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疑难。那么,怎样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学会提问题呢?
一、激发质疑的兴趣
“疑问”的产生,能激起学生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例如,我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上课伊始,我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播放飞机在天空翱翔的声音,告诉学生我们现在是坐在飞机上,将会看到峰林奇绝的张家界的迷人景致。学生顿时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接着,我播放张家界的自然风光片,学生看到号称天下一绝的风景,个个欢欣雀跃,惊叹不已。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观后的切身体会,还想知道更多的哪些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为下一步的质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习惯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才能发现问题,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收获。学生在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中容易发现问题,也才能培养起质疑问难的良好读书习惯,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三、训练质疑的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提出学习要求,促使发现问题
教师在授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你有疑问吗?”
2.建立和谐关系,促使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3.教师榜样示范,促使善问、深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给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人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中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教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4.教给质疑方法,促使能力的形成
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学生在质疑中常常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应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疑:
①对课题提出疑问。②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③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④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⑤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⑥对打比方提出疑问。⑦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⑧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⑨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⑩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13}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四、培养释疑的能力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在教学时,我经常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有同桌互问互答,有小组互问互答,也有全班发问并由全班讨论后解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教师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使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大大提高,思维能力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联系上下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释疑,是最常用的一种释疑方法。例如,教学《曼谷的小象》,学生质疑时提出“从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一句中的“悦耳”是否可以去掉。我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泥泞不堪”等,看出车陷得很深,而汽车本身又很庞大、沉重,在司机无可奈何时,飘来的铜铃声不仅动听悦耳,还给司机带来了希望。教师这样一点拨,使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责编侯艳星)
一、激发质疑的兴趣
“疑问”的产生,能激起学生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例如,我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上课伊始,我采用“假想旅游”的方法,播放飞机在天空翱翔的声音,告诉学生我们现在是坐在飞机上,将会看到峰林奇绝的张家界的迷人景致。学生顿时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接着,我播放张家界的自然风光片,学生看到号称天下一绝的风景,个个欢欣雀跃,惊叹不已。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观后的切身体会,还想知道更多的哪些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为下一步的质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习惯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才能发现问题,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收获。学生在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中容易发现问题,也才能培养起质疑问难的良好读书习惯,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三、训练质疑的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提出学习要求,促使发现问题
教师在授课前可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学生,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你有疑问吗?”
2.建立和谐关系,促使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3.教师榜样示范,促使善问、深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给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人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中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教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4.教给质疑方法,促使能力的形成
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学生在质疑中常常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应教给他们一些质疑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疑:
①对课题提出疑问。②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③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④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⑤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⑥对打比方提出疑问。⑦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⑧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⑨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⑩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13}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四、培养释疑的能力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在教学时,我经常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有同桌互问互答,有小组互问互答,也有全班发问并由全班讨论后解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教师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使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大大提高,思维能力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联系上下文,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释疑,是最常用的一种释疑方法。例如,教学《曼谷的小象》,学生质疑时提出“从橘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一句中的“悦耳”是否可以去掉。我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泥泞不堪”等,看出车陷得很深,而汽车本身又很庞大、沉重,在司机无可奈何时,飘来的铜铃声不仅动听悦耳,还给司机带来了希望。教师这样一点拨,使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可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