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这一组照片,大概很多读者都会感到新奇,“这是什么东西?”“他们在干什么?”“在哪里?”“为什么会那样?”一个个问号,来自和如今迥然相异的风貌。
走遍现在的中国,很少再有机会看到带着孩子坐在简易纺纱机前劳作,并以此为生的妇女;即便在一些乡村的集市上,也很难一睹拉洋片是个怎样有趣的物件;识银、缫丝、马快,从字面难见其深意; 茶舍遍布街头,它是休闲的好去处,是茶商销售茶叶的地方,而在一百多年前的街头,通商口岸几乎每家做茶叶生意的洋行都配备了一个叫“品茶室”的房间供品茶师使用,品茶师经过特别的培训,他们对茶商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带回国外市场的茶叶获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品茶师的品鉴水平。
如上历史被著名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用图片记录。这些照片拍摄于1870 年左右,他为此在中国行走了四五千英里。
从19 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英法等国在亚洲的远征,陆续有军队随行人员或商业摄影师带着笨重的照相设备来到中国,为帝国的扩张史或个人的冒险经历留证。而约翰·汤姆逊却是一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观察者。
他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近代走向变革的开始。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刚刚从太平天国的内乱中喘过气来的清王朝,此时正处在崩亡前最后的“中兴”时代。随着通商口岸接连开放,洋务运动兴起,西方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正悄然带来改变,对各种新生事物的关注使得他将照相机对准了一个变化中的中国,而不是被反复定格、在所有的镜头前千篇一律的中国。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形形色色的中国人各自不同的生存状态。
当然,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在某些方面甚至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关于中国的侧写。就在短短几十年之后,传统的农业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点点崩塌,这些照片所记录的旧中国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即将远去的历史、快要消逝的风物,我们从图片中突感其变化,新文明终将覆盖旧文化, 大抵如此。一百多年的时间,我们透过这名西方人探寻的目光,仿佛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识银
识银,即检验银钱的成色,在交付货款的时候进行,以确保没有伪币被收进来。在将银币从一个袋子转入另一个袋子的时候,两块银币被同时取出,用指尖轻轻地捏住,相互敲击,如果银币中混入了贱金属,就可以通过碰撞的声音快速地识别出来。银币经过检验后,就进行称重以支付货款。
拉洋片
拉洋片是街头很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演。在装有凸透镜的木箱中挂着各种画片,表演者一面说唱内容,一边拉动画片。观众从透镜中看到放大的画片,这些内置的画片多是完整的故事。表演台及所有的道具都做得轻便又灵巧,瞬间就能折叠起来收进箱子里,收拾完之后,卖艺人往肩上一扛,就能转战下一个地方了。
品茶室
品茶室的窗户上挂着帘子,以保证均匀的自然光线能直接照射到放茶叶的平台上。房间四周的架子上放着成排的铁罐,里面装着登记在册的往年出产的茶叶样品,用来为新茶作参考。
骡轿
骡轿是汉族人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轿子由两根辕抬起,两端架在两头骡子的背上。两根辕很长,能起到减震的作用,轿子里的人只会感觉到一点轻微的颠簸。
马快
这位老先生是福州城里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是一名“马快”,按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像马一样快”。他在地方当局的衙署里当差,负责侦缉罪犯。据说他对他管辖区域内的盗贼们了如指掌,人称“贼王”,在遍布这个城市的帮派中间也拥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
打幡人
在满族人的葬礼上,会雇来一些打幡人,他们通常是乞丐,承办丧事的人为他们提供服装。满族人使用的幡和丧葬用品与汉族人的习俗很不一样。每一个旗人都能得到一份不多的政府补贴以支付他的丧葬费用。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
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华北,并到达北京 ;此后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1881 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1910 年退休,1921年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稀少的印量确立了它在摄影、印刷出版以及西方汉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地位。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
纺纱机
