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基于跨学科课程建设,结合课程需求,创新性地提出了把迭代式教学应用在跨学科课程中的设想,并从迭代式教学的优势、前提、教学重点三个方面,理论上论证了迭代式教学与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意在为跨学科课程在高校教育改革中进一步落实和发展提供可参考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跨学科 迭代式教学 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张捷(1980- ),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设计。(上海 201800)鲁家皓(1981- ),女,山东荣成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设计。(上海 2014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5-0162-02
一、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的工业化时代传统问题处理模式,即专业划分逐步转变为学科协调分工合作的新模式。期间,跨学科人才和团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凭借学科齐全、思想开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肩负起培养符合社会进程、能引领产业发展的跨学科复合人才的任务。我国高校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其中跨学科课程建设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更注重以下三点:
1.培养从多学科角度思考的习惯。跨学科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能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就同一命题进行思想与知识的交流碰撞,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就养成从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当他们步入社会,虽然经验不如其他员工和同行,但宽广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思考角度将是他们的优势与价值。
2.培养协同工作的能力与技巧。当学生步入社会,协同工作将是一种常态,有80%的事项都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80%的工作都处于开放环境。所以,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与技巧,能使学生更顺利地与社会对接。通过建立课题学习规范流程和模板、定期分享知识信息、建立高效的课程沟通渠道等手段,使个人的课堂获取和自我研究实现有序化、可跟踪化、可追溯化,实现学习的敏捷性与有效性的统一。
3.培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各行各业急需既懂技术又懂工艺还了解市场的“多面手”。突破性成果都出现在跨学科、交叉性研究领域,无论是研究前沿还是面向大众都需要有跨学科意识。始终让课程内容围绕社会实际问题展开,通过列举名人名事、实时案例、真实案例、经典案例、前沿话题、专业竞赛等内容让学生有切身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实际问题的意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迭代式教学的优势
迭代式是与传统瀑布式相反的项目开发模式,通过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个长度相同的周期(迭代),每次迭代包括一个完整的开发流程,上次迭代被视作下次迭代的参考依据。采用这种方式可保证项目在开发初期就可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通过不断修正使最终结果符合预期目标,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开发风险,提高项目应变能力,从而增大项目成功概率。
迭代式教学是指把课程分解为若干个课时与流程基本相同的迭代,每次迭代都设置关联课题,前个课题的学习研究结果将作为下个课题的参考,影响并不断修正使课程结束时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并形成高质量的课程作业。相比传统教学方式,迭代式教学更符合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贴合度较高,其优势如下:
1.利于建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迭代式项目开发以团队为单位,有经验的团队战斗力强,彼此合作无间。反复磨合使团队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映射在教学中则体现为,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被视为“项目开发团队”,通过迭代完成一系列关联课题,在前几个迭代中小组处在磨合期,开始逐渐建立适合自身的有效学习机制,进入迭代后期,小组磨合度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轻松,各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组员与教师,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沟通频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导者和观察员。
2.周期性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吸收。迭代式教学具有周期性,学生可遵循规律反复巩固知识点,逐步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知识点。组内外良好的交流沟通气氛有利于形成二次学习机会,进度滞后的学生即使不需要教师帮助也很容易赶上节奏。同时,学生能把产生的疑问反复带入迭代中进行论证,不迷信教师提供的“唯一答案”,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的自主能力,弱化对教师的依赖,使课程内容更全面深入扩展地被吸收。
3.迭代方式激励多角度思考。迭代式教学的课题间有联系又有差异,联系性保障了课程的延续和完整,差异性体现在教师预先设置的迭代变量中(提出的新要求),驱使学生在每次迭代中都带着质疑的态度重新审视目前取得的成果,这与不断变化、需反复修改的真实项目情况相仿,学生必须适应变化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激发小组合作的能量和个人的能动性,从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课题,从而达到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
4.模块化灵活课程内容安排。迭代式项目开发通常是可变的,可变因素包括客户要求、限制因素、竞争对手、人员变动等,它们都会产生影响。迭代式教学也是可变的,可变因素来自于课程资源变化、教学师资组合、小组成员组成、社会热点出现等,它们都会对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成果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迭代式教学的周期性形成模块化体系,各模块间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教师可在允许范围内灵活组合模块,调整课程进度和内容,让可变性因素只产生正面影响,使之成为课程可有效利用的资源。
三、采用迭代式教学的前提
