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20日,“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这个日子,成为雕塑家李先海的艺术生涯中最为重要而倍感珍惜的时刻。“我很高兴,也特别荣幸,我能参加这个展览,能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听着主持人宣读他的名字,捧着手中印有他作品《中华医学》的大型画册,他百感交集,心潮澎湃!
是的,这样一个最高规格的国家性大展中有凝聚他创作才情的雕塑作品,他该高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全国美术展览权威机构中国美协承办,从各方面看都堪称建国以来最宏伟的创作活动。这是体现一个发展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文明古国、文化大国13亿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确实无可比拟。
李先海的作品简约里带着率性,个性里有着稳重。在当前纷繁复杂的雕塑圈里,他偏安一隅,坚持用本真的美表现自己的情感,带着对品质生活的别样解读寻求生活与艺术的和谐,用自己艺术去征服人们,获得业界的关注与崇敬,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理想追求。
关于李先海的成功之路,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
刻苦之心
对一个不折不扣的民间雕塑家来说,李先海14岁辍学当木匠,四次参加艺术高考而不中,连培训班都没有读过。为追求艺术而停薪留职,生活艰难,受到了家里及亲人的反对;因无法割舍艺术梦想,被迫离婚,净身出户,处在了人生的困頓与窘迫之中。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对李先海来说,绘画是他生活中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他喜欢艺术,工作之余坚持看书、画画,认真解读与剖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创作风格,深深为大师们艺术上的勤奋以及克服困难从事艺术探索的精神所鼓舞、打动。他全靠自学成才,安心工作、画画,尝尽了现实生活与情感的酸楚,艰辛而漫长的三十多年的艺术探索,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可以说是从许多的失败中走出来的。” 他的雕塑艺术创作之路,可用“苦”来概括,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作品《小川戏》《四川老茶馆》《苦旅共甘泉》等作品所具有的饱经沧桑、枯瘦苦涩的审美特色,恰是他生活、艺术、情感的综合体现。
贵人相助
当船帆邂逅了海风,凭大自然赐予的速度和力量而任意驰骋,才能真正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如果说李先海是帆船,那很多帮助过他的老师以及更多背后支持过的他的人,则是助力他向前的强劲海风。
著名雕塑家赵树同作为伯乐挖掘了他,既是他年轻时的艺术指导,后来帮他确立了艺术风格,还推荐他参展获奖,获得了雕塑业界的首肯。白帝城博物馆馆长魏靖宇向他介绍西方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布朗库西、贾科梅蒂的美学思想,以及国内王朝闻、韩美林等国内著名雕塑家的艺术特色等,成为他雕塑方面的启蒙老师。根雕艺术家王学洲是李先海的妻舅,一直肯定他的艺术创作,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湖北美术学院的师生的启发与指导,以及各届艺术赛展中慧眼独具的评委们对他作品风格的认可,都是对他的支持,是保证他艺术之路前行的驱动力。
夫妻恩情
贺继琼作为李先海善良能干的贤内助,特别理解与支持李先海的艺术创作。贺继琼与李先海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在李先海困顿、犹豫与迷茫时给与热情鼓励。她挣钱养家,照顾孩子,以自己柔弱的身体、奉献的爱心维系着整个家庭的运转,保证着李先海义无反顾地沉迷于雕塑艺术创作。《苦旅共甘泉》是李先海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银奖的一件雕塑作品,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农村教书先生与妻子患难与共的感人场景,劝导人们珍惜生命、热爱家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婚姻观、道德观。这件作品实际也是他与妻子相濡以沫、共同前行的真实反映。从另一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李先海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乌木奇缘
乌木被四川当地人叫做“阴沉木”,又称“炭化木”,多数已有几万年的历史。在前些年的成都偏远地区,乌木价值没有得到重视,许多农民挖到了大多当作柴火烧。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乌木雕塑的可贵,品味出了一种特别的审美情感,全力投入到乌木雕刻上去。
《四川老茶馆》《盛典烛光下的婚礼》《小川戏》《老腊肉》《走街串巷》《锄禾日当午》《烈日正当午》……李先海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乌木雕刻创作,充分利用天然乌木的特殊性,把握自然之美,因材施艺,形成了自己的乌木雕刻艺术创作与审美观,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符号与品牌。
