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剧较之于小说有其自身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要求,这就决定了戏剧与小说思维对象的主要差异。想要把小说故事搬上舞台,那么舞台呈现和演员演绎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戏剧;舞台呈现;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3-0020-01
1 创新的舞台呈现
话剧和小说内容在改编上有些出入。话剧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由于是在舞台上表现,所以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男主人公是由有两位演员来诠释的,同样的,女主人公烟鹂、娇蕊也是由两个演员扮演同一个人物。这样下来就是六个演员,三个角色了。
首先是一道在舞台正中间的玻璃走廊,走廊两侧分别有扇可以打开的门。舞台呈现给观众的就自然而然的隔离成了两个空间。一侧是孟烟鹂的家,另一侧王娇蕊的公寓,随着剧情的展开,白玫瑰在音乐声中织衣服,红玫瑰在房间里听唱片。带给观众窥视两个房间的感受。剧情再往后发展我们就能知晓了,透明玻璃隔开的并不是一个固化的空间。它是随时变换着的,剧中主人公可以自如的把他们想要的空间属性赋予这道走廊上,甚至走廊的顶端都可以是活动空间。舞台设计出人意料的简洁,除了玻璃走廊,几把零星的椅子之外,我们看不到什么多余的道具。当然最出彩的也正是这道走廊。田沁鑫导演这样设计有着巨大的创新性,隔开的两个空间其实就是象征着男人的左右心房。一边揣着社会责任,如任劳任怨的妻子,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母亲。一边向着内心欲望,如炙热的情人。选择玻璃材质,则是希望让两个空间既互相独立又不完全隔离,让男主人公振保可以清楚地看见另一个自己,和另一个自己交流对话。演出时,舞台便成了佟振保婚前与婚后两个时空:一边是炙热的情人,一边是羞涩的妻,娶了白玫瑰的振保,禁不住时时怀念红玫瑰,对于自己的选择非常痛苦。于是频繁穿梭在两个空间、两个女人中间。舞台的两边剧情同时发展着,时空的穿插并不会让观众混乱,反而会集中精神,时刻关注着,时而是男主婚后生活,时而是振保与王娇蕊婚前的纠缠。可能稍一个闪神,便会错过一边。
话剧开场的音乐选用了苏州评弹的曲调,一开始就把人吸引到老上海的氛围中,加上孟烟鹂时不时的上海话更是把上海风味演绎的活灵活现。这种感觉听来那像是市井而古旧的上海。
道具的运用也算是一种创新,一个衣架、一件旗袍,扶在演员的手里。只是个道具,它时而是振保口中的母亲,但是从未在舞台上出现,时而是发现红玫瑰和振保不单纯的英国太太和她的女儿。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道具—花瓣。在振保要跟情人分开的时候选择了孟烟鹂,潜意识里的振保在另一个空间用红色玫瑰花瓣把王娇蕊进行了埋葬。婚后振保和烟鹂吵架后期,烟鹂也倒出一桶白玫瑰花瓣。这些衣架,旗袍和花瓣如此出色的地就完成了戏剧面孔的陌生化和戏剧的间离和戏剧的表现。
2 舞台艺术置换
我们先来看张爱玲小说里的叙事结构怎么被舞台艺术置换的。首先这出戏剧打破了原小说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小说中佟振保的线性时空在这里被打破了时间一会是婚前一会是婚后,空间也随意穿梭。话剧中以佟振保的内心独白为基础,可以说是以他的内心独白来建构的,把“白月光”與“朱砂痣”的时空并置到一个时空维度。这个独白又被分裂为“真实的我”和“潜意识的我”并分别由两个男演员来表现,剧情的发展也以男主人公的心理层面来调度。为了便于后续剧情的展开,红、白玫瑰也分裂为内外两层,也分别由两组演员来表现,这样一来时空结构就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在双重心理表现下,佟振保及红、白玫瑰双人表现的设计是小说改编为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小说改编戏剧上的一个完美的舞台置换。这是对张爱玲原小说的充分理解,它的情感就像是儿童片中在主人公耳朵边打架的小天使和小恶魔一样,它以“天使和恶魔”表演的形态出现在舞台上。
当阅读原著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张爱玲笔下的文字是有神奇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用细腻的笔锋刻画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留洋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状。佟振保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在大城市生活,他渴望更好的生活渴望爱情,同时又有需要照顾的一家老小。有一些期许,有一些无奈。假如读过原著,再来观看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心里感受会变得复杂起来。这次改编所呈现舞台效果是很成功的,在探索小说改编话剧的道路上对未来的改编有启示作用。
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具有浓厚表的现主义。戏的进展是通过朗读式的叙述来推进的,中间有一段戏振保和孟烟鹂还拿出了小说原著读下面他们两人要吵架的剧情,那些经典的台词一遍两遍三遍的出现。这些台词的朗诵用来进行空间和时间转换的衔接。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多的是想象,但剧场的表达需要直抒胸臆。可是这种直抒胸臆的东西在这部话剧中展现的太少了。因为剧中人物常常于两个“我”之间徘徊,跟演员自我的身份不一致,扮演两个“我”就需要演员把自己作为完全一个表演者,以至于表演失去了生活的细腻也不及小说细腻,还丢了许多生动。
这部戏剧不是靠感性来打动观众的,而是更多的依赖于人们的理性思索。让观众在六个演员三个角色的纠缠中思考更多。
参考文献
[1]蹇河沿:《寻找戏剧》,云南大学出版社「M]1999.
[2]吴戈:《当代戏剧诸象》,中国文联出版社 [M]2001.
[3]吴戈:《戏剧本质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M]2001.
