密码,给还是不给?这情境源于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倍感亲切,深有同感。然后设问:假如你是小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通过一系列的设问,迅速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顺利地引出教学内容。这样的设问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又使学生兴趣盎然,有话可说。不过在利用生活实际情境设问时,一定要注意收放自如,不能任由学生无限制的大量陈述自己的生活经历,而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2.设问可引入热点问题,热点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社会热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可创设问题情景,又可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活力。如2008年丰富多彩的北京奥运会、“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七号飞船上天、年初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等,学生对这些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上引进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容易吸引学生去认真思考、分析,产生表达的强烈愿望。当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时,就能积极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品教学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教学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学生不是不愿意上思品课,而是不愿意听那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一旦教学与情境相结合,学生马上会变的生动活跃。所以,要想使思品教学充满生气和活力,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并由此创设情境,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层层递进,设问要有层次性
思品课基本教学模式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模式通过层层递进,抽丝剥茧般地使学生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而对应这一模式的设问,也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这种递进式的设问方式能有效地提升课堂实效。
首先,递进式设问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的设计应有梯度,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其次,递进性的设问,呈现出问题的难易分层,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一堂课的教学,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悟,这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
当然,在递进式设问过程中,也要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要。不要经常性的把一些几乎没什么难度的问题恩赐给“后进生”。在大多情况下,学生都会意识到这种恩赐,经常这样做会让“后进生”觉得教师看不起自己,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三、注重发展,设问要有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能够使学生沿着不同的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考,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在思品课的实际教学反馈中,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教师自导自演,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有效性也成为“空中楼阁”。有鉴于此,笔者总结了教师不注重学生发展创造的两类设问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一,设问重结论,轻过程。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是掌握结论,至于推导过程无关紧要,使得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围绕着结论设计问题,忽视对学习方法过程的提问与反馈。其实,学习更重要的应是方法与过程的掌握,而不是结论的了解。因此,设置问题更多地应当在方法上、过程中着手,让学生通过对方法过程的掌握,获得对结论的提升。
其二,设问重记忆性,轻创造性。由于思品课的文科特性,使得部分教师在设问时片面强调记忆性,而忽视了设问本身的创造性。思品教学中的设问应有一定的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四、潜移默化,设问要有情感性
“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因此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设问则是连接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让学生在饱含情感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更能通过学生答问,使情感潜移默化,内化为学生自身品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实效性。
课堂设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真正实现思品课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