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因此教师要准确地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
“文本对话”“ 让‘对话’深入文本”!我认为落实好了“文本对话”就可以解决以上的难题,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以读为本,品读感悟”。下面我联系学校“以读为本,品读感悟”的课堂教学模式“初读感知——精读领悟——美读品悟——深读提升”来谈谈如何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一、课前做好准备,认真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化。走进课标,从本套教材的解读入手,了解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及体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教师要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管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解读文本时,要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再去感悟语言,就像桥梁和渡口把我们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走过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因此我们要摆脱功利目的,自由欣赏作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白己的独到感受,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二、初读感知文章,走进课文情境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初读,可以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一些问题,能发现自己读不好、读不懂得地方,从而进入一种明确探索目标的准备状态之中。通过初读,学生可获得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精心导入,激发学生读书欲望。这一环节至少保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两至三遍书(过长的课文例外),不放过任何一个字音,遇到读不懂的、读不通的记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教师仔仔细细地倾听、巡视指导,时而帮助正音,时而帮着端好书,纠正一下坐姿,时而听听朗读的进程,难读的地方教一教,随时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像拖腔、唱书等,发现出错较多的字词随时板书在黑板上,有的放矢进行纠正,不再设计单纯字词教学环节。然后,请几名同学轮读一遍课文,发现问题即时解决。此环节注重让学生“口诵心维”,积极开动脑筋,读进去,记下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和“有哪些疑问”来组织交流读书收获,进行读书后的初步信息反馈。
三、精读领悟内涵,突出重点难点
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一篇课文,要教学的知识点很多,作为教师,要进行正确、合理的文本解读,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这些既是作者的情感之所在,又是语言学习的范例。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背面蕴含的东西,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当然,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
四、深读文本,拓展训练范围
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和使用,即在立足教材、用好用足教材的基础上有效拓展,使课文学习与拓展教学在整合中彼此促进,通过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走向大语文观。
拓展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材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语文这个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去丰富自己的语言、提升自己的人格,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与作者对话的前提下,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运用语言、媒体等多种手段,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激越学生的情感,架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桥梁,领悟作者的言中之情,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
对话,让心灵走进文本;对话,让课堂更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文本对话”深入到“以读为本,品读感悟”课题研究中去吧,相信老师们能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
“文本对话”“ 让‘对话’深入文本”!我认为落实好了“文本对话”就可以解决以上的难题,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以读为本,品读感悟”。下面我联系学校“以读为本,品读感悟”的课堂教学模式“初读感知——精读领悟——美读品悟——深读提升”来谈谈如何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一、课前做好准备,认真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化。走进课标,从本套教材的解读入手,了解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及体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教师要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文、练习的编排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管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解读文本时,要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再去感悟语言,就像桥梁和渡口把我们与文本联系起来。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走过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因此我们要摆脱功利目的,自由欣赏作品,细读文本,潜心会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白己的独到感受,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二、初读感知文章,走进课文情境
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通过初读,可以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弄清一些问题,能发现自己读不好、读不懂得地方,从而进入一种明确探索目标的准备状态之中。通过初读,学生可获得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精心导入,激发学生读书欲望。这一环节至少保证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两至三遍书(过长的课文例外),不放过任何一个字音,遇到读不懂的、读不通的记下来,请教老师或同学;教师仔仔细细地倾听、巡视指导,时而帮助正音,时而帮着端好书,纠正一下坐姿,时而听听朗读的进程,难读的地方教一教,随时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像拖腔、唱书等,发现出错较多的字词随时板书在黑板上,有的放矢进行纠正,不再设计单纯字词教学环节。然后,请几名同学轮读一遍课文,发现问题即时解决。此环节注重让学生“口诵心维”,积极开动脑筋,读进去,记下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和“有哪些疑问”来组织交流读书收获,进行读书后的初步信息反馈。
三、精读领悟内涵,突出重点难点
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一篇课文,要教学的知识点很多,作为教师,要进行正确、合理的文本解读,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文本的精华、细节,这些既是作者的情感之所在,又是语言学习的范例。引导学生走进细节,感悟语言文字背面蕴含的东西,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当然,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
四、深读文本,拓展训练范围
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和使用,即在立足教材、用好用足教材的基础上有效拓展,使课文学习与拓展教学在整合中彼此促进,通过对教材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走向大语文观。
拓展延伸方式要多样化。如果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读本,在很大程序上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辟语文学习的天地。我们除了提供阅读作品外,还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让学生去了解校内外新近或从前发生的事;给学生播放切合教学实际的电视、电影;让他们欣赏各种名曲、名画,了解艺术名人;让他们就某一触发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某一现象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发表自己见解;让他们放开手脚对课本或课外名著进行表演;还可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等去体验生活……一句话,只要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较大帮助的形式我们都可以选择。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材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对话,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语文这个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去丰富自己的语言、提升自己的人格,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与作者对话的前提下,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运用语言、媒体等多种手段,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激越学生的情感,架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桥梁,领悟作者的言中之情,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
对话,让心灵走进文本;对话,让课堂更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文本对话”深入到“以读为本,品读感悟”课题研究中去吧,相信老师们能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