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數学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但由于其比较抽象,逻辑思维性强,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枯燥无味。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果将书上内容照本宣科,他们一定不易理解、不乐意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属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直观形象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刚萌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幼儿好玩的天性,将游戏、生活、学习有机融合起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玩中学、学中玩,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爱上数学。
【关键词】幼儿;数学;乐趣
数学是一种数学思考的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数学知识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数学具有抽象性,它不同于具体的事物而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而来;另一方面数学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的《纲要》在科学教育的目标中指出: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面对孩子天性好动、贪玩、静不下来的特点及数学课堂普遍枯燥无味,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数感认知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设计,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进而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逐渐提高幼儿对数学认知的能力。在从事幼教工作过程中,我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实践摸索,浅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设多样化游戏活动,营造幼儿乐学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形式。”游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而幼儿就是在游戏、玩耍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也是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到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在宽松、欢快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和学习数学,在参与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如教学《数数》,应先让幼儿感受数的概念后再进行认知数。我把五个小朋友扮演小松鼠站在一起,再让小朋友一个一个地唱着儿歌绕“小松鼠”跑一圈点数:“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小朋友在欢快的唱歌游戏中初步获得了数概念。又如教学《数量的多少》,我把1-10的数字分别写在卡片上,把小朋友分成3人一组,其中一人拿着卡片,另一人坐在座位上,第三个人将抽取一张卡片看看数字是几,然后就帮坐着的幼儿捶捶背(需提醒幼儿不能用力太重),捶的次数就是抽取卡片上的数字,拿卡片的小朋友监督是否正确,如果数字与捶的次数一样则成功,游戏交换角色继续进行(看哪一组先完成,最快的为获胜者),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已经忘了老师还在旁边观察着他们的表现,完全沉浸在抽卡片和互相捶背的数字对应上了。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将一些数学知识巧妙合理地融于充满乐趣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学得更有动力,学习氛围更浓。
二、借助电教平台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幼儿有效学习的保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必将给幼儿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使幼儿感受到语言和图像的不断碰撞和身临其境更能让幼儿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并激发出创造热情,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几何图形》时就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展示幼儿喜欢的动画情节,激发求知欲望,用幻灯片一一播放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时,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图形并进行分类,看看每种图形有什么不一样,总结分类依据。随着动画的播放,小朋友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圆是由曲线绕成一圈,而其他三个图形是由一条线一条线拼接成的,进而快速地说出了各种图形的特征,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抽象思维,接着准备安排这些图形分类“坐火车”回家。让幼儿自己做司机,请自己喜欢的图形坐自己的火车回家。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出来,幼儿既容易理解又能集中精力学习,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效率。
三、善于利用生活情节,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信息,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信息资源,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激发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例如,在午休时分发被子,老师随意将全班小朋友分成人数不等的5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出小组长,然后让小组长数好自己的人数再到生活老师处领到相应的被子张数;又如吃午点分发水果时,同样把全班小朋友分成人数不等的几个小组,3个人或4个人或5个人为一组,要求每人两个草莓,小组成员围坐一起商量好自己小组应该拿几个。讨论完后到老师处领取,再按要求分发,如果算错了不够分或有组员的个数不相同,那么就重新商讨再去老师那里领取。幼儿通过生活情境自己解决问题感到非常新奇好玩,这比枯燥的老师示范讲解更有吸引力。所以挖掘幼儿在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中的教育资源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的氛围,引导他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自主探索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知识。
四、恰当使用鼓励言语,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八十老人也合撒(即是说80岁的老人家也喜欢他人的赞美、好听的话)。可见无论是老人还是幼儿都喜欢表扬和鼓励。适当的鼓励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得到在某个方面的肯定和满足,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升其表现欲望,所以当幼儿在比较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或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后,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恰当地给他一句:“你做得真好”“你理解得太棒了”“你说得好”等鼓励性语言的赞许。当幼儿看到老师的微笑或会意的眼神时就会产生激励的效果,进而就会在后面的学习状态中热情高涨。但是对幼儿的表扬不能“过滥”,语句避免模糊,而且表扬用语要注意个体差异,特别是对于学习比较被动,反应能力比较慢的幼儿尽量用心去发现他们在学习上的优点,多表扬他们细微的进步,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愉快,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使幼儿逐渐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把握教育学习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激起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关键词】幼儿;数学;乐趣