作者简介
闫璐(1995—),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关键词]戏剧;舞台呈现;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3-0020-01
1 创新的舞台呈现
话剧和小说内容在改编上有些出入。话剧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由于是在舞台上表现,所以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男主人公是由有两位演员来诠释的,同样的,女主人公烟鹂、娇蕊也是由两个演员扮演同一个人物。这样下来就是六个演员,三个角色了。
首先是一道在舞台正中间的玻璃走廊,走廊两侧分别有扇可以打开的门。舞台呈现给观众的就自然而然的隔离成了两个空间。一侧是孟烟鹂的家,另一侧王娇蕊的公寓,随着剧情的展开,白玫瑰在音乐声中织衣服,红玫瑰在房间里听唱片。带给观众窥视两个房间的感受。剧情再往后发展我们就能知晓了,透明玻璃隔开的并不是一个固化的空间。它是随时变换着的,剧中主人公可以自如的把他们想要的空间属性赋予这道走廊上,甚至走廊的顶端都可以是活动空间。舞台设计出人意料的简洁,除了玻璃走廊,几把零星的椅子之外,我们看不到什么多余的道具。当然最出彩的也正是这道走廊。田沁鑫导演这样设计有着巨大的创新性,隔开的两个空间其实就是象征着男人的左右心房。一边揣着社会责任,如任劳任怨的妻子,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母亲。一边向着内心欲望,如炙热的情人。选择玻璃材质,则是希望让两个空间既互相独立又不完全隔离,让男主人公振保可以清楚地看见另一个自己,和另一个自己交流对话。演出时,舞台便成了佟振保婚前与婚后两个时空:一边是炙热的情人,一边是羞涩的妻,娶了白玫瑰的振保,禁不住时时怀念红玫瑰,对于自己的选择非常痛苦。于是频繁穿梭在两个空间、两个女人中间。舞台的两边剧情同时发展着,时空的穿插并不会让观众混乱,反而会集中精神,时刻关注着,时而是男主婚后生活,时而是振保与王娇蕊婚前的纠缠。可能稍一个闪神,便会错过一边。
话剧开场的音乐选用了苏州评弹的曲调,一开始就把人吸引到老上海的氛围中,加上孟烟鹂时不时的上海话更是把上海风味演绎的活灵活现。这种感觉听来那像是市井而古旧的上海。
道具的运用也算是一种创新,一个衣架、一件旗袍,扶在演员的手里。只是个道具,它时而是振保口中的母亲,但是从未在舞台上出现,时而是发现红玫瑰和振保不单纯的英国太太和她的女儿。另外还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道具—花瓣。在振保要跟情人分开的时候选择了孟烟鹂,潜意识里的振保在另一个空间用红色玫瑰花瓣把王娇蕊进行了埋葬。婚后振保和烟鹂吵架后期,烟鹂也倒出一桶白玫瑰花瓣。这些衣架,旗袍和花瓣如此出色的地就完成了戏剧面孔的陌生化和戏剧的间离和戏剧的表现。
2 舞台艺术置换
我们先来看张爱玲小说里的叙事结构怎么被舞台艺术置换的。首先这出戏剧打破了原小说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小说中佟振保的线性时空在这里被打破了时间一会是婚前一会是婚后,空间也随意穿梭。话剧中以佟振保的内心独白为基础,可以说是以他的内心独白来建构的,把“白月光”與“朱砂痣”的时空并置到一个时空维度。这个独白又被分裂为“真实的我”和“潜意识的我”并分别由两个男演员来表现,剧情的发展也以男主人公的心理层面来调度。为了便于后续剧情的展开,红、白玫瑰也分裂为内外两层,也分别由两组演员来表现,这样一来时空结构就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在双重心理表现下,佟振保及红、白玫瑰双人表现的设计是小说改编为戏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小说改编戏剧上的一个完美的舞台置换。这是对张爱玲原小说的充分理解,它的情感就像是儿童片中在主人公耳朵边打架的小天使和小恶魔一样,它以“天使和恶魔”表演的形态出现在舞台上。
当阅读原著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张爱玲笔下的文字是有神奇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用细腻的笔锋刻画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留洋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状。佟振保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在大城市生活,他渴望更好的生活渴望爱情,同时又有需要照顾的一家老小。有一些期许,有一些无奈。假如读过原著,再来观看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心里感受会变得复杂起来。这次改编所呈现舞台效果是很成功的,在探索小说改编话剧的道路上对未来的改编有启示作用。
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具有浓厚表的现主义。戏的进展是通过朗读式的叙述来推进的,中间有一段戏振保和孟烟鹂还拿出了小说原著读下面他们两人要吵架的剧情,那些经典的台词一遍两遍三遍的出现。这些台词的朗诵用来进行空间和时间转换的衔接。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多的是想象,但剧场的表达需要直抒胸臆。可是这种直抒胸臆的东西在这部话剧中展现的太少了。因为剧中人物常常于两个“我”之间徘徊,跟演员自我的身份不一致,扮演两个“我”就需要演员把自己作为完全一个表演者,以至于表演失去了生活的细腻也不及小说细腻,还丢了许多生动。
这部戏剧不是靠感性来打动观众的,而是更多的依赖于人们的理性思索。让观众在六个演员三个角色的纠缠中思考更多。
参考文献
[1]蹇河沿:《寻找戏剧》,云南大学出版社「M]1999.
[2]吴戈:《当代戏剧诸象》,中国文联出版社 [M]2001.
[3]吴戈:《戏剧本质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M]2001.
作者简介
闫璐(1995—),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戏剧影视编剧专业,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