独辟蹊径
统观李先海的乌木雕刻作品,地域情结与怀旧色彩浓厚,不少作品主要表现民国时期川西民族的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场面。他除了表现感情世界与生活经历,也关注社会人文。比如《小川戏》《股市风云》《巴山老腊肉》等乌木雕塑作品,作品人物虽然枯瘦,歪牙裂嘴,气氛苦涩,却充满世俗生活情趣,就是以民国时期该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素材创作的。他敏锐地抓住了雕塑界对民国时期的题材不太关注的空白点,作为自己的艺术题材,成为艺术个性。
专心致志
李先海在创作上是极为专注的,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纯真的人,他一直忠诚于创造艺术的自由性,追求着原始的质朴、自然的神韵。在困境中坚守精神的自由、灵魂的升华、自尊的诉求,从不把自己的雕塑艺术迎合市场,他拒绝庸俗化、世俗化,他把自己献身于雕塑艺术创作,把办一个大型的个人雕塑展览,成立以自己名字为名的艺术馆,当作自己最大的心愿,认为是“对自己的艺术人生的一个交代”。
山城文化
成都市有“锦城”“锦官城”之称,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即如李白诗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可以说,多年以来,这里都是一个适合文化艺术发展的土壤。成都宽厚包容的精神,接纳着往来过客,吸引着许多诗人和画家。它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艺术底蕴、建筑风格和社会成就积淀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对李先海来说,成都是个适合他做艺术的地方,这里大量的摩崖石刻、蜀绣蜀锦、木板年画、面人泥塑、遗址古迹,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李先海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沉默、安静是李先海的生活常态,不善言语的他秉承着重庆山城人的质朴与敦厚,从事着属于自己的乌木雕刻,遵循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着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如今,他阔步行走在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上。虽然行进途中获得了一些奖项,有了一些头衔,甚至摆满了迎接的鲜花与美酒,但对他这样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当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清晨,都会看到李先海继续着自己的艺术苦旅,任风雨飘摇、潮起潮落!
是的,这样一个最高规格的国家性大展中有凝聚他创作才情的雕塑作品,他该高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全国美术展览权威机构中国美协承办,从各方面看都堪称建国以来最宏伟的创作活动。这是体现一个发展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文明古国、文化大国13亿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确实无可比拟。
李先海的作品简约里带着率性,个性里有着稳重。在当前纷繁复杂的雕塑圈里,他偏安一隅,坚持用本真的美表现自己的情感,带着对品质生活的别样解读寻求生活与艺术的和谐,用自己艺术去征服人们,获得业界的关注与崇敬,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理想追求。
关于李先海的成功之路,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
刻苦之心
对一个不折不扣的民间雕塑家来说,李先海14岁辍学当木匠,四次参加艺术高考而不中,连培训班都没有读过。为追求艺术而停薪留职,生活艰难,受到了家里及亲人的反对;因无法割舍艺术梦想,被迫离婚,净身出户,处在了人生的困頓与窘迫之中。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对李先海来说,绘画是他生活中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他喜欢艺术,工作之余坚持看书、画画,认真解读与剖析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创作风格,深深为大师们艺术上的勤奋以及克服困难从事艺术探索的精神所鼓舞、打动。他全靠自学成才,安心工作、画画,尝尽了现实生活与情感的酸楚,艰辛而漫长的三十多年的艺术探索,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可以说是从许多的失败中走出来的。” 他的雕塑艺术创作之路,可用“苦”来概括,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作品《小川戏》《四川老茶馆》《苦旅共甘泉》等作品所具有的饱经沧桑、枯瘦苦涩的审美特色,恰是他生活、艺术、情感的综合体现。
贵人相助
当船帆邂逅了海风,凭大自然赐予的速度和力量而任意驰骋,才能真正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如果说李先海是帆船,那很多帮助过他的老师以及更多背后支持过的他的人,则是助力他向前的强劲海风。
