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制作完成的3D《国脉》展示了国博建筑的庄重、典雅、恢宏之美和展览陈列的厚重、精深、博大之美。本文通过3D声像定位、音乐、音响、人声、次低频等角度分析环绕声技术在3D历史文物类纪录片《国脉》中的运用。
关键词:3D纪录片;历史文物;国脉;环绕声技术
0 绪论
博物馆不仅为国家保藏珍贵的文化财富,还具有文化展示与传播之功能。目前,利用3D影视技术全面展示博物馆和历史文物尚不多见。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国家博物馆完成了3D影视系统的建设,并成功运用在文物、非遗的影视制作中。2012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诞辰百年之际,国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3D人文纪录片《国脉》(30分钟),该片已于2013年5月18日在央视3D频道播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 3D《国脉》项目综述
3D历史文物类纪录片《国脉》摄制工作于2012年10月5日正式启动,历时7个月,由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创作团队联合英国、台湾等地的专业技术团队,使用国内精尖3D影视设备,于2013年4月28日整体制作完成。《国脉》以凝练、厚重、充满历史感的叙事风格,提纲挈领地梳理了国博自1912年创建至今的百年发展历程,为观众首次立体化地展示了《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大基本陈列,对后母戊鼎、大盂鼎、四羊方尊、红山文化玉龙、人面鱼纹彩陶盆、开国大典油画、“神舟五号”返回舱等数十件国博镇馆之宝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拍摄制作,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经过改扩建工程之后的新国博,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体现其“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理念。
2 与3D画面相称的环绕声整体设计
《国脉》画面立体影像的立体感、方位感、透视感等在模拟现实三维空间视觉层面已达到极高水准,作为纪录片叙事元素重要组成部分的环绕声设计理念也相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音频技术的发展,数字环绕声成为纪录影片声音制作的主流,纪录片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好地得以展现,六个声道的环绕声设计比立体声更为复杂丰富,发挥空间增大,拓展了声音的艺术魅力。3D纪录片《国脉》通过合理的环绕声运用,配合画面展现国博的建筑之美、历史之美、文物之美。
3 3D《国脉》环绕声运用分析
3.1 3D声像定位
《国脉》3D画面内容的极大丰富要求环绕声设计运用更突出交响感。各声音元素的声像定位要紧密跟随着3D画面内容设计,通过在环绕声播放系统中各扬声器的移动定位,拓展《国脉》的画面空间,丰富戏剧性,形成良好的艺术包容感。例如,镜头在交代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概览时,随着画面镜头的运动,声音主体即讲解员的讲解语音也随画面的移动而做相应的声像定位,再辅以观众及环境音效,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与展厅之中聆听讲解,让镜头语言也充满趣味。除了塑造声场真实性,3D声像定位也在一些表现性段落中为影片增色。又如在展示国宝级文物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的一组3D制作影像中,为更好地展示这件中国汉代青铜器瑰宝,画面设计了右侧的聚光源照亮主体,声音同时辅以相应位置声像定位的音效,让文物主体从背景中跃然而前,段落后续交代更加自然。
3.2 3D音响
纪录片《国脉》中的环绕声音响不论是自然音响还是效果音响,都很好地配合了3D画面,两类音响的设计编排注重3D环境感、多层次和包围感,使得画面更加突出,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1)环绕声自然音响增加3D纪录片的真实感。《国脉》纪录片中有大量展现国博中央典礼大厅和展厅内观众人头攒动的画面,加入真实的现场环境音效并合理分配于各声道中,利用自然音响进行渲染,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配合立体影像描摹出更加真实完整的形象,强化了现场感。(2)环绕声效果音响提升3D纪录片的表现性和生动性。在3D《国脉》中大量采用了环绕声效果音响,尤其是在一些展示文物的段落,发挥了效果音响的表意作用,抒发情感,表达特定意念,也成功塑造了画外空间。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反映华夏民族图腾崇拜的重要文物,《国脉》中特别制作了3D动画让两条鱼跃然画面之上,此时的环绕声音效除了文物展示转动的音效外还加入了表意的水流声,从声音角度赋予鱼以生命,通过塑造虚拟世界来展示这件彩陶艺术精品。
3.3 环绕声音乐
纪录片的配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国脉》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整体的环绕声音乐把握和设计也不例外。3D立体画面是外部的,它描述的是运动本身,而音乐是内部的,它描述的是感情和情绪的运动。音乐情感深度的表现性上要优于画面,只有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地表达纪录片的主题。
