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代后期,出现过很多祸国殃民的太监,这其中便有“土木堡之变”的王振,欺上瞒下的刘瑾,权倾朝野的“九千岁”魏忠贤,但是也出现过一位被清代皇帝歌颂的宦官,那便是崇祯朝,崇祯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他可谓忠心一生,最后陪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之上。
关键词:明代;末世;战争;忠诚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大多数非桀即纣,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
明代的最后两任皇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朝廷内部大宦官“九千岁”魏忠贤把持朝政,为祸内堂,朝堂上的“文宦”党争使政令无法通达,政策无法落实,各种势力为了自己的势力和利益互相掣肘,相互撕咬攻击。而连年的灾害加上朝廷的昏庸无道致使各处农民起义如星火之势,即将燎原。而后金如同下山猛虎在山海关外白山黑水的大地上对中原虎视眈眈。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大明王朝犹如狂海之中的一艘小舟,处在风雨飘摇即将倾覆的边缘。而这时候明代第十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却像他的几位祖先一样,不理朝政任由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们,在朝廷内外为非作歹。说起来也挺让人为朱由校惋惜,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家,绝对是一个好木匠,也能养家糊口。1627年8月像他祖先一样服用“仙药”后便驾鹤西游了,终年23岁,朱由校给自己的继任者留下了满目疮痍、民生凋敝、日薄西山末日江山。
各个朝代中,在困境之中总会出现一个中兴之帝,大明也不例外,只是来的太晚了。“木匠”哥哥朱由校薨后,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继位,成为了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是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毫无经验的朱由检,硬是凭着自己中兴的决心,将大明江山延续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明代最后两朝那些事,我们讲的差不多了,该请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登场了。在宦官这个团队里面,却有一个不一样的存在。这个人叫王承恩,是崇祯皇帝身边的太监。他没有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发展成心理变态,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还忠君爱国。王承恩的上位可以说是拿命换来的。据说有一天,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朱由检失足落入了王府的水池里。因为水池里的水很深,而朱由检又不会游泳,所以他掉进去后只能一直挣扎。好在很快,就有大批的太监发现了落水的朱由检。他们一个个大声喊着救命,却没有一个人敢跳进水里去人。可王承恩不像他们,他直接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水里。然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不会游泳,所以也开始在水里挣扎起来。很快,一帮会游泳的侍卫冲过来救起了朱由检和王承恩。多数人都嘲笑王承恩傻,可崇祯帝却觉得这么多人里面,就属王承恩对他最忠心。因为,在那么危急的关头,只有王承恩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水里去救他。也就是因为这样,王承恩得到了崇祯帝的赏识和提拔。后来崇祯帝当上了皇帝,王承恩也就成了他身边的司礼秉笔太监。按说剧情发展到这时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承恩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他却并没有。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王承恩为什么可以说是宦官界的一股“清流”。崇祯帝上位伊始便剿灭了魏忠贤等一帮太监,魏忠贤被赐死,魏忠贤的住处便空了出来,崇祯帝就将这所宅子赏赐给了王承恩。当小太监摘下魏府的牌匾准备挂上刚做好的王府的牌匾时,王承恩阻止了小太监,写下了“承恩居”这几个字,让小太监做成匾额挂在大门之上。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王承恩是一个不那么跋扈的人,也不是一个得势即狂之辈。明代是受朱熹礼学的影响较重的朝代,府只能品级较高的官吏和贵族所住的府宅,而他是皇帝的奴仆,并没有这个世俗低位,所以不能称府,这也是他和其他太监的不同之处,知道礼数和规制;他取承恩居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今天所得到的的一切都是崇祯帝赐给的,他要感谢崇祯帝的皇恩浩荡。
