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教2012关键词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ongji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初,人们都会满怀希望的问自己:“新的一年我会得到什么?”而年末之时,这个问题就会变为“这一年我得到了什么?”对于你我如此,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亦然。
  2012年,异地高考的话题持续升温、南科大的“转正”让人们百感交集、新任校长的一句承诺成为媒体争先报道的对象,几位大学生猝死于跑道上的悲剧又足以引人深思……而在所有这些关注的目光背后,是社会对高教愈加关注与期盼的眼光。那么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的大学究竟得失几许?我们总结出“2012高等教育关键词”,希望通过对这些并不陌生的词汇的梳理,大家可以对这一问题做出更清楚的判断。
  关键词之一:异地高考
  从2012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教育部正在与上海、北京市研究推进异地高考;到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在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再到年底北京市教委曾“婉劝”非京籍学生回原籍高考。可以说,人们对异地高考的关注整整持续了一年。
  事实上,早在2008年,就曾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如今,4年已过,人们对异地高考的关注度在不断升温,但该政策的核心问题——北上广的异地高考政策依然模棱两可。反倒是围绕政策本身所出现的种种利益纷争愈演愈烈,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深思。
  从表面上看,造成异地高考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二:一是各地高中课程以及高考内容不同所导致的随迁子女回原籍就学、考试困难;二是各地高考录取政策相对不平等导致的利益冲突。然而在这两大原因的背后,则是中国教育资源整体不均的大背景,如果不能解决这一深层次问题,简单的政策调整很难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事实上,这也是相当一部分人不赞成异地高考改革的重要原因。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整体教育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趋于固化。在巨大的惯性面前,“伤筋动骨”的改革很难办到。但要解决教育不公问题,恰恰需要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重组以及对教育观念的重新梳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指望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似乎也不现实。
  关键词之二:协同创新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随后,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至此,“协同创新”一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应该说,“协同创新”一词并不是2012年才出现的新词,将其归入2012年关键词有两个原因:其一,2012年是实施“2011计划”的第一年;其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大批协同创新中心在2012年相继成立。相对而言,后者要更加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全国高校参与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数量为73个,其内容涵盖从畜牧养殖到导航技术在内的诸多领域。如此数量的中心“拔地而起”,让人们在感叹各高校“高效率”的同时,也不由得担心其间是否有“一窝蜂”之嫌。
  稍有科研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不同部门、不同领域间的科研合作虽然重要,但由于各自利益和科研关注点的不同,彼此间要实现很好的配合也并非易事。协同创新中心的出现,从外部架构上为这种配合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但内部的体制机制问题却不是“照方抓药”就可以解决的。虽然在协同创新成立之时,几乎每个中心都会设计一套自己的内部制度,但短时间内仓促完成的机制架构是否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虑。
  协同创新固然是高校科研的题中之义,成立中心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如果能够将步伐放缓一些,将问题考虑得更多一点,是否会更好呢?
  关键词之三:校长承诺
  继2011年底,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公开“两不”承诺后,在2012年,又有更多校长在就职仪式上作出类似承诺。
  2012年7月、8月间,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董奇、北京外国语大学新任校长韩震在上任伊始,分别对广大师生作出了“四不”“三不”的承诺。与赵跃宇一样,他们的这种“不做研究,专心做校长”的表态同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此相关联的其实还有另一件事情:2012年,教育部曾多次公开选拔高校副校长,年底,教育部更是决定对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的校长作公开选拔。
  应该说,无论是新校长的“几不”承诺还是教育部的公开选拔,其最重要的目的都在于力促中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化进程。对此应该给予掌声,但掌声过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做法究竟能否达到最终目的。
