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年格”与终身制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s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龚自珍《明良论》有感
  
  用做官的时间长久当作成绩,靠计算年限来确定升级,在史书上叫做“停年格”。据考,这种不管才能如何,完全以年限和资格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在北魏时建立起来的。其实,在封建社会里,不论哪个朝代,大都实行以论资排辈为特点的等级森严的终身制官僚制度。对此,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著名的《明良论》里作过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龚自珍精彩地描述了实行“停年格”选官制度的状况。他说:“当官的人,从开始做官到当上一品官,一般需要三十五年,最快也要三十年。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不能超过这个限制;而一些没有才能、品德又不好的,却可以按年资逐步升级到最高的官位。”这样,“三十岁进入官场,到了当上宰相,当一品大官的时候,牙齿已掉光了,头发也全白了,精神已经不振了,虽然他们有老年人的德行,而且富有官场经验,也可以给刚刚做官的人作榜样;然而,因为阅历深了而顾虑重重,因为顾虑重重而畏缩不前,因畏缩不前而玩物丧志,光拿俸禄不做事。官做久了,就留恋职位;年纪大了,就老是考虑自己的子孙问题,懒懒散散地过日子,却又不愿意辞去官职。”(见《明良论·二》)
  为什么他们已经老朽了却还死赖着职位而不肯辞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见《明良论·三》),就是说,在职位上苟且偷安,多活一天就多得一天的荣华富贵。这样,就造成了那些昏庸无能的人苟且偷安,坐候升官;那些资历浅的人唯唯喏喏,积累年资,等待升官;那些资历较深的人安安稳稳,不择手段,死命保官;而那些刚开始作官的人虽然还有点慷慨激昂的精神,想发挥一下自己的才能,作一番事业,但一受到这种资历的束缚,就毫无办法了。结果,整个官场极度腐败:“政要之官”只知声色犬马,讲究服饰,花言巧语,巴结奉迎,追求高官厚禄;“清暇之官”只知吟诗作对,阿谈取容,邀功取赏,保职安荣。大臣们在朝廷里发表政论,都是察言观色,根据皇帝的好恶、喜怒行事。龚自珍感慨地说:“这就是所有士大夫都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缘故。当今社会的弊病,也许就出在这里,这就是今天不能不实行变革的原因。”(《明良论·二》)
  看来,这位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也深刻地看到了论资排辈的封建终身制官僚制度的腐朽性,因而发出必须改革的强烈呼声。当然,这种改革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是由封建制度本身决定的。
  无疑,论资排辈的终身制以及世袭制,完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它为资产阶级所不取,因为终身制必然导致官员队伍的老化,而由老化了的官员占踞国家各种机关的领导岗位,是根本不可能以最高效率为他们的资产阶级服务的。因此,他们倒是非常注意选拔录用人材,不断更新政府官员的队伍。他们的原则是:不管你资历如何,只要你卓有才能,年富力强,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利益就选用。对政府的总理和国家的总统也是这样。例如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他是美国国父、开国元勋。按他的功劳、声誉和才能,他的总统是可以一直当到死的。可是,他为了忠实于民主制度,就在第二任总统期满后,虽然才六十五岁,却毅然决然地宣布不再当总统。从此留下传统,美国总统一律不得连任超过两届(罗斯福因特殊情况是一例外),这是宪法规定下来的。这不是说美国的制度如何好,而是说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官员制度,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终身制是封建主义的遗留物,我们是根本反对这一套的。我们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社会的公仆。这是任何剥削阶级的官员制度都不能与之相比的。但是,这些年来,由于我们的干部制度很不完善,再加上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实际上的干部职务终身制的问题。比如,在干部队伍中,思想上僵化,组织上(指年龄)老化,作风上官僚化;又如,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官不能民,当官混事,无所作为,终身领导,死到职位上完事;再如,搞拉亲带故,一荣俱荣,搞家长制、一言堂,搞特权,搞“独立王国”,称王称霸,甚至搞封建世袭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与终身制有关的,或是由终身制造成的。对这些坏东西,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是早就深恶痛绝的,因为这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为害极大,对我们的四化建设也妨碍极大。党的五中全会宣布,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这是大得人心,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的。当然,要真正实行这一重大改革,肯定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但是,要想使我们的党朝气蓬勃,永不变色,我们的四化伟业能够顺利实现,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不废除终身制,不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干部制度,是不成的。
其他文献
一、“村以河名”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省卷)常州市、溧阳县“古渎里”这一词条中,对居民点“古渎里”的地名来源,释为“村以河名”。这河,即该词条在叙述聚落地理位置时所说的“古渎里河”。粗看顺理成章,细究似有问题。  首先,既是“村以河名”,就存在一个先后顺序问题,即先有古渎里河,后乃有古渎里这个村名。该村地处江南水网地带,河流不是自然形成,而是历经数千百年人工开挖而成,如村东贯
