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作文“难教”,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
农村学生大多没有外出旅游的经历,从小到大见到的都是自己周围的这些事物,跟外面世界接触比较少,加上可阅读的课外读物甚少,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知识面当然就不广。
二、家长不够重视
许多的农村家长自己文化不高,再加上忙于干活,根本无法指导孩子的作文;有的则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事,家长只要把孩子送来学校就行了。家长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三、教师重视技能方法的教学,忽视素材搜集的指导
对于作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精力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而忽略了学生作文素材搜集的指导。因此,学生面对作文时,由于没有素材,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加上一些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让他们能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写作的主动性就无从谈起了。
四、学生不会细心观察,难于发现身边好写之事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有些同学经历的事不少,在家里家外,课上课下,年复一年,许多事情经历了,可是到作文的时候,一片朦胧,没有鲜明的印象。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不知写什么。
那么,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从害怕写作到乐于写作,让教师从作文指导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呢?通过总结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不断探索尝试,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身边事情,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后由学生自由评论,说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予补述。这样既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
二、借助教材读写结合。提高兴趣
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学完文章后,在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教学环节中,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从中找到作文的乐趣。比如,在学完《凡卡》一文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我让学生给凡卡写封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达到了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再如,在学完《黄山奇石》一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收集有关的材料,写导游词。我还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介绍黄山的另外几绝,学生的兴趣很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三、利用鼓励性评语,增强写作信心
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离不开老师的赞许和鼓励的评语。如果每次的评语都是老一套:“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对于学生而言,则一点收获也没有。即使学生作文不是很好,我们也可以针对文中一两个形象的词语,一两句鲜活的句子,给予表扬和肯定,如“不错,这次的作文比上次好得多了!”“如果写一些自己身边的事,那就更有意义了!”“你能发现身边的这些好事,说明你很细心!”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肯定评价,也就对写作充满了信心,作文就会越写越好。
四、通过榜样激励,让学生追求成功
学生对于习作中产生的种种乐趣,比如新鲜有趣的见闻、愉快高兴的经历、难忘的教训、自己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以及特别出色的段落、特别精彩的语句等等,都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我总是及时地在班上讲评、表扬,给予充分肯定,并送到学校广播站广播,或是在班级学习园地出版。我还经常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如举行佳作赏评会,每个学生自选一个时期以来最优秀的代表作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由大家来做赏析评价。这样做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赞扬声中获得了力量,给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其他同学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大家就不会以作文为难事,而是乐于作文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农村的学生并不笨,只要教师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了。
(责编 李新海)
一、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
农村学生大多没有外出旅游的经历,从小到大见到的都是自己周围的这些事物,跟外面世界接触比较少,加上可阅读的课外读物甚少,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知识面当然就不广。
二、家长不够重视
许多的农村家长自己文化不高,再加上忙于干活,根本无法指导孩子的作文;有的则简单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事,家长只要把孩子送来学校就行了。家长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三、教师重视技能方法的教学,忽视素材搜集的指导
对于作文教学,我们语文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精力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而忽略了学生作文素材搜集的指导。因此,学生面对作文时,由于没有素材,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加上一些命题作文的内容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又很少或忽视如何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让他们能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很难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学生作文兴趣受到了限制,写作的主动性就无从谈起了。
四、学生不会细心观察,难于发现身边好写之事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有些同学经历的事不少,在家里家外,课上课下,年复一年,许多事情经历了,可是到作文的时候,一片朦胧,没有鲜明的印象。一旦布置写作文,学生的第一反映就是愁眉苦脸,不知写什么。
那么,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从害怕写作到乐于写作,让教师从作文指导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呢?通过总结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不断探索尝试,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身边事情,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后由学生自由评论,说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予补述。这样既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
二、借助教材读写结合。提高兴趣
在兴趣的指导下进行写作训练会事半功倍,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学完文章后,在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多种教学环节中,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从中找到作文的乐趣。比如,在学完《凡卡》一文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我让学生给凡卡写封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达到了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再如,在学完《黄山奇石》一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收集有关的材料,写导游词。我还让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介绍黄山的另外几绝,学生的兴趣很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三、利用鼓励性评语,增强写作信心
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离不开老师的赞许和鼓励的评语。如果每次的评语都是老一套:“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对于学生而言,则一点收获也没有。即使学生作文不是很好,我们也可以针对文中一两个形象的词语,一两句鲜活的句子,给予表扬和肯定,如“不错,这次的作文比上次好得多了!”“如果写一些自己身边的事,那就更有意义了!”“你能发现身边的这些好事,说明你很细心!”学生看到老师对他的肯定评价,也就对写作充满了信心,作文就会越写越好。
四、通过榜样激励,让学生追求成功
学生对于习作中产生的种种乐趣,比如新鲜有趣的见闻、愉快高兴的经历、难忘的教训、自己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以及特别出色的段落、特别精彩的语句等等,都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因此,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我总是及时地在班上讲评、表扬,给予充分肯定,并送到学校广播站广播,或是在班级学习园地出版。我还经常创造一些学生作品交流的机会,如举行佳作赏评会,每个学生自选一个时期以来最优秀的代表作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由大家来做赏析评价。这样做学生有了展示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赞扬声中获得了力量,给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其他同学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大家就不会以作文为难事,而是乐于作文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农村的学生并不笨,只要教师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了。
(责编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