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则强调:“游戏是解决儿童日益增长的新需要和儿童本身的有限能力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活动。”小班孩子会游戏吗?他们不是都在老师的引导下游戏吗?他们有自发游戏吗?我从自己观察到的两个案例来解析,小班孩子也有自发游戏的愿望和行动。
片段一:今天我在和孩子们玩纸杯游戏,孩子们先坐成两个半圈在看老师进行讲解。在互动环节,坐在后面一排的禹年在经过边上需要到前面去操作时,明晨把手一拦,不让他过去。禹年开始大声告状起来:“老师,他不让我过去!”当我眼睛看向明晨时,明晨松手了,禹年过去了!
片段二:同样是后面一排的莹莹也同样要出来到前面操作,明晨还是照样把手一拦,也不让她过去,莹莹笑眯眯地说:“我来刷卡。”说完,用手假装拿卡刷了一下,嘴里还发出“滴”的一声。明晨也笑眯眯地应应景,把“门”打开了,说了声“请吧”!莹莹顺利地通过了!回来时,又是一刷卡,门又自动打开了,莹莹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在想其发生的原因及其价值。
首先,这是孩子们之间自然形成的游戏,属于自发游戏。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指在幼儿园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以“玩”为目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一种自发性游戏。在自发游戏中,幼儿自发选择游戏内容,选择材料和伙伴,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幼儿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
游戏的经验来源于哪呢?我回想了一下,幼儿园10月份的时候,新装了一个“叮叮校训”的刷卡门禁系统。通道里每个人通过都必须刷一下卡,然后有一扇小门会自动打开,走过后又自动关上,每次只能一人通过。虽然是小班,但据我观察,入园时孩子们每天早上基本都是自己刷卡通过的,傍晚爸爸妈妈们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才能进入。经验来源于生活,游戏来源于生活。正是孩子们丰富的体验,才开发了创造的源泉。
其次,看这个游戏中三个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第一个孩子,在遇到状况被人拦住时,第一反应是求助于老师,在老师的“眼神”帮助下他过了那个“栏”。第二个孩子,在遇到同样的状况时,想的是游戏的策略。把明晨小朋友拦住的手当做“门禁卡”,只要刷一下,门就可以自动打开,不必费口舌,也不必向老师求助,轻松地化解了难题,社会性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前面一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也就是“困难的始作俑者”,他起初可能就是故意拦住他们后排的出入口,当第二个孩子想出了像“门禁卡”的游戏时,他也被同化了,觉得这个就是游戏,挺好玩的,他在后来几个孩子出入时,同样是拦住,还不忘提醒他们“快刷卡”,经过的人也主动“刷卡”,门口自动放行,玩得不亦乐乎。至此,自发游戏已经形成。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传统游戏观支配下,孩子的游戏大多是受教师引导的,教师往往忽视幼儿内在的需要和游戏本身给幼儿带来的乐趣。小班孩子虽然还小,他们还是有自发游戏的愿望和行动的,游戏目标和主題是由幼儿自己提出来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他们也在思考,也有互动,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不断体验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在自发游戏中体验着快乐,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老师要做的,就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让孩子能够顺利地进行自发游戏,保持游戏的自主性,从而使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片段一:今天我在和孩子们玩纸杯游戏,孩子们先坐成两个半圈在看老师进行讲解。在互动环节,坐在后面一排的禹年在经过边上需要到前面去操作时,明晨把手一拦,不让他过去。禹年开始大声告状起来:“老师,他不让我过去!”当我眼睛看向明晨时,明晨松手了,禹年过去了!
片段二:同样是后面一排的莹莹也同样要出来到前面操作,明晨还是照样把手一拦,也不让她过去,莹莹笑眯眯地说:“我来刷卡。”说完,用手假装拿卡刷了一下,嘴里还发出“滴”的一声。明晨也笑眯眯地应应景,把“门”打开了,说了声“请吧”!莹莹顺利地通过了!回来时,又是一刷卡,门又自动打开了,莹莹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在想其发生的原因及其价值。
首先,这是孩子们之间自然形成的游戏,属于自发游戏。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指在幼儿园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以“玩”为目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一种自发性游戏。在自发游戏中,幼儿自发选择游戏内容,选择材料和伙伴,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幼儿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
游戏的经验来源于哪呢?我回想了一下,幼儿园10月份的时候,新装了一个“叮叮校训”的刷卡门禁系统。通道里每个人通过都必须刷一下卡,然后有一扇小门会自动打开,走过后又自动关上,每次只能一人通过。虽然是小班,但据我观察,入园时孩子们每天早上基本都是自己刷卡通过的,傍晚爸爸妈妈们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才能进入。经验来源于生活,游戏来源于生活。正是孩子们丰富的体验,才开发了创造的源泉。
其次,看这个游戏中三个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第一个孩子,在遇到状况被人拦住时,第一反应是求助于老师,在老师的“眼神”帮助下他过了那个“栏”。第二个孩子,在遇到同样的状况时,想的是游戏的策略。把明晨小朋友拦住的手当做“门禁卡”,只要刷一下,门就可以自动打开,不必费口舌,也不必向老师求助,轻松地化解了难题,社会性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前面一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也就是“困难的始作俑者”,他起初可能就是故意拦住他们后排的出入口,当第二个孩子想出了像“门禁卡”的游戏时,他也被同化了,觉得这个就是游戏,挺好玩的,他在后来几个孩子出入时,同样是拦住,还不忘提醒他们“快刷卡”,经过的人也主动“刷卡”,门口自动放行,玩得不亦乐乎。至此,自发游戏已经形成。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传统游戏观支配下,孩子的游戏大多是受教师引导的,教师往往忽视幼儿内在的需要和游戏本身给幼儿带来的乐趣。小班孩子虽然还小,他们还是有自发游戏的愿望和行动的,游戏目标和主題是由幼儿自己提出来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他们也在思考,也有互动,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不断体验自由与规则、成功与失败,不断从他人身上印证自我的存在,在自发游戏中体验着快乐,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老师要做的,就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让孩子能够顺利地进行自发游戏,保持游戏的自主性,从而使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