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性的阳光照亮课堂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下,历史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策略也应与时俱进。《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问题教学在感性材料转变为理性认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而这种作用发挥得如何,首先取决于科学地设计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科学地设计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是笔者在探讨设计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把握设计问题的原则——“六性”
  
  第一,科学性。科学性是问题设计的首要标准,脱离了科学性,设计的问题就毫无意义。
  。
  第二,目的性。问题的设计必须服从教学目的,即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教学课程标准下选定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
  第三,针对性。根据历史科新课程标准下选定的知识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易混、易错、易忽视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并避免知识的混淆。在设计新授课问题时,一个问题包含的知识点一般不宜超过两个,但必须突出该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在新授课教学中,不宜设计综合性问题,复习课则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第四,可行性。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对题中所涉及知识的深广度和解题技巧的要求上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和超标。问题既要与原有学生认知水平有关,但也要有一定高度,必须想尽办法激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发现”历史结论。特别是新授课例题,一般应简单、易懂,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当堂课所学知识。复习课设计综合训练题目,也要本着量力而行原则,切勿超过学生能力范围。
  第五,渐进性。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应从易到难,逐渐增大问题难度,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训练难度。降低思维梯度,最终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
  第六,情趣性。实践表明:有趣味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若充分考虑了情趣性,就能使问题教学始终在轻松愉快的境界中进行,而不至于在一堂课的中段(即学生思维“疲劳”阶段)出现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思维“停顿”的现象。
  
  二、设计问题的种类与方法
  
  第一,边讲边练小问题。这主要是针对新授课单一的知识点而设计,课堂上能把讲与练有机结合,不仅可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信息交流加快,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掌握的知识能不断深化。这类小例题的最大特点是:内容简单,针对性强,题目方式灵活多样。例如讲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边讲边练”的程序性小问题:①隋唐时期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新的发展?建立了什么制度?②“三省”和“六部”的职能分别是什么?③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如何?
  第二,少量分散性问题。根据学生实际评讲以“化大为小”、“化难为易”的少量分散性问题,可降低综合性难题“梯度”和突破教学难点,且能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完“美国内战”这一章内容后,进行总结,揭示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怎样揭示呢?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美国独立后为什么存在两种经济制度?②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为什么不能调和?③如果林肯不当选总统,内战能否避免?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从美国独立前的经济状况、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力量、美国独立后统治阶级的组成等三个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两种经济制度的并存是历史上形成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从市场和劳动力这两个因素对两种经济制度发展的重要性上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对于第三个问题,可以从黑人奴隶制度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是美国人民共同的、强烈的愿望,1859年的约翰·布朗起义已使两种经济制度间的矛盾白热化等三个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触及双方矛盾的焦点——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的事件,都会导致战争的爆发。最后,教师将以上三个结论加以概括,得出总的结论:美国历史的不可改变性,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历史发展趋势的不可违背性,决定了美国内战爆发。至此,就使学生自然形成“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认识。
  第三,对比程序性系列问题。为了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比,把握知识结构,弄清知识的共性和个性。应多设计些对比程序性问题。其种类主要有四大类:相似性知识、相近性知识、相关性知识、相反性知识对比程序性问题。设计时应注意:不要设计学生尚未掌握的两种知识对比,以免产生混淆及错觉。这种类型的问题在复习课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有关题型示例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第四,开放性问题。在一些综合复习教学中,要经常精心设计一些旨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系列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知识侧面、不同思维方式(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正逆交叉性思维等等)去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巩固学生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五,多变延伸性问题。在一些综合复习教学中,也要经常精心设计一些可以多变、延伸的系列问题,除评讲好这类问题外,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变换,延伸出新的类型的题目。这样既可使学生综合应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又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进而改掉做题时一旦算出结果就不再思考、不再联想的坏习惯,自觉养成读题思考、做题思考、做完后再思考和联想的良好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来看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都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
  
  (责编 庞丹丹)
其他文献
2008年全国高考的帷幕已经落下,但是关于四川高考文综试卷第24题的争论之声随之而起,对此题题干和题肢的设置有的拍手称妙,有的则感觉不可思议。对此题质量的优劣,笔者不敢妄加评议,但认真研究此题后,觉得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高考试题命题的依据是教材和考纲,而教材是高考试题命题的最根本依据,所以高考试题本不应出现学术上的不确定,逻辑上的指向不明,和教材基本观点发生冲突。否则不仅不利于维护高考的严肃性和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因素不能安心学习或不能顺利学习,其学习活动不能和谐地与教师的教学活动相配合。他们的行为不但妨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会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学生的學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心理学家称之为“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活动,或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坐立不安、厌学好动等等。有时,为了处理这些课堂问题行为,要浪费很多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不仅有助于教师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科,尤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    一、注重历史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1 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能“经世致用”、“彰往而知来”。简单化、形式化的课堂提问,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从宏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五年有余的我,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历史知识经常与语文中的诗歌有联系。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许多优美的诗歌更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研究历史的宝贵材料之一。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恰当的引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历史的演进,感受历史场景的壮阔,而且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如何挖掘中国传统诗歌的合理内涵,推动历史教学改革,使我们的历史更有魅力,也是一
行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奔波在步履匆匆神情淡漠的人群里,承受着工作与城市生活的压力,谁都有想逃离的那一刻。逃去哪里?当然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被一份工作折磨了一年半之久,工作和折磨挂了钩,于是在忍耐到了极限的那一刻,愤然而起,毅然决然的辞去了工作。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极其正确的,不仅告别了痛苦的工作,还成就了我的第一次旅行。  说来也巧,共同生活了两年多的室友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辞职,于是两个初级旅行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本人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自主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1.抓重点学 
[摘要]面对江苏省实行的新高考,学生既充满憧憬。也充满困惑。本文主要从高三学生的学习现状来谈谈如何调整策略,优化学习方法及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高三的高强度学习。  [关键词]高三 优化 策略    6月,08届毕业生离校了,09届学生提前跨入了高三。面对新高考严峻的形势,班上一位学生休学了;一位学生转去了其他班;另一位学生想转校,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又留下了。班上学生凝重的神情、严肃的态度、周记里
摘要:本文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基础,选取植被这一特殊地理要素,进行跨课时、跨学期、跨年级、跨学段目标单元内容的重组,并对该地理要素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重建,将零碎的知识重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重建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植被;教学设计  一、“特殊要素”的学业要求  本节内容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单独介绍和阐述,但围绕该内容展开的知识较多,对必修和选修教材起到至关重要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课堂练习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发挥学生在课堂实施中的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文中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感受生活的真谛。上海育才学校的一次“漫画”作文,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不断鼓励,学生很乐意参与。他们把电视报刊中看到的漫画积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都拿到这次作文课上“
地理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新教材编排中兼涉文理各科,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学科领域。在承担地理学科知识教育任务的同时,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从“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凸现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境,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