《国脉》的音乐得益于环绕声技术,在整体表现力上更加突出,尤其是在配合展示国家博物馆建筑之美的段落,音乐大气磅礴,与国博建筑的格调和布局相得益彰。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开篇段落,与航拍国博外景相配合的音乐则以交响化的配器示人,效果震撼人心。此外,在佛造像等文物段落,配乐则相对平和节制,充满神秘气息,易于使人平静下来细细欣赏。
3.4 配合动作细节的声音处理
3D立体影像使纪录片中的物像更加清晰、具体,相应的环绕声运用也需要注意细节。3D《国脉》片中有几处应用了环绕声的飞越过渡设计,例如,在介绍“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段落,当镜头给到《开国大典》油画特写时,为展现新中国犹如巨龙腾飞一般迅猛发展,设计了将镜头逐渐推进放大并随着画面转场为宇宙航天探索外太空的一组动画,该情节的声音设计就是通过一组低频音效、电子风格音效、大气层环境音效等的合理编排来实现的。
3.5 音乐与音响效果关系
《国脉》纪录片中既包含大量配乐,还有与3D画面相配合的环绕声音响,如果处理不好音乐和音响的比例,影片声音就会显得混乱而不清晰。《国脉》的环绕声设计在处理音乐和音响效果关系时,把握重点,音乐与音效交替出现,显得比较自然。例如,在经过4~5分钟较为饱满的音乐铺垫后,音乐转为安静,通过一组表现展厅观众的镜头专场,此时音响为观众音效的自然音响,经过2~3分钟的平和段落后,配乐在表现“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段落逐渐变得激昂震撼,推上又一个高潮。
3.6 解说词的3D空间感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主要起到传递抽象信息、串联画面、抒发议论以及连接其他声音元素等功能。在3D纪录片《国脉》中,对于解说词的环绕声设计为声像强调效果,即给出一种水平声音效果,主体成分是以前方C声道为中心,辅助成分则由LR于LSRS声道重现,起到强调解说词独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塑造3D影片的环绕声声场以及段落转场,《国脉》的解说增加了空间感,这使得台词的声像设置稳定于影院声场的最佳位置。
4 结论
环绕声技术在3D历史文物类纪录片《国脉》中的成功运用,突出了环境场景的临场感和包围感,环绕声与立体影像相得益彰,给受众全新的听觉感受和审美体验。
3D《国脉》的制作完成并向公众推出,是国家博物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的完美体现,也是体现其创造力和活力的最好方式,成为国家博物馆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先进技术的运用、文化精品的推出立体展示了民族文化瑰宝,丰富了公众获取知识的手段。
关键词:3D纪录片;历史文物;国脉;环绕声技术
0 绪论
博物馆不仅为国家保藏珍贵的文化财富,还具有文化展示与传播之功能。目前,利用3D影视技术全面展示博物馆和历史文物尚不多见。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国家博物馆完成了3D影视系统的建设,并成功运用在文物、非遗的影视制作中。2012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诞辰百年之际,国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3D人文纪录片《国脉》(30分钟),该片已于2013年5月18日在央视3D频道播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 3D《国脉》项目综述
3D历史文物类纪录片《国脉》摄制工作于2012年10月5日正式启动,历时7个月,由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创作团队联合英国、台湾等地的专业技术团队,使用国内精尖3D影视设备,于2013年4月28日整体制作完成。《国脉》以凝练、厚重、充满历史感的叙事风格,提纲挈领地梳理了国博自1912年创建至今的百年发展历程,为观众首次立体化地展示了《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大基本陈列,对后母戊鼎、大盂鼎、四羊方尊、红山文化玉龙、人面鱼纹彩陶盆、开国大典油画、“神舟五号”返回舱等数十件国博镇馆之宝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拍摄制作,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示经过改扩建工程之后的新国博,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体现其“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发展理念。
2 与3D画面相称的环绕声整体设计
《国脉》画面立体影像的立体感、方位感、透视感等在模拟现实三维空间视觉层面已达到极高水准,作为纪录片叙事元素重要组成部分的环绕声设计理念也相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音频技术的发展,数字环绕声成为纪录影片声音制作的主流,纪录片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好地得以展现,六个声道的环绕声设计比立体声更为复杂丰富,发挥空间增大,拓展了声音的艺术魅力。3D纪录片《国脉》通过合理的环绕声运用,配合画面展现国博的建筑之美、历史之美、文物之美。
