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应是一种创造。“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从教材说,需要有包含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从教师说,需要有发现学生创造性中积累更多的表象,认识更多的事物,发现创造价值,不断进取。因此,本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应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才能创设出精彩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生活、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情境教学中创设的环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识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容整合作用,人顿悟或产生新的认识结构,这比在学生面前枯燥的讲解更有效果。
怎么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我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互动空间,就在那一刻,师生心灵相通,互帮互学,投入热情、投入个性、投入整个生命,一起分享感悟和理解,形成真正的学习交互主体。
例如:在《月光曲》一课第九自然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月光曲》,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音乐知识掌握的情况,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判断《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①舒缓→明快→激昂;②明快→舒缓→激昂;③激昂→舒缓→明快。通过音乐欣赏,同学们很快就能作出判断《月光曲》的旋律是舒缓→明快→激昂。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呢?显而易见,描述月亮升起的语句应读得舒缓柔和;描述月亮升高的语句应读得紧张有力;描述波涛汹涌的语句应读得高昂激越。接下来,请学生练习朗读,通过朗读把音乐的节奏变化表现出来。最后,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时的情感变化。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获得阅读的乐趣及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兴趣盎然,情绪也得到了升华。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课堂中给时间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2.总结时给机会
善于总结,才会有所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使情感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三、主题探究,体现个性。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他有发达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自主的选择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特权,也是人的天性。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看作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生活都只能自己活,别人无法代替。对每个学生来说,他自己的感受、意志和想法是最重要的。所以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就要承认和尊重每个人的自己选择权、发展权。
我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体现个性化阅读”这些理念。我并没有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世界、感受人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借”箭而不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有的说,“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击败了周瑜的阴谋,又能把箭“还”给曹操,诸葛亮太有本事了……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我们真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珍视他们,欣赏他们,研究他们,变“意外”为新的知识增长点,新的情感碰撞点,新的能力开发点,新的创新培养点。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心灵去读。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满,采取了避让的措施,我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有学生说:这样很对,可以使问题变小,使廉颇冷静的思考问题,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表现。也有学生说:这样做不对。对于孩子的回答,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为赵国的上卿,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如果廉颇一时不能醒悟,那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吗?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找廉颇谈心,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一定会成功的。我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孩子的眼里闪耀着激动和幸福。我想这一幕一定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弯下腰,学会倾听;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引导,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和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那时他们定会给你无数个惊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杜威说过:“教育原本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生活、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情境教学中创设的环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识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容整合作用,人顿悟或产生新的认识结构,这比在学生面前枯燥的讲解更有效果。
怎么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上我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互动空间,就在那一刻,师生心灵相通,互帮互学,投入热情、投入个性、投入整个生命,一起分享感悟和理解,形成真正的学习交互主体。
例如:在《月光曲》一课第九自然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月光曲》,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音乐知识掌握的情况,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判断《月光曲》的旋律是怎样的?①舒缓→明快→激昂;②明快→舒缓→激昂;③激昂→舒缓→明快。通过音乐欣赏,同学们很快就能作出判断《月光曲》的旋律是舒缓→明快→激昂。那么,我们该怎样朗读呢?显而易见,描述月亮升起的语句应读得舒缓柔和;描述月亮升高的语句应读得紧张有力;描述波涛汹涌的语句应读得高昂激越。接下来,请学生练习朗读,通过朗读把音乐的节奏变化表现出来。最后,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时的情感变化。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获得阅读的乐趣及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兴趣盎然,情绪也得到了升华。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课堂中给时间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2.总结时给机会
善于总结,才会有所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使情感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三、主题探究,体现个性。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他有发达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自主的选择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特权,也是人的天性。首先把学生看作是人,然后才看作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中首先是在过一种生活,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生活都只能自己活,别人无法代替。对每个学生来说,他自己的感受、意志和想法是最重要的。所以尊重生命,就要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就要承认和尊重每个人的自己选择权、发展权。
我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体现个性化阅读”这些理念。我并没有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世界、感受人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题为什么说“借”箭而不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有的说,“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击败了周瑜的阴谋,又能把箭“还”给曹操,诸葛亮太有本事了……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我们真应该“蹲下来看学生”,珍视他们,欣赏他们,研究他们,变“意外”为新的知识增长点,新的情感碰撞点,新的能力开发点,新的创新培养点。让我们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心灵去读。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蔺相如面对廉颇的不满,采取了避让的措施,我让学生讨论蔺相如这样做对还是不对?有学生说:这样很对,可以使问题变小,使廉颇冷静的思考问题,这是顾大局、识大体的表现。也有学生说:这样做不对。对于孩子的回答,我很是意外。他的理由是:作为赵国的上卿,每天都有许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处理,如果廉颇一时不能醒悟,那不是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吗?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找廉颇谈心,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一定会成功的。我带头给这位学生鼓掌,孩子的眼里闪耀着激动和幸福。我想这一幕一定会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弯下腰,学会倾听;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引导,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和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支配;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那时他们定会给你无数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