数学是一种数学思考的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形式。数学知识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数学具有抽象性,它不同于具体的事物而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而来;另一方面数学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来源于现实生活,它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的《纲要》在科学教育的目标中指出: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面对孩子天性好动、贪玩、静不下来的特点及数学课堂普遍枯燥无味,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数感认知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设计,从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进而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逐渐提高幼儿对数学认知的能力。在从事幼教工作过程中,我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自己实践摸索,浅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设多样化游戏活动,营造幼儿乐学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形式。”游戏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而幼儿就是在游戏、玩耍中慢慢成长起来的,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也是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到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在宽松、欢快的游戏氛围中感受和学习数学,在参与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如教学《数数》,应先让幼儿感受数的概念后再进行认知数。我把五个小朋友扮演小松鼠站在一起,再让小朋友一个一个地唱着儿歌绕“小松鼠”跑一圈点数:“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小朋友在欢快的唱歌游戏中初步获得了数概念。又如教学《数量的多少》,我把1-10的数字分别写在卡片上,把小朋友分成3人一组,其中一人拿着卡片,另一人坐在座位上,第三个人将抽取一张卡片看看数字是几,然后就帮坐着的幼儿捶捶背(需提醒幼儿不能用力太重),捶的次数就是抽取卡片上的数字,拿卡片的小朋友监督是否正确,如果数字与捶的次数一样则成功,游戏交换角色继续进行(看哪一组先完成,最快的为获胜者),孩子们玩得可开心了,已经忘了老师还在旁边观察着他们的表现,完全沉浸在抽卡片和互相捶背的数字对应上了。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将一些数学知识巧妙合理地融于充满乐趣的游戏中孩子们会学得更有动力,学习氛围更浓。
二、借助电教平台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也是幼儿有效学习的保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必将给幼儿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使幼儿感受到语言和图像的不断碰撞和身临其境更能让幼儿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并激发出创造热情,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几何图形》时就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展示幼儿喜欢的动画情节,激发求知欲望,用幻灯片一一播放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时,引导幼儿自己认识图形并进行分类,看看每种图形有什么不一样,总结分类依据。随着动画的播放,小朋友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圆是由曲线绕成一圈,而其他三个图形是由一条线一条线拼接成的,进而快速地说出了各种图形的特征,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抽象思维,接着准备安排这些图形分类“坐火车”回家。让幼儿自己做司机,请自己喜欢的图形坐自己的火车回家。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出来,幼儿既容易理解又能集中精力学习,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的效率。
三、善于利用生活情节,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信息,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所隐藏的数学信息资源,引导幼儿去发现、去观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激发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例如,在午休时分发被子,老师随意将全班小朋友分成人数不等的5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出小组长,然后让小组长数好自己的人数再到生活老师处领到相应的被子张数;又如吃午点分发水果时,同样把全班小朋友分成人数不等的几个小组,3个人或4个人或5个人为一组,要求每人两个草莓,小组成员围坐一起商量好自己小组应该拿几个。讨论完后到老师处领取,再按要求分发,如果算错了不够分或有组员的个数不相同,那么就重新商讨再去老师那里领取。幼儿通过生活情境自己解决问题感到非常新奇好玩,这比枯燥的老师示范讲解更有吸引力。所以挖掘幼儿在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中的教育资源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环境巧妙地渗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幼儿营造“我们身边处处都有数学”的氛围,引导他们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自主探索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知识。
四、恰当使用鼓励言语,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八十老人也合撒(即是说80岁的老人家也喜欢他人的赞美、好听的话)。可见无论是老人还是幼儿都喜欢表扬和鼓励。适当的鼓励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得到在某个方面的肯定和满足,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提升其表现欲望,所以当幼儿在比较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或正确回答提出的问题后,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恰当地给他一句:“你做得真好”“你理解得太棒了”“你说得好”等鼓励性语言的赞许。当幼儿看到老师的微笑或会意的眼神时就会产生激励的效果,进而就会在后面的学习状态中热情高涨。但是对幼儿的表扬不能“过滥”,语句避免模糊,而且表扬用语要注意个体差异,特别是对于学习比较被动,反应能力比较慢的幼儿尽量用心去发现他们在学习上的优点,多表扬他们细微的进步,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愉快,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使幼儿逐渐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只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把握教育学习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激起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