历史的车轮不会应为崇祯帝的中兴之志和王承恩的忠心耿耿就停止,1644年李自成大兵合围北京,大明朝已经危在旦夕,这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为崇祯保卫风雨飘摇的朝廷,王承恩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提督北京兵马,保卫他忠心了一生的崇祯帝。王承恩只是个太监,他根本没有领兵打仗的能力和经验,虽然王承恩兑现诺言奋力保卫皇城,但是当时大明朝的内部基本上已经土崩瓦解了,军心不齐,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抗的住来自李自成大军的攻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的凌晨,崇祯帝知道他的大明江山保不住了,崇祯是个有骨气的皇帝,他虽然不想死,但是也不怕死。为了不当亡国之君,在杀死了贵妃们和一众儿女之后,他选择在煤山上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个时候依然追随在他身边的人只有王承恩,他跟着崇祯帝一起来到了煤山上,崇祯上吊前,遥望皇宫外的喊杀声不断,他无比悲愤地咬破手指,留下血书,“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崇祯帝让王承恩自行离开,他却跪在地上发誓死也要追随崇祯帝。果然,崇祯帝上吊自盡之后,王承恩没有苟活于世。王承恩对崇祯皇帝三拜九叩首后在一块石头上写下了忠君爱国四个字,然后便笑着义无反顾地吊死在歪脖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崇祯和王承恩死后第二天上午,李自成来到紫禁城内苑,下令全城搜查皇帝,“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当崇祯被发现时,已经是两天后了,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早已被冻僵。
满清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顺治皇帝即位,在为崇祯皇帝营建思陵时,也为王承恩修建了陵墓,为褒奖王承恩亲自撰写“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石碑立于墓前。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以称颂他护佑君主、不畏强敌的忠贞性格。
与明代诸多的宦官相比,王承恩的死要壮烈得多。在一个王朝覆亡之际,肯与君王一道殉国难,表现出强烈的忠贞性格,使他的死充满了历史的悲壮。
参考文献
[1]?明史?王承恩传?、《酌中志》
作者简介
刘潇(1985年),女,汉族,山东济南,大学,单位: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明史,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明代;末世;战争;忠诚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而明朝皇帝,则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直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皇帝。明代的皇帝个个性格鲜明,大多数非桀即纣,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鲜明个性而有不同的气象。
明代的最后两任皇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朝廷内部大宦官“九千岁”魏忠贤把持朝政,为祸内堂,朝堂上的“文宦”党争使政令无法通达,政策无法落实,各种势力为了自己的势力和利益互相掣肘,相互撕咬攻击。而连年的灾害加上朝廷的昏庸无道致使各处农民起义如星火之势,即将燎原。而后金如同下山猛虎在山海关外白山黑水的大地上对中原虎视眈眈。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大明王朝犹如狂海之中的一艘小舟,处在风雨飘摇即将倾覆的边缘。而这时候明代第十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却像他的几位祖先一样,不理朝政任由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们,在朝廷内外为非作歹。说起来也挺让人为朱由校惋惜,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家,绝对是一个好木匠,也能养家糊口。1627年8月像他祖先一样服用“仙药”后便驾鹤西游了,终年23岁,朱由校给自己的继任者留下了满目疮痍、民生凋敝、日薄西山末日江山。
各个朝代中,在困境之中总会出现一个中兴之帝,大明也不例外,只是来的太晚了。“木匠”哥哥朱由校薨后,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继位,成为了明朝亡国之君。朱由检是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毫无经验的朱由检,硬是凭着自己中兴的决心,将大明江山延续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