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迭代式教学,课时数的多少、上课学生数量、任课教师质量、教室软硬件条件、课程性质都是限制因素,以下三个因素是考虑课程是否适合采用迭代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1.合理资源组合与搭配。从课程角度说,涉及的资源有教师、学生、学校资源、网络资源、部分社会资源,如能把这些资源巧妙地融合起来,对课程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提前了解学生专业背景和特长爱好对小组分配很有帮助,提前掌握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内容将影响布置学生自学任务的可行性与便利性,提前获知专业展会时间并嵌入课程安排可使教学更生动有趣。所有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提早准备和长期积累,只有充分做好合理资源组合与搭配才能保证实施迭代式教学的质量。如果这些资源和积累都很缺乏或不容易获得和组织,那么采用迭代式教学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2.预习机制的长期保障。与其他课程相比,跨学科课程内容较多,如采用迭代式教学更会使课程教学时间显得紧促,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就会漫无目的,无所事事,跟不上节奏。所以教师必须通过课程管理手段长期保障正确的预习方法和预习质量,特别是对自觉性差的学生要有警告措施,而不是把预习看作课程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必须视之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实施严格管理。比如,通过把预习摘录计入课程成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报告、布置相关计分小论文等手段进行管理。如果此类管理手段和方法缺乏或不成熟,那么采用迭代式教学的课程就会显得空洞无物。
3.讨论氛围的软硬件支持。频繁交流与沟通是跨学科课程中相互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迭代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可通过头脑风暴、聚焦小组、小组研讨、集体讨论等方法形成问题讨论的氛围,课堂后也需有效组织积极研讨。所以提供合适的软硬件支持讨论氛围的产生和延续是十分重要的,小到课堂课桌椅的排列,大到多媒体互动教学设施的投入,都会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一个适合讨论氛围的基本教学条件应包括可移动课桌、可贴表墙面、白板、投影机、开放网络。如果在软硬件上无法保证这些条件,那么采用迭代式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实施迭代式教学的重点
迭代式教学在跨学科课程授课时有诸多优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导者和观察员。就传统教学方式来说,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把握迭代式教学的实施重点,认清主次关系,平缓过度是可以做到的。
1.迭代次数与学分配比。在实际项目中,项目指导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决定迭代次数,它牵涉项目的工作量和质量,当项目进度缓慢时可以通过延长期限的方式解决,但在课程中由于课时是固定不变的,延长期限不可行,所以课程目标不能超过课时内能完成的合理工作量,否则课程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用迭代次数与学分挂钩比较合理,能反映出迭代次数、工作量、课时、学分、课程成绩之间的关系。
2.迭代变量与课题选择。在迭代中会不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在教学中所谓迭代变量指每次迭代时增加或变化的考虑因素,可以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业智囊团指定,或由学生小组根据上次迭代结果决定(要根据课程的成熟度确定)。比如,在研究某产品设计方案课题时,首次迭代可以从人性化因素考虑,下次迭代可以从成本因素考虑,再次迭代可以从品牌因素考虑等,参与了三次迭代后,学生学会了从不同学科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在课题的选择上要注意选取跨学科领域的课题或较开放的课题,有助于迭代变量发挥参与价值。
3.迭代结果与课题讲评。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正逐渐从主导者向引导者转换,这种趋势在力求创新的今天尤为明显,跨学科课程作为创新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思维极其自由开放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但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很难对结果进行评审,相比之下,较教师拥有的是宝贵经验和人生阅历,所以课堂上的课题讲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是创新思想与经验阅历整合和碰撞的难得机会,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受益匪浅。在迭代式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每次迭代结果的讲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有效讲评是修正下次迭代变量的保证,还因为每次讲评都是集体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有助于各小组、成员、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知识分享,使知识积累产生聚合效应,大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并保证能圆满完成课程目标。
跨学科课程已成为国内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内容,迭代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使课程内容易吸收、可灵活安排课程内容等优势,特别适合应用在跨学科课程教学中,通过合理组织课程资源、建立预习保障机制、提供教学软硬件支持等积极措施,并在学时分配、课题选择、课程讲评时做好管理和组织,能有效提高迭代式教学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巩淼森.跨学科:论设计高等教育的新趋势[J].创意与设计,2010(2).
[2]王志俊.书籍编辑设计中的跨学科实践及意义思考[J].编辑之友,2011(7).
[3]郑利平,安宁,路强,等.跨学科教学实践与构想[J].计算机教育,2013(1).
[4]刘珊,丁熊.设计学科跨专业教学模式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9).
[5]杨连生,文少保.跨学科研究偏好契约设计与运行机制——以美国大学代管的国家实验室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罗嘉庆,周世杰.跨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J].计算机教育,2013(1).
[7]高力群.对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6).
[8]卫剑,付华,刘文江.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9).
[9]王弋.越界:艺术设计的跨学科教育[J].包装世界,2010(1).
[10]金戈.迭代化过程造就高效开发团队[J].程序员,2005(4).