  校长不从事科研,无非是担心科研会影响行政管理,以及可能挤占他人的科研资源,但校长在职位上的“分身乏术”和“权力膨胀”,究竟有多少是“拜科研任务所赐”,又有多少来自于行政化的制度体系本身,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评判。至于公选校长,相较之前的直接任命,这一做法的确有了很大进步,但公选条件依然由主管部门制定,选拔过程依然由主管部门操控,这样的“公选”距离真正的校长选拔还有多远,人们也自有判断。
  关键词之四:校庆新政
  1952年,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大批新大学由此诞生。2012年,这些学校迎来了自己的60华诞。加之成立于其他年份,却也在2012年迎来校庆的大学,使得2012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校庆年”。
  对于校庆,很多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所学校的“寿诞之日”本应喜庆吉祥,但越来越多的负面报道将校庆与“政绩工程”连在了一起。一份网络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大学校庆的问题上,有79.2%的人认为校庆成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73.7%的人认为校庆成了各类官员、名人、明星亮相的秀场;66.6%的人更是指出,校庆已经成为一场“烧钱行为”。
  应该说,将校庆与“政绩工程”连在一起并非源于媒体杜撰,很多学校也在利用校庆大打公关牌、政绩牌,而当众多社会舆论将矛头直指大学校庆时,也引起了一些高校的反思。于是在2012年,很多学校在校庆之时出台的新政策,确有让人眼前一亮之感。   无论是南京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序长不序爵”、中国人民大学的“百场社区公益讲座”,还是中山大学的特殊“学位成礼仪式”,乃至于华中科技大学“根叔”深深地鞠躬致歉,都反映出各大学校庆在有意地远离“行政”,回归学术和更加亲民,这种趋势无疑是好的。
  曾有学者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如何举办校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大学精神,尽管目前许多学校已有变化,但要真正体现大学精神,还有很多事情得做。对此,我们当然可以关注学校还需作哪些努力,甚至可以质疑一些学校的做法是否属另类炒作。但无论如何,对于一场校友、学生和老师的“集体狂欢”而言,这样的改变已可让人露出些许发自心底的笑容。
  关键词之五:学生长跑
  2012年11月18日的广州马拉松赛场上,两名年轻选手先后倒在终点线前,其中一人为大三学生;此后几天,上海、湖北、江苏多地高校发生学生体测、长跑死亡事件。
  类似事件并不仅仅发生在跑道上。2012年12月10日,上海一名大学生上篮球课猝死。
  短短一个月内,数条鲜活的生命消逝,这样的惨剧引人深思。然而,引人深思的并不止于此。据报道,在2012年的华中科技大学运动会上,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被暂时取消。而此前,西安30余所高校已取消长跑项目。
  应该说,大学生体质的下降是绝大多数人都承认的事实,学校在这方面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措施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一前提必须是“临时性”的,否则便有些“掩耳盗铃”之嫌了,因为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非选择性忽视。
  提高学生体质,一方面要靠加强体育课锻炼,另一方面要靠学生的自觉意识。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两者,高校做得都不够好,体育课被忽视已是普遍现象,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大都与电脑游戏为伴。
  这样的现象已经在高校蔓延多年,各校一直大呼改变,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也许依然是动力不足,毕竟学生体质好坏与就业率并无太大关系,本科教学评估更关心的是学校有多少块操场,而不是有多少学生能跑完1500米。
  视线缺失必然导致学校的改革乏力。或许相关部门应该转变一下观念,就业市场重视一下未来员工的身体,要比运动会上少设一两个项目对学生的益处更大吧。
  关键词之六:高校公共设施开放
  2012年3月初,北京34所高校宣布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图书馆。2012年4月,18家北京高校联合宣布将陆续免费向社会开放所在高校的博物馆。一时间,高校公共设施开放成为媒体、公众热议的话题。
  实际上,不只是北京,黑龙江、辽宁、江西、湖北等多地高校图书馆或博物馆均有开放行为。
  一项“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显示,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
  公众的诉求固然合理,但在高校人士眼中,却有贻笑大方的意味。因为全面放开,不仅空间资源紧张、管理措施无法跟上,还很可能重蹈公共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覆辙——成为无关人士夏天纳凉、冬天取暖的好去处。
  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在强调开放的同时,很可能忽略了真实需求。毕竟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定位有着天然区别,前者多偏重研究者需求,后者强调大众口味。
  与图书馆相比,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则是大势所趋。但要求的条件并不少,如确保贵重文物的安全,保证人员配备,强化设施建设等。
  有如此多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当前的高校公共设施开放,还是止步于有条件开放为好。若一味“跟风”冒进,甚至将公共设施开放当做行政摊派的任务,无疑会给高校、公众带来更多麻烦。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与其聚焦于高校公共设施开放,不如考虑用什么方式把公众吸引到就近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里来。