明代最后两朝那些事,我们讲的差不多了,该请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登场了。在宦官这个团队里面,却有一个不一样的存在。这个人叫王承恩,是崇祯皇帝身边的太监。他没有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发展成心理变态,不仅能够吃苦耐劳,而且还忠君爱国。王承恩的上位可以说是拿命换来的。据说有一天,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朱由检失足落入了王府的水池里。因为水池里的水很深,而朱由检又不会游泳,所以他掉进去后只能一直挣扎。好在很快,就有大批的太监发现了落水的朱由检。他们一个个大声喊着救命,却没有一个人敢跳进水里去人。可王承恩不像他们,他直接一个猛子就扎进了水里。然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不会游泳,所以也开始在水里挣扎起来。很快,一帮会游泳的侍卫冲过来救起了朱由检和王承恩。多数人都嘲笑王承恩傻,可崇祯帝却觉得这么多人里面,就属王承恩对他最忠心。因为,在那么危急的关头,只有王承恩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跳进水里去救他。也就是因为这样,王承恩得到了崇祯帝的赏识和提拔。后来崇祯帝当上了皇帝,王承恩也就成了他身边的司礼秉笔太监。按说剧情发展到这时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承恩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他却并没有。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王承恩为什么可以说是宦官界的一股“清流”。崇祯帝上位伊始便剿灭了魏忠贤等一帮太监,魏忠贤被赐死,魏忠贤的住处便空了出来,崇祯帝就将这所宅子赏赐给了王承恩。当小太监摘下魏府的牌匾准备挂上刚做好的王府的牌匾时,王承恩阻止了小太监,写下了“承恩居”这几个字,让小太监做成匾额挂在大门之上。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王承恩是一个不那么跋扈的人,也不是一个得势即狂之辈。明代是受朱熹礼学的影响较重的朝代,府只能品级较高的官吏和贵族所住的府宅,而他是皇帝的奴仆,并没有这个世俗低位,所以不能称府,这也是他和其他太监的不同之处,知道礼数和规制;他取承恩居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今天所得到的的一切都是崇祯帝赐给的,他要感谢崇祯帝的皇恩浩荡。
历史的车轮不会应为崇祯帝的中兴之志和王承恩的忠心耿耿就停止,1644年李自成大兵合围北京,大明朝已经危在旦夕,这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出来为崇祯保卫风雨飘摇的朝廷,王承恩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提督北京兵马,保卫他忠心了一生的崇祯帝。王承恩只是个太监,他根本没有领兵打仗的能力和经验,虽然王承恩兑现诺言奋力保卫皇城,但是当时大明朝的内部基本上已经土崩瓦解了,军心不齐,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抗的住来自李自成大军的攻打。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的凌晨,崇祯帝知道他的大明江山保不住了,崇祯是个有骨气的皇帝,他虽然不想死,但是也不怕死。为了不当亡国之君,在杀死了贵妃们和一众儿女之后,他选择在煤山上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个时候依然追随在他身边的人只有王承恩,他跟着崇祯帝一起来到了煤山上,崇祯上吊前,遥望皇宫外的喊杀声不断,他无比悲愤地咬破手指,留下血书,“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崇祯帝让王承恩自行离开,他却跪在地上发誓死也要追随崇祯帝。果然,崇祯帝上吊自盡之后,王承恩没有苟活于世。王承恩对崇祯皇帝三拜九叩首后在一块石头上写下了忠君爱国四个字,然后便笑着义无反顾地吊死在歪脖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崇祯和王承恩死后第二天上午,李自成来到紫禁城内苑,下令全城搜查皇帝,“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当崇祯被发现时,已经是两天后了,崇祯和王承恩的尸体早已被冻僵。
满清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顺治皇帝即位,在为崇祯皇帝营建思陵时,也为王承恩修建了陵墓,为褒奖王承恩亲自撰写“贞臣为主,捐躯以从”的石碑立于墓前。到了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以称颂他护佑君主、不畏强敌的忠贞性格。
与明代诸多的宦官相比,王承恩的死要壮烈得多。在一个王朝覆亡之际,肯与君王一道殉国难,表现出强烈的忠贞性格,使他的死充满了历史的悲壮。
参考文献
[1]?明史?王承恩传?、《酌中志》
作者简介
刘潇(1985年),女,汉族,山东济南,大学,单位: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明史,海看网络科技(山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