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域图统计分析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2013—2017年共5套全国新课标Ⅱ卷高考文综试卷中的地理区域图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法对区域图的数量、分值及问题设置等进行统计,归纳总结近五年地理区域图的变化特点及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地理学科;区域图;统计分析
  一、地理区域图的整体统计分析
  1.地理区域图数量统计与分析
  区域图数量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数量来看,2013—2017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中共有区域图24幅,平均每年5幅左右;且数量相对稳定,最少4幅(2016和2017年),最多6幅(2015年)。但近两年略有下降的趋势。从题型分布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都有分布,其中选择题累计10幅,非选择题则达14幅;其中,2016年仅出现在非选择题中。由此得出,区域图是每年高考必考图形,在地理图表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尤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2.地理区域图分值统计与分析
  区域图分值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看出区域图的分值每年介于54 ~ 80分之间,最低值都在50分以上,平均每年达68分,可谓占据地理高考试题的大半壁江山。尤其在总分56分的非选择题中,区域图题的分值甚至可以达到56分,几乎在非选择题中是逢题必考。从分值波动情况来看,2015年达到峰值80分,近两年则呈下降趋势,去年更是跌至五年来最低值54分。
  3.地理区域图问题设置统计与分析
  任何地理事物与现象都产生于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因此,区域往往成为地理试题的载体。从表2可知,区域图题是近五年全国新课标Ⅱ卷非选择题的必考题型;从考查的区域来看,每年都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各考查一个区域;从问题设置可看出,原因分析类是每年必考的设问形式。这是因为通过地理事物间因果联系问题的阐释,能够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命题形式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对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XX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原因”、“分析XX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通过近五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区域图的统计分析得出,虽然近两年对区域图的考查热度略有下降,但无论从数量还是分值看,仍占据整个试卷的主导地位,尤其在非选择题中更是独占鳌头。试卷设问偏爱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论证图中特定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对区域图的重视,加强对区域图的识读与分析能力的训练。
  二、区域图识读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1.转变理念
  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原则是以“能力立意”,这要求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问题。而全国新课标Ⅱ卷区域图题对学生这方面的考查展现得淋漓尽致,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知,近五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区域图题除2017年外,几乎每年都会涉及考查学生解决生产、生活相关问题的题目。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应局限于以图论图或以图论题,而应以区域图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并教会学生如何将区域图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标准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夯實基础
  虽然现阶段的地理高考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该项能力一定是建立在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之上的。表4是对近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区域图题所考具体知识的统计。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近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必做题中的区域图题共8道,其考查的知识点既涉及自然地理(气候、河流湖泊、地形、土壤、生物)也涉及人文地理(农业、工业、交通),可见,区域图题对知识点的考查几乎全方面覆盖。因此,教学过程中仍要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尤其是区域地理的落实,既是对前面必修知识的巩固,还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区域图题解答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加强对典型案例的累积,达到学一通一类的效果。如人教版必修三“流域的综合开发”课例中选取“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案例,通过专题学习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熟悉河流流域开发的分析思路,对于分析同类型的流域开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培养思维
  现阶段的地理高考题绝大多数仍以图表形式呈现地理信息,而分值占比较高的非选择题尤其偏爱区域图。通过区域图分析,考查学生获取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而“发现信息—判断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主线(如图2)对于高考区域图题仍然适用。在平时的教学或答题中,教师可将地理图表题解答的思维主线贯穿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高效的区域图题解题思维模式。
其他文献
地理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新教材编排中兼涉文理各科,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在承担地理学科知识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凸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境,促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策略也应与时俱进。《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问题教学在感性材料转变为理性认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而这种作用发挥得如何,首先取决于科学地设计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科学地设计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鸡尾酒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6-0068-03  一、鸡尾酒会效应及其心理学原理  在鸡尾酒会上,音乐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各种嘈杂的声音混在一起,身在其中的你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同别人谈话。同时,如果旁边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也会立即有所反应,并朝说话人的方向望去,或者很留
〔摘要〕班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优良的班级文化将为学生的发展打上深深的心理烙印。优良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每个成员的付出,学生班集体关系的建立,也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本课紧紧围绕两大活动目标,设计了班级节拍、集体温暖、真情表达、不倒的森林、签名承诺等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分享。  〔关键词〕班级归属感;初中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
2008年9月11日至13日,安徽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修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此次研修会议由安徽省教育厅教科所主办,与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金燕,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董柏林,北京开明出版社常务副社长陈滨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陈虹以及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将学生视为有理想、有情感的个体,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语 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认识到: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
小学语文新课改实施以来,我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却效果不佳,只有部分同学表现还不错,绝大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甚至有的同学一星期都没有一次发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学生胆小内向、害怕出错。  (2)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
一、 背景色的改变   将CAXA电子图板2005中的图形,背景色设为白色。方法:依次单击下拉菜单中“工具”→“选项”→对话框中“颜色设置”→“当前绘图”→“颜色”→“基本颜色”→白色→“确定”。  二、 图形中所有元素的颜色改变  现将图形中所有线型、文字都设为黑色方法:依次单击下拉菜单“修改” →“改变颜色”→选取修改的元素→在修改区域右单击→对话框→颜色设置→基本颜色→黑色→确定。  三、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学校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学校园里的社团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社团组织已是校园文化组织的基本单位,其形成的社团文化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的教育变革中,如何营造社团舞台,拓展语文教育,是值得研究和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在一些地方,那种缺乏人文关怀,抹杀个性的教育始终没有绝迹。“学习”已被有意无意地改成了“读书
摘要:随着研学旅行活动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研学基地的教学资源,拓展研学途径,对中小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研学旅行活动,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和研学基地工作人员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研学基地;探索;途径  随着张掖湿地博物馆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它将会成为未来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提升学生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生态文明行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