期刊
黄宗羲《八哀诗·钱宗伯牧斋》是悼念钱谦益的。巴蜀书社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版《黄宗羲诗文选译》注:“钱主盟诗坛,且黄比钱少二十八岁,故称钱为‘宗伯’。”(180页)  按,此注实误。一九八九年版《辞海》:“宗伯,官名。在《周礼》为春官,辅佐天子掌宗室之事。……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宗伯。”钱谦益崇祯初官礼部侍郎,是为少宗伯;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是为大宗伯。故黄宗羲称钱氏为宗伯,与
期刊
不见那润绿水/我钓秋风。  多想捞起那个冤魂/垂一条思念的绳……    翻开《嵇康评传》,孔孚先生的一首诗,把我带进了一千七百年前的一个中国文人的生命历程……  生命是偶然的、短暂的、不可重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能够将自己生命的印记刻在史书上的人,都是幸运的。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在史书上的形象却难免抽象、单薄,甚至有点面目全非了。关于嵇康,我们知道,他是“竹林七贤”的重要代表;我们知道,他写过《
期刊
一九九四年春访问巴黎期间,幸得熊秉明先生所赐《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一书。那时,熊先生独居南郊,看起来身体欠佳,据说不久前曾因车祸受伤,似乎尚未完全恢复。一九九五年夏在巴黎第七大学偶遇熊先生,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我就告诉他:《关于罗丹——日记摘抄》这本书我经常翻看,很想与熊先生谈谈我之所悟……虽然我知道,有熊先生于罗丹之所悟在上,愚钝的我谈领悟实在是冒昧得很。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熊先生曾说过:“我属
期刊
《读书》一九九六年九期末页陈四益作《唐诗别解·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文后说:“鲁迅诗曰:‘能言鹦鹉毒于蛇’……”。查此诗非迅翁所作,是瞿秋白作的《王道诗话》诗四首中最后一首的诗句,全诗如下:“能言鹦鹉毒于蛇,滴水微功漫自夸。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  此诗为嘲讽胡适《人权论集》而作,一九三三年三月五日发表于《申报·自由谈》,署名干(鲁迅笔名),当时人们确实认为是鲁迅所作,因为
期刊
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年的陈荣捷先生    白鹿薪传一代宗/流行直到海之东  何期千载檀山月/也照匡庐洞里风    白鹿原指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星子县东北庐山五老峰下,四山环抱,风景清邃。最早为唐代李渤所居,因从游者众,遂立宫。到北宋时,仍负盛名,至南宋渐湮没无闻。朱熹于一一七八年出任南康军,主管南康,正是星子县境,遂重建书院,并撰《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来学。一一八一年陆象山来会,朱子请他到书院为诸
期刊
《读书》一九九七年一月号许纪霖先生《可怜一觉开封梦》一文收尾处曰:“倘若吴晗有幸度过劫难,活到今日,不知会否从那‘一觉开封梦’中醒来?我想,只要他再操旧业,以史家的关怀重读明史,纵然再本性天真,想必也会独有所悟?”作者的揣度,除了寄托一点哀思而外,显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人死不能复生;即便吴晗度过劫难,是否真能于重操旧业之际“独有所悟”,实在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人生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心不
期刊
王方名、张兆梅、张帆同志合著的《说话写文章的逻辑》一书,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长期以来从“说话写文章”的实际出发,探索其逻辑规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作为逻辑界的一个晚辈和同行,虽已多年不从事逻辑工作了,但还是以极大的兴趣和喜悦,暂时搁下手里的工作,认真阅读了此书。读后感触颇多,最突出的感觉是,本书内容新颖,别开生面,与一般逻辑小册子和教科书相比,确有许多显著的独到之处。作者在“前言”中说
期刊
汉语言与基督信仰的接触,可追溯至唐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景教(Nestorianisme)的传入。太宗皇帝看了景教的汉语经文后,龙颜颇悦,下了一道诏谕说:“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译其要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主要。词无繁说,理有忘鉴。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景教自此流传海内,“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武宗年间,佛教被
期刊
《马克思与亚细亚——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的批判》,小谷汪之著,日本青木书店一九七九年出版,223页。  此书是探讨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以及有关论争的学术著作。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早在二十年代后半叶结合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在苏联、德国、日本等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展开了学术讨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重新讨论,历时也有十余年。但本书作者认为,这场论争脱离了亚细亚社会的具体情况而走向概念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