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长周期的角度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经济走出衰退周期、步入景气周期的根本力量。我国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扶持。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报告以及面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个专项规划。我国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好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扶持机制等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许多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日益缩小,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然而,另一方面,应当看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还比较小,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资金投入依然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贪大求全”的发展思路很有可能导致新一轮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这些都会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快发展,要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尚有待时日。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第三阶段,到2030年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政策进一步完善细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中央有关部委正在积极研究具体政策措施,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些政策已经出台实施。如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工信部正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制订,进入该目录产品将获相关政策支持。除了目前已经出台实施的扶持政策外,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还在制订中。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规划将进一步完善、政策将进一步细化、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相关促进措施也更有力,接下来将有一系列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七大领域的重大政策陆续出台。
(二)资金瓶颈有望逐步缓解
近期,多个部委酝酿半年的新兴产业“国家金融战略”浮出水面,“国家金融战略”包括:建立一个部委联席机制,构建一个政策支持体系,实施一个工作试点。目前发改委正在组织推出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使得产业基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额3.1万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1.5倍,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将超过2000亿元,年均环保投资6200亿元左右。未来十年,中央财政将拿出超过1000亿元的巨额资金,用以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预计新兴能源产业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
(三)许多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日益缩小
随着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科技计划项目的启动实施,我国在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如在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要素条件较好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要素优势。稀土是发展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国、生产国和出口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单一高纯稀土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90%。我国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尚有待时日
尽管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相对有限。根据有关测算,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约2.5%,高端装备制造业占约0.5%,生物产业占约0.3%,节能环保产业占约0.3%,其他产业占约0.4%。从研发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计划到2010年研发占GDP的比重达到2%,我们经过很大的努力,到2010年研发只相当于GDP的1.76%,而在发达国家,研发占GDP的比重一般达到2.5—2.8%。由于多年的思维定式,各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延续着发展传统工业时的老路,投入的大量资金往往流入后端的制造环节,甚至直接去购买国外的生产线。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导致当前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窝蜂”现象,从全局来看存在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一项针对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有28个省份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不少省市希望7个产业都做。目前部分产业无序发展的势头已经出现,特别是在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目前国内年均新增风电装机大约1000—1500万千瓦,但产能已经达到3500万千瓦。
从以上分析及七大重点产业相关规划、现状及发展趋势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形成和完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增大,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初步测算,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3%。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4.3万亿元(GDP按8%的增速计),占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11.4万亿元(GDP按7%的增速计),占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根据相关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2015年间将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2016—2020年将实现21.3%的增长速度,2015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8%左右,但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还有较长距离。
(朱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第三阶段,到2030年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政策进一步完善细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中央有关部委正在积极研究具体政策措施,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有些政策已经出台实施。如2011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工信部正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制订,进入该目录产品将获相关政策支持。除了目前已经出台实施的扶持政策外,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十二五”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的激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还在制订中。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规划将进一步完善、政策将进一步细化、扶持力度将不断加大、相关促进措施也更有力,接下来将有一系列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七大领域的重大政策陆续出台。
(二)资金瓶颈有望逐步缓解
近期,多个部委酝酿半年的新兴产业“国家金融战略”浮出水面,“国家金融战略”包括:建立一个部委联席机制,构建一个政策支持体系,实施一个工作试点。目前发改委正在组织推出新兴产业投资基金,使得产业基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额3.1万亿元,为“十一五”期间的1.5倍,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将超过2000亿元,年均环保投资6200亿元左右。未来十年,中央财政将拿出超过1000亿元的巨额资金,用以扶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预计新兴能源产业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
(三)许多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日益缩小
随着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科技计划项目的启动实施,我国在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正在日益缩小。如在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要素条件较好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资源要素优势。稀土是发展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国、生产国和出口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单一高纯稀土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90%。我国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尚有待时日
尽管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相对有限。根据有关测算,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约2.5%,高端装备制造业占约0.5%,生物产业占约0.3%,节能环保产业占约0.3%,其他产业占约0.4%。从研发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计划到2010年研发占GDP的比重达到2%,我们经过很大的努力,到2010年研发只相当于GDP的1.76%,而在发达国家,研发占GDP的比重一般达到2.5—2.8%。由于多年的思维定式,各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延续着发展传统工业时的老路,投入的大量资金往往流入后端的制造环节,甚至直接去购买国外的生产线。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导致当前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窝蜂”现象,从全局来看存在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一项针对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有28个省份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不少省市希望7个产业都做。目前部分产业无序发展的势头已经出现,特别是在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目前国内年均新增风电装机大约1000—1500万千瓦,但产能已经达到3500万千瓦。
从以上分析及七大重点产业相关规划、现状及发展趋势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形成和完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日益增大,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初步测算,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7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3%。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4.3万亿元(GDP按8%的增速计),占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为11.4万亿元(GDP按7%的增速计),占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根据相关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2015年间将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2016—2020年将实现21.3%的增长速度,2015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8%左右,但离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还有较长距离。
(朱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