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树对山、
对 , 对 。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1)《黄鹤楼》中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2)《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与此诗句有相
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
(3)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黄鹤楼》,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特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作用有何不同。
3.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下列對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圆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4.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2)“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3)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5.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3)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了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参考答案见下期)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树对山、
对 , 对 。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1)《黄鹤楼》中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2)《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与此诗句有相
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
(3)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黄鹤楼》,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特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作用有何不同。
3.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下列對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圆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4.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2)“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3)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5.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3)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精选了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本诗的意境一致。
C.本诗流露出诗人喜爱之中隐含的惋惜之情。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