  关键词之七:南科大“转正”
  从2007年深圳市政府决定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到2012年4月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南科大从“出生”到“转正”历时5年。这也意味着,南科大的身份由民办转为公办。
  两年前,在没有教育部招生许可下,校长朱清时组建“自主招生”培训班时,发出“南科大迈出的一小步,将是我国高教改革的一大步”的话语依稀在耳。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并拷问南科大的改革。继2011年,深圳市委发布公选副校长、3名参与筹建的教授退出合作、学生发博文退学等事件。2012年5月,南科大公布的招生方案,又为他人所诟病。该招生方案取消了建校初“考生可以不用参加高考”的条件,改为高考成绩占60%的录取模式,且被安排在提前批招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如今的南科大在本科办学层次失去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可能。比起首届45名学生发表公开信拒绝参加高考,校方的改革充满遗憾。
  妥协是否是南科大转正的“筹码”,外界无从知道。可就在2012年两会期间,朱清时表示:“如果政府不希望南科大有自主权,我们想也没用。”越来越低调的他不得不去考虑现实问题:身为体制中人与去行政化相左、非学历文凭能否保障学生未来就业……
  与之相反,一些学者则认为,当南科大有了首届毕业生,且毕业生的质量得到国外大学或跨国企业的认可时,就会督促教育部门反思国家承认的学位体系,进一步推动建立学校自主授予、社会认证的新体系。而这也正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打破教育计划体制的核心改革。
  关键词之八:另类课堂
  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听闻学校开课研究品酒、垂钓、三国杀,是否连一点逃课的念头都没有了?2012年,越来越多高校另类课,从传闻变为了现实。
  2012年6月初,一门名为“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的公选课,进入中南大学学生的视野。课程内容是讲解日本漫画《名侦探柯南》中涉及到的化学物。同年秋,厦门大学传出开设爬树课,不久后得到校方证实,据称这门课期末考试要求学生爬上10米高的大树。   相比较新开设一门课程,传统课程因模式相对固定,创新更为困难,但也不乏有惊人之举。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魏骁勇在“科学工程实践课”上,徒手劈砖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则更为霸气,为了上好“自动武器构造课”,现场拆卸AK-47、M16突击步枪。
  如此活泼的开课形式契合了当今大学生的喜好,一经公布就成为学生们“不想逃”“不敢逃”的课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大学终于有了从关心理论、考试,转向关心学生真实需求的课堂。
  不可否认,一些另类课还是国外大学的“舶来品”,能否吸收开放、互动的精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仍要打问号。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常规课中应借鉴哪些“另类”元素,另类课能否延伸到中小学课堂,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该为另类课的开设提供哪些指导……也许这样,另类课的辐射作用才会更大。
  关键词之九:本土洋大学
  继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之后,2012年8月15日,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挂牌成立,11月初开始招生。2012年秋,温州肯恩大学(筹)迎来首批204名新生入学,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首招5年本硕连读。2012年12月20日,昆山杜克大学也宣布进入筹建……无论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都在宣布未来的5至10年内将启动2至5所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
  这些洋大学享有一流的师资、特色的课程设置、科学的管理模式,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环境下,中国学生能够就近入读有“海外名校血统”的洋大学无疑是好的。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则是期望洋大学发挥“鲶鱼效应”,刺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与知名大学海外分校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考生无法同时拿着洋大学与内地高校的通知书加以选择;后者则在招生、培养、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与母校保持一致。这是洋大学进入中国的“先天不足”。
  要想发挥洋大学的“鲶鱼效应”,就不得不考察中外合作高校双边的融合与互动。当前,人们为洋大学“入乡随俗”所担忧,一些洋大学未能吸收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反倒被中国应试教育中的考级、考证所同化。如果缺乏质量上的保证,这样的洋大学还有增设的必要吗?
  关键词之十:办学自主权
  2012年10月12日,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给我国高校带来欣喜。根据最新规定,除了国家控制布点的62种专业、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其余444种专业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不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面对着这项有限的“失而复得”的权力,我们不免还要问一个问题——中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怎么了?