著名雕塑家赵树同作为伯乐挖掘了他,既是他年轻时的艺术指导,后来帮他确立了艺术风格,还推荐他参展获奖,获得了雕塑业界的首肯。白帝城博物馆馆长魏靖宇向他介绍西方雕塑大师亨利·摩尔、布朗库西、贾科梅蒂的美学思想,以及国内王朝闻、韩美林等国内著名雕塑家的艺术特色等,成为他雕塑方面的启蒙老师。根雕艺术家王学洲是李先海的妻舅,一直肯定他的艺术创作,给了他极大的鼓舞。湖北美术学院的师生的启发与指导,以及各届艺术赛展中慧眼独具的评委们对他作品风格的认可,都是对他的支持,是保证他艺术之路前行的驱动力。
夫妻恩情
贺继琼作为李先海善良能干的贤内助,特别理解与支持李先海的艺术创作。贺继琼与李先海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在李先海困顿、犹豫与迷茫时给与热情鼓励。她挣钱养家,照顾孩子,以自己柔弱的身体、奉献的爱心维系着整个家庭的运转,保证着李先海义无反顾地沉迷于雕塑艺术创作。《苦旅共甘泉》是李先海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获得银奖的一件雕塑作品,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农村教书先生与妻子患难与共的感人场景,劝导人们珍惜生命、热爱家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婚姻观、道德观。这件作品实际也是他与妻子相濡以沫、共同前行的真实反映。从另一个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李先海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乌木奇缘
乌木被四川当地人叫做“阴沉木”,又称“炭化木”,多数已有几万年的历史。在前些年的成都偏远地区,乌木价值没有得到重视,许多农民挖到了大多当作柴火烧。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了乌木雕塑的可贵,品味出了一种特别的审美情感,全力投入到乌木雕刻上去。
《四川老茶馆》《盛典烛光下的婚礼》《小川戏》《老腊肉》《走街串巷》《锄禾日当午》《烈日正当午》……李先海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乌木雕刻创作,充分利用天然乌木的特殊性,把握自然之美,因材施艺,形成了自己的乌木雕刻艺术创作与审美观,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符号与品牌。
独辟蹊径
统观李先海的乌木雕刻作品,地域情结与怀旧色彩浓厚,不少作品主要表现民国时期川西民族的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场面。他除了表现感情世界与生活经历,也关注社会人文。比如《小川戏》《股市风云》《巴山老腊肉》等乌木雕塑作品,作品人物虽然枯瘦,歪牙裂嘴,气氛苦涩,却充满世俗生活情趣,就是以民国时期该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素材创作的。他敏锐地抓住了雕塑界对民国时期的题材不太关注的空白点,作为自己的艺术题材,成为艺术个性。
专心致志
李先海在创作上是极为专注的,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心无旁骛地沉浸在他的艺术世界里。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纯真的人,他一直忠诚于创造艺术的自由性,追求着原始的质朴、自然的神韵。在困境中坚守精神的自由、灵魂的升华、自尊的诉求,从不把自己的雕塑艺术迎合市场,他拒绝庸俗化、世俗化,他把自己献身于雕塑艺术创作,把办一个大型的个人雕塑展览,成立以自己名字为名的艺术馆,当作自己最大的心愿,认为是“对自己的艺术人生的一个交代”。
山城文化
成都市有“锦城”“锦官城”之称,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即如李白诗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可以说,多年以来,这里都是一个适合文化艺术发展的土壤。成都宽厚包容的精神,接纳着往来过客,吸引着许多诗人和画家。它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艺术底蕴、建筑风格和社会成就积淀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对李先海来说,成都是个适合他做艺术的地方,这里大量的摩崖石刻、蜀绣蜀锦、木板年画、面人泥塑、遗址古迹,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李先海从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脚步。沉默、安静是李先海的生活常态,不善言语的他秉承着重庆山城人的质朴与敦厚,从事着属于自己的乌木雕刻,遵循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着属于自己的精神王国。如今,他阔步行走在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上。虽然行进途中获得了一些奖项,有了一些头衔,甚至摆满了迎接的鲜花与美酒,但对他这样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当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清晨,都会看到李先海继续着自己的艺术苦旅,任风雨飘摇、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