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 本文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出发,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析,探索精准扶贫视角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希望对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高校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贫困生既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贫困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贫困生问题既关系到高校,又关系到党中央关注的脱贫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对贫困生问题加以重视,关注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进一步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部分贫困生有着强烈的學习欲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来自贫困家庭的他们更懂得不断进取,肯于付出努力,乐观、冷静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和压力,心态较积极。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贫困,视贫困为压力,出现思想问题。
第一,“三观”不正。高校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物质上的匮乏容易造成某些人“三观”不正。比如,某些贫困生长期受到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帮助,觉得理所应当甚至抱怨得到的帮助太少,缺乏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据笔者了解,某些高校贫困生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毕业之后不能按时偿还,认为得到国家贷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些现象都侧面反映了高校贫困生的“三观”不正问题,必将制约学生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
第二,态度消极。有些贫困生能将生活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但有些贫困生抱着悲观的态度,认为摆脱贫困是读大学的主要目的,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当前,某些贫困生希望能同其他学生一样,过上同等条件、同等享受的大学生活,但由于家庭条件的差距,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生活需求,导致他们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第三,心理不健康。由于某些贫困生将贫困视为负能量,不能正视贫困所带来的动力,其自卑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极度敏感,甚至觉得贫困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或者抗拒学校及师生善意的同情和资助,逐渐封闭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不能积极地融入集体生活,加剧自我封闭。此外,贫困生的渴望成功与其自身条件紧密相关,现实的打击使其逐渐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一些心理不健康问题。
第四,高校不够重视。笔者主要探讨了贫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但从高校角度来讲,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某些高校对贫困生问题不够重视,只是在经济上给予补助,没有及时关注、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忽视贫困生的思想和素质发展。总之,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对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且投入较少。此外,某些高校在开展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时,缺乏计划性和统一性,在资格评审时监管力度较小,可能会导致资助工作不够公开、不够透明。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
高校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三观”正确与否决定着一个人能否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应将加强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作为贫困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强理想教育,深入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帮助贫困生增强生活信心。其次,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贫困,让他们明白未来和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再次,高校可定期开展贫困生座谈会,选取优秀的贫困生代表作简要的事迹报告,让其他贫困生感受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美好前景,以此鼓励贫困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贫困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相互勉励,找到进步的不竭动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面对现在与未来,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不断提高能力,完善自己。正确的三观是学生面对现实学习生活的主要思想的指引,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存折,勇敢面对现实,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进行三观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强化。
2.教师要帮助贫困生树立积极的态度
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群体性较为特殊,他们更渴望、更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心。教师作为高校与贫困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要第一时间准确把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开展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有耐心、有爱心。只有这样,贫困生才能勇敢地正视贫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更好地敞开心扉、解除自我封闭,进而改变对世俗的偏见和看法。当贫困生遇到不能解决的经济问题时,教师要真心实意、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让他们觉得教师的爱和关怀是伟大的,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更有信心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积极的心态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避免产生心理问题。教师是学生的主要引导者,为了避免消极心态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学生适当沟通,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动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思想进行纠正。
3.注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不仅包括解决物质问题,还包括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其他学生不一样,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当精神压力过大时,就会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之初要建立贫困生的心理档案,总结心理测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便日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高校可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及时跟踪、发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还要帮助贫困生掌握较为基本的心理常识和自我调适方法,有效地缓解贫困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消除消极情绪,使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4,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高校良好的校园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氛围的无声教育功能,创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贫困生来说,平等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能够使其充分感受校园的关怀,让其觉得没有被学校所抛弃,挖掘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加强对家庭条件较好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让其产生鄙視、轻看贫困生的心理,要尊重、理解、照顾、帮助贫困生,使其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和学生的关怀,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5.建立健全贫困生帮扶体系
在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的贫困生工作固然更重要。因此,要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建立健全贫困生帮扶体系,一方面进行资金帮扶,另一方面进行思想帮扶。首先要完善奖助学金制度,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其次要充分借助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发起更多的帮助贫困生的活动;再次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生活负担,由为贫困生“输血”向“造血”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奖助学金落实到贫困生的手中。
6.学生自身要正视贫困
高校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同样依赖贫困生自身,学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培养吃苦精神,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突破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等限制,不断强化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找到自身的方向和价值。贫困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并不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向着理想目标而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同时,减少自卑情绪,通过对自身优势的不断发挥,使自己更加优秀,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必须配合教师的教学,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积极客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才能更好地进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充分适应学习环境,进而全面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事关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健康,高校要从政治角度着手,将解决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机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人。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必要措施,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效端正贫困学生的思想及态度,使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喜荣.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6(7):80-81.
[2]李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4,71.