  依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享有系科招生比例调整权、学科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权、国际交流合作权、机构设置和人事权、财产管理和使用权等7项办学自主权。
  长期以来,7项办学自主权既没有进一步划分权力属性,也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高校听命于行政,办学自主权“形同虚设”,出现了“中国高校像政府、像企业,唯独不像高校”的局面。
  事实上,用行政规律代替教育规律,也是千校一面、创新型人才缺失的根源所在。而归还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要义是界定政府与高校的权力关系。譬如,大学校长能否不再是行政任命,能否打破5年的任期?大学里应该重视的是教授,还是官员?近年来,在这些问题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亦有突破。
  然而,在没有界定权力的前提下,尽管高校在拟定大学章程、在提高学术委员会的地位,我们仍不得不承认,中国离真正的高校自主办学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其他文献
当下,学习已成为一种常态。对于学校这样一个以学习为主的环境,身为教育工作者,学习更应该是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否则就会捉襟见肘,误人子弟。但是,读书学习真正成为一个人的自发和自觉行为,这样的境况已经渐行渐远了。如何有效开展学习并学以致用,是管理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管理离不开学习  学习是时时必须伴随着思考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透了思与学的关系。笔者认为,务实、真实、踏实、节
李妍在2013年4月2日《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相亲时的主导观念,是社会价值观念的铺陈。只有先拥有了人格的独立自省与感情的纯粹,才能真正做到诚意先行。  前不久,南京大学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报纸上做了半版征婚启事,用中、英、俄、德语四国语言,交织表达了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他渊博的学识,强大的学术背景以及“不凡呈现”,瞬间激起千层浪,引起人们强势围观。这位博导的征婚之所以让人感觉强势,一方面是因为征婚
高校教授从普通讲师通向教授的路上充满了曲折和坎坷。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不倒,顺利走完全程的人并不多。这过程有多难呢?  “我教的是课程而不是学科”  课时少,学分低。大学语文在高校地位尴尬,大学语文授课教师的处境也尴尬。在湖北大学工作了十几年的教师李南说:“我兢兢业业干了十几年,现在还只是个讲师,连副教授都评不上,真是觉得苦闷。”  作为一名大学基础课授课者,李南的日常工作中几乎没有科研的空间
熊丙奇在2014年11月25日《北京青年报》撰文指出:胡润研究院22日发布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显示,有80%的中国富豪计划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海外读书。这一数据,旋即引来争议。有人认为这一数据有些虚高,样本有些问题,虽然中国富翁送子出国留学的逐渐增多,也不至于高达80%。这属于学术范畴的探讨,准确掌握中国富豪究竟有多少计划让子女出国留学,对于把握我国的出国留学需求和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很有必要。
每个生命都是奇迹。  清晨的微風吹乱了发丝,却也安抚了我浮躁的心。站在阳台上,我望向身边的那一抹翠绿,心情忽又好了起来。  九年前,七岁的我跟随父母来到了一座南方小城——化龙,从此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涯。在那段难忘的岁月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朋友送我的一盆绿萝。对一个没有侍弄过花草的人而言,养一株绿萝无疑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在自己都要靠父母照顾的情形下,我从没想过怎样去照顾好这株绿萝。但我最终还是决
一  那棵树是榕树吧,他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长成这个样子的就该叫榕树。该走近吧,他也不知道,只是这空地上除了那棵树,余下的就只有矮草。  走近,他发现这树长得真好看。树冠如盖,密枝压压叠叠,透下半丝半缕的暖阳;叶芽浓绿,不飘不浮,像一团飞不走的碧云;枝条舒展,好像可以左枝牵朝晖,右枝挽霞光。  走近,他发现这树和他长得真像。他长胳膊长腿,这树也是,长枝长干。他学过跳高,还挺有天赋,每天训练,也不觉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字”更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书写要达到规范、端正、整洁、美观。但现实中,写字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笔者旨在从“认识写字教学意义,加强写字师资培训,激发学生写字兴趣,讲究科学有序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等方面与老师们一起探讨。  写字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认识李莉的人,称她是为“写字教学”而歌的人。李莉说,人能写字,字
申璧函是辽宁沈阳沈北新区虎石台第二小学的学生。2021年2月22日下午,他上完补习班和妈妈一起回家,在途经一个小区时,发现小区围栏上挂着一个绿色的布袋。申璧函好奇地把布袋拿下来,却发现里面都是钱。申璧函说,头一次看见這么多钱,自己当时既惊又急,“不管是谁丢的,肯定得老着急了”。于是他向妈妈提出留在原地等待失主。当天沈阳特别冷,气温为-18℃,申璧函和妈妈在寒风中等了半个多小时,却始终没有等来失主,
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和学术,凝聚数代人智慧、经验、思想的国学无疑是传统知识的宝库,是现代人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对象。而初中生正值学习的旺盛期与价值观的形成期,在此阶段加大学习国学的力度,也确实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这将有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再加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国人的道德与价值观呈现出混乱、混沌的状态,从国学中汲取营养,以国学修身养性,用国学指导生活,也就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这大概就是初
“语文如花在陌上恬静绽放,披一袭浪漫语文风情缓缓前行;每一步都是新的开端,每一步都是新的世界;光阴荏苒,无法羁留;守候每朵小花开放的时节,静静地呵护……”这是李健写下的一首小诗,也是她近20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心灵之语。  在与智者对话中前行  1994年,李健大学毕业。带着几分稚气的她,来到四川石油局资阳钢管厂子弟校。她说:“初上讲台,我竟逞强地独霸语文课堂,孤芳自赏地向学生谈论浩瀚沙漠、汹涌大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