3 3D《国脉》环绕声运用分析
3.1 3D声像定位
《国脉》3D画面内容的极大丰富要求环绕声设计运用更突出交响感。各声音元素的声像定位要紧密跟随着3D画面内容设计,通过在环绕声播放系统中各扬声器的移动定位,拓展《国脉》的画面空间,丰富戏剧性,形成良好的艺术包容感。例如,镜头在交代国博“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概览时,随着画面镜头的运动,声音主体即讲解员的讲解语音也随画面的移动而做相应的声像定位,再辅以观众及环境音效,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与展厅之中聆听讲解,让镜头语言也充满趣味。除了塑造声场真实性,3D声像定位也在一些表现性段落中为影片增色。又如在展示国宝级文物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的一组3D制作影像中,为更好地展示这件中国汉代青铜器瑰宝,画面设计了右侧的聚光源照亮主体,声音同时辅以相应位置声像定位的音效,让文物主体从背景中跃然而前,段落后续交代更加自然。
3.2 3D音响
纪录片《国脉》中的环绕声音响不论是自然音响还是效果音响,都很好地配合了3D画面,两类音响的设计编排注重3D环境感、多层次和包围感,使得画面更加突出,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1)环绕声自然音响增加3D纪录片的真实感。《国脉》纪录片中有大量展现国博中央典礼大厅和展厅内观众人头攒动的画面,加入真实的现场环境音效并合理分配于各声道中,利用自然音响进行渲染,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配合立体影像描摹出更加真实完整的形象,强化了现场感。(2)环绕声效果音响提升3D纪录片的表现性和生动性。在3D《国脉》中大量采用了环绕声效果音响,尤其是在一些展示文物的段落,发挥了效果音响的表意作用,抒发情感,表达特定意念,也成功塑造了画外空间。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反映华夏民族图腾崇拜的重要文物,《国脉》中特别制作了3D动画让两条鱼跃然画面之上,此时的环绕声音效除了文物展示转动的音效外还加入了表意的水流声,从声音角度赋予鱼以生命,通过塑造虚拟世界来展示这件彩陶艺术精品。
3.3 环绕声音乐
纪录片的配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国脉》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整体的环绕声音乐把握和设计也不例外。3D立体画面是外部的,它描述的是运动本身,而音乐是内部的,它描述的是感情和情绪的运动。音乐情感深度的表现性上要优于画面,只有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地表达纪录片的主题。
《国脉》的音乐得益于环绕声技术,在整体表现力上更加突出,尤其是在配合展示国家博物馆建筑之美的段落,音乐大气磅礴,与国博建筑的格调和布局相得益彰。作为整部纪录片的开篇段落,与航拍国博外景相配合的音乐则以交响化的配器示人,效果震撼人心。此外,在佛造像等文物段落,配乐则相对平和节制,充满神秘气息,易于使人平静下来细细欣赏。
3.4 配合动作细节的声音处理
3D立体影像使纪录片中的物像更加清晰、具体,相应的环绕声运用也需要注意细节。3D《国脉》片中有几处应用了环绕声的飞越过渡设计,例如,在介绍“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段落,当镜头给到《开国大典》油画特写时,为展现新中国犹如巨龙腾飞一般迅猛发展,设计了将镜头逐渐推进放大并随着画面转场为宇宙航天探索外太空的一组动画,该情节的声音设计就是通过一组低频音效、电子风格音效、大气层环境音效等的合理编排来实现的。
3.5 音乐与音响效果关系
《国脉》纪录片中既包含大量配乐,还有与3D画面相配合的环绕声音响,如果处理不好音乐和音响的比例,影片声音就会显得混乱而不清晰。《国脉》的环绕声设计在处理音乐和音响效果关系时,把握重点,音乐与音效交替出现,显得比较自然。例如,在经过4~5分钟较为饱满的音乐铺垫后,音乐转为安静,通过一组表现展厅观众的镜头专场,此时音响为观众音效的自然音响,经过2~3分钟的平和段落后,配乐在表现“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段落逐渐变得激昂震撼,推上又一个高潮。
3.6 解说词的3D空间感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主要起到传递抽象信息、串联画面、抒发议论以及连接其他声音元素等功能。在3D纪录片《国脉》中,对于解说词的环绕声设计为声像强调效果,即给出一种水平声音效果,主体成分是以前方C声道为中心,辅助成分则由LR于LSRS声道重现,起到强调解说词独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塑造3D影片的环绕声声场以及段落转场,《国脉》的解说增加了空间感,这使得台词的声像设置稳定于影院声场的最佳位置。
4 结论
环绕声技术在3D历史文物类纪录片《国脉》中的成功运用,突出了环境场景的临场感和包围感,环绕声与立体影像相得益彰,给受众全新的听觉感受和审美体验。
3D《国脉》的制作完成并向公众推出,是国家博物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的完美体现,也是体现其创造力和活力的最好方式,成为国家博物馆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先进技术的运用、文化精品的推出立体展示了民族文化瑰宝,丰富了公众获取知识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