摘 要: 本文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出发,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析,探索精准扶贫视角下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希望对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高校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贫困生既是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贫困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贫困生问题既关系到高校,又关系到党中央关注的脱贫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对贫困生问题加以重视,关注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进一步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部分贫困生有着强烈的學习欲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来自贫困家庭的他们更懂得不断进取,肯于付出努力,乐观、冷静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和压力,心态较积极。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贫困,视贫困为压力,出现思想问题。
第一,“三观”不正。高校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物质上的匮乏容易造成某些人“三观”不正。比如,某些贫困生长期受到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帮助,觉得理所应当甚至抱怨得到的帮助太少,缺乏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据笔者了解,某些高校贫困生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但毕业之后不能按时偿还,认为得到国家贷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些现象都侧面反映了高校贫困生的“三观”不正问题,必将制约学生的发展和校园的和谐。
第二,态度消极。有些贫困生能将生活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但有些贫困生抱着悲观的态度,认为摆脱贫困是读大学的主要目的,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当前,某些贫困生希望能同其他学生一样,过上同等条件、同等享受的大学生活,但由于家庭条件的差距,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生活需求,导致他们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第三,心理不健康。由于某些贫困生将贫困视为负能量,不能正视贫困所带来的动力,其自卑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极度敏感,甚至觉得贫困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或者抗拒学校及师生善意的同情和资助,逐渐封闭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不能积极地融入集体生活,加剧自我封闭。此外,贫困生的渴望成功与其自身条件紧密相关,现实的打击使其逐渐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一些心理不健康问题。
第四,高校不够重视。笔者主要探讨了贫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但从高校角度来讲,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某些高校对贫困生问题不够重视,只是在经济上给予补助,没有及时关注、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忽视贫困生的思想和素质发展。总之,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对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且投入较少。此外,某些高校在开展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时,缺乏计划性和统一性,在资格评审时监管力度较小,可能会导致资助工作不够公开、不够透明。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如何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
高校是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三观”正确与否决定着一个人能否长远发展。因此,高校应将加强对贫困生的“三观”教育,作为贫困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强理想教育,深入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帮助贫困生增强生活信心。其次,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贫困,让他们明白未来和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再次,高校可定期开展贫困生座谈会,选取优秀的贫困生代表作简要的事迹报告,让其他贫困生感受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美好前景,以此鼓励贫困学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贫困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相互勉励,找到进步的不竭动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面对现在与未来,通过不断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不断提高能力,完善自己。正确的三观是学生面对现实学习生活的主要思想的指引,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存折,勇敢面对现实,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贫困学生进行三观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强化。
2.教师要帮助贫困生树立积极的态度
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群体性较为特殊,他们更渴望、更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心。教师作为高校与贫困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要第一时间准确把握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开展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有耐心、有爱心。只有这样,贫困生才能勇敢地正视贫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更好地敞开心扉、解除自我封闭,进而改变对世俗的偏见和看法。当贫困生遇到不能解决的经济问题时,教师要真心实意、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让他们觉得教师的爱和关怀是伟大的,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更有信心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积极的心态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问题,避免产生心理问题。教师是学生的主要引导者,为了避免消极心态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学生适当沟通,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动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思想进行纠正。
3.注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不仅包括解决物质问题,还包括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与其他学生不一样,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当精神压力过大时,就会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入学之初要建立贫困生的心理档案,总结心理测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便日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高校可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及时跟踪、发现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还要帮助贫困生掌握较为基本的心理常识和自我调适方法,有效地缓解贫困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消除消极情绪,使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4,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高校良好的校园氛围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氛围的无声教育功能,创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贫困生来说,平等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能够使其充分感受校园的关怀,让其觉得没有被学校所抛弃,挖掘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加强对家庭条件较好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让其产生鄙視、轻看贫困生的心理,要尊重、理解、照顾、帮助贫困生,使其感受到来自学生、老师和学生的关怀,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5.建立健全贫困生帮扶体系
在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的贫困生工作固然更重要。因此,要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建立健全贫困生帮扶体系,一方面进行资金帮扶,另一方面进行思想帮扶。首先要完善奖助学金制度,使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地完成学业;其次要充分借助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发起更多的帮助贫困生的活动;再次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减轻贫困生的生活负担,由为贫困生“输血”向“造血”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奖助学金落实到贫困生的手中。
6.学生自身要正视贫困
高校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同样依赖贫困生自身,学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培养吃苦精神,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突破家庭条件、生活环境等限制,不断强化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找到自身的方向和价值。贫困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并不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向着理想目标而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同时,减少自卑情绪,通过对自身优势的不断发挥,使自己更加优秀,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人生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必须配合教师的教学,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积极客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才能更好地进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充分适应学习环境,进而全面发展和进步。
四、结语
高校贫困生的问题事关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健康,高校要从政治角度着手,将解决贫困生的思想问题和经济问题有机结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人。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必要措施,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效端正贫困学生的思想及态度,使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喜荣.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6(7):80-81.
[2]李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