这是一台用脚踩动的简易纺纱机。妇女左脚放在横杆上,横杆的一端架在一个月牙形的铁轴上,保持不动,另一端有一个枢轴,插入轮子上的一个小孔里。纺纱者的右脚带着横杆做偏心运动,轮子就转动起来。轮子上的带子带动顶上三个纺锤,轮子的周长是纺锤周长的多少倍,纺锤就以多大的倍率被加速。
走遍现在的中国,很少再有机会看到带着孩子坐在简易纺纱机前劳作,并以此为生的妇女;即便在一些乡村的集市上,也很难一睹拉洋片是个怎样有趣的物件;识银、缫丝、马快,从字面难见其深意; 茶舍遍布街头,它是休闲的好去处,是茶商销售茶叶的地方,而在一百多年前的街头,通商口岸几乎每家做茶叶生意的洋行都配备了一个叫“品茶室”的房间供品茶师使用,品茶师经过特别的培训,他们对茶商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带回国外市场的茶叶获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品茶师的品鉴水平。
如上历史被著名摄影师约翰·汤姆逊用图片记录。这些照片拍摄于1870 年左右,他为此在中国行走了四五千英里。
从19 世纪40年代开始,随着英法等国在亚洲的远征,陆续有军队随行人员或商业摄影师带着笨重的照相设备来到中国,为帝国的扩张史或个人的冒险经历留证。而约翰·汤姆逊却是一名带着自己的思考行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观察者。
他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近代走向变革的开始。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刚刚从太平天国的内乱中喘过气来的清王朝,此时正处在崩亡前最后的“中兴”时代。随着通商口岸接连开放,洋务运动兴起,西方的影响在一些地方正悄然带来改变,对各种新生事物的关注使得他将照相机对准了一个变化中的中国,而不是被反复定格、在所有的镜头前千篇一律的中国。他用照相机记录了形形色色的中国人各自不同的生存状态。
当然,我们看到的人物、风光、物什,不仅仅是1870 年代中国的面貌,也是更长的时间跨度内、在某些方面甚至数千年都鲜有改变的关于中国的侧写。就在短短几十年之后,传统的农业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点点崩塌,这些照片所记录的旧中国渐渐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即将远去的历史、快要消逝的风物,我们从图片中突感其变化,新文明终将覆盖旧文化, 大抵如此。一百多年的时间,我们透过这名西方人探寻的目光,仿佛看到今天的中国从哪里走来。
识银
识银,即检验银钱的成色,在交付货款的时候进行,以确保没有伪币被收进来。在将银币从一个袋子转入另一个袋子的时候,两块银币被同时取出,用指尖轻轻地捏住,相互敲击,如果银币中混入了贱金属,就可以通过碰撞的声音快速地识别出来。银币经过检验后,就进行称重以支付货款。
拉洋片
拉洋片是街头很受大众欢迎的一种表演。在装有凸透镜的木箱中挂着各种画片,表演者一面说唱内容,一边拉动画片。观众从透镜中看到放大的画片,这些内置的画片多是完整的故事。表演台及所有的道具都做得轻便又灵巧,瞬间就能折叠起来收进箱子里,收拾完之后,卖艺人往肩上一扛,就能转战下一个地方了。
品茶室
品茶室的窗户上挂着帘子,以保证均匀的自然光线能直接照射到放茶叶的平台上。房间四周的架子上放着成排的铁罐,里面装着登记在册的往年出产的茶叶样品,用来为新茶作参考。
骡轿
骡轿是汉族人经常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轿子由两根辕抬起,两端架在两头骡子的背上。两根辕很长,能起到减震的作用,轿子里的人只会感觉到一点轻微的颠簸。
马快
这位老先生是福州城里一位很有名的人物,他是一名“马快”,按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像马一样快”。他在地方当局的衙署里当差,负责侦缉罪犯。据说他对他管辖区域内的盗贼们了如指掌,人称“贼王”,在遍布这个城市的帮派中间也拥有不容置疑的影响力。
打幡人
在满族人的葬礼上,会雇来一些打幡人,他们通常是乞丐,承办丧事的人为他们提供服装。满族人使用的幡和丧葬用品与汉族人的习俗很不一样。每一个旗人都能得到一份不多的政府补贴以支付他的丧葬费用。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1837—1921)
苏格兰摄影家、地理学家、旅行家,是最早来远东旅行,并用照片记录各地人文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摄影师之一。1867—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足迹遍布中国南北各地,他从广东进入福建,然后游历了华东、华北,并到达北京 ;此后又南下长江流域,其行程长达5000多英里。1881 年他被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御用摄影师,1910 年退休,1921年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以丰富的内涵和稀少的印量确立了它在摄影、印刷出版以及西方汉学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地位。汤姆逊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西方提供有关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影像资料,而在当下中国,透过西方人探寻的目光,我们看到了一个近150年前真实存在的中国。
纺纱机
这是一台用脚踩动的简易纺纱机。妇女左脚放在横杆上,横杆的一端架在一个月牙形的铁轴上,保持不动,另一端有一个枢轴,插入轮子上的一个小孔里。纺纱者的右脚带着横杆做偏心运动,轮子就转动起来。轮子上的带子带动顶上三个纺锤,轮子的周长是纺锤周长的多少倍,纺锤就以多大的倍率被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