[关键词]跨学科 迭代式教学 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张捷(1980- ),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产品设计。(上海 201800)鲁家皓(1981- ),女,山东荣成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设计。(上海 2014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5-0162-02
一、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的工业化时代传统问题处理模式,即专业划分逐步转变为学科协调分工合作的新模式。期间,跨学科人才和团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凭借学科齐全、思想开放的优势,在新形势下肩负起培养符合社会进程、能引领产业发展的跨学科复合人才的任务。我国高校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其中跨学科课程建设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更注重以下三点:
1.培养从多学科角度思考的习惯。跨学科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能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就同一命题进行思想与知识的交流碰撞,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就养成从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当他们步入社会,虽然经验不如其他员工和同行,但宽广的视野和多元化的思考角度将是他们的优势与价值。
2.培养协同工作的能力与技巧。当学生步入社会,协同工作将是一种常态,有80%的事项都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80%的工作都处于开放环境。所以,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协同工作的能力与技巧,能使学生更顺利地与社会对接。通过建立课题学习规范流程和模板、定期分享知识信息、建立高效的课程沟通渠道等手段,使个人的课堂获取和自我研究实现有序化、可跟踪化、可追溯化,实现学习的敏捷性与有效性的统一。
3.培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各行各业急需既懂技术又懂工艺还了解市场的“多面手”。突破性成果都出现在跨学科、交叉性研究领域,无论是研究前沿还是面向大众都需要有跨学科意识。始终让课程内容围绕社会实际问题展开,通过列举名人名事、实时案例、真实案例、经典案例、前沿话题、专业竞赛等内容让学生有切身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实际问题的意识、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迭代式教学的优势
迭代式是与传统瀑布式相反的项目开发模式,通过把项目分解为若干个长度相同的周期(迭代),每次迭代包括一个完整的开发流程,上次迭代被视作下次迭代的参考依据。采用这种方式可保证项目在开发初期就可验证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通过不断修正使最终结果符合预期目标,可以大大降低项目开发风险,提高项目应变能力,从而增大项目成功概率。
迭代式教学是指把课程分解为若干个课时与流程基本相同的迭代,每次迭代都设置关联课题,前个课题的学习研究结果将作为下个课题的参考,影响并不断修正使课程结束时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并形成高质量的课程作业。相比传统教学方式,迭代式教学更符合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贴合度较高,其优势如下:
1.利于建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迭代式项目开发以团队为单位,有经验的团队战斗力强,彼此合作无间。反复磨合使团队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映射在教学中则体现为,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被视为“项目开发团队”,通过迭代完成一系列关联课题,在前几个迭代中小组处在磨合期,开始逐渐建立适合自身的有效学习机制,进入迭代后期,小组磨合度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轻松,各小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组员与教师,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流沟通频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导者和观察员。
2.周期性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吸收。迭代式教学具有周期性,学生可遵循规律反复巩固知识点,逐步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知识点。组内外良好的交流沟通气氛有利于形成二次学习机会,进度滞后的学生即使不需要教师帮助也很容易赶上节奏。同时,学生能把产生的疑问反复带入迭代中进行论证,不迷信教师提供的“唯一答案”,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的自主能力,弱化对教师的依赖,使课程内容更全面深入扩展地被吸收。
3.迭代方式激励多角度思考。迭代式教学的课题间有联系又有差异,联系性保障了课程的延续和完整,差异性体现在教师预先设置的迭代变量中(提出的新要求),驱使学生在每次迭代中都带着质疑的态度重新审视目前取得的成果,这与不断变化、需反复修改的真实项目情况相仿,学生必须适应变化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激发小组合作的能量和个人的能动性,从多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课题,从而达到跨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
4.模块化灵活课程内容安排。迭代式项目开发通常是可变的,可变因素包括客户要求、限制因素、竞争对手、人员变动等,它们都会产生影响。迭代式教学也是可变的,可变因素来自于课程资源变化、教学师资组合、小组成员组成、社会热点出现等,它们都会对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成果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迭代式教学的周期性形成模块化体系,各模块间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教师可在允许范围内灵活组合模块,调整课程进度和内容,让可变性因素只产生正面影响,使之成为课程可有效利用的资源。
三、采用迭代式教学的前提
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迭代式教学,课时数的多少、上课学生数量、任课教师质量、教室软硬件条件、课程性质都是限制因素,以下三个因素是考虑课程是否适合采用迭代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1.合理资源组合与搭配。从课程角度说,涉及的资源有教师、学生、学校资源、网络资源、部分社会资源,如能把这些资源巧妙地融合起来,对课程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提前了解学生专业背景和特长爱好对小组分配很有帮助,提前掌握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内容将影响布置学生自学任务的可行性与便利性,提前获知专业展会时间并嵌入课程安排可使教学更生动有趣。所有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提早准备和长期积累,只有充分做好合理资源组合与搭配才能保证实施迭代式教学的质量。如果这些资源和积累都很缺乏或不容易获得和组织,那么采用迭代式教学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 2.预习机制的长期保障。与其他课程相比,跨学科课程内容较多,如采用迭代式教学更会使课程教学时间显得紧促,如果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时就会漫无目的,无所事事,跟不上节奏。所以教师必须通过课程管理手段长期保障正确的预习方法和预习质量,特别是对自觉性差的学生要有警告措施,而不是把预习看作课程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必须视之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实施严格管理。比如,通过把预习摘录计入课程成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报告、布置相关计分小论文等手段进行管理。如果此类管理手段和方法缺乏或不成熟,那么采用迭代式教学的课程就会显得空洞无物。
3.讨论氛围的软硬件支持。频繁交流与沟通是跨学科课程中相互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迭代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可通过头脑风暴、聚焦小组、小组研讨、集体讨论等方法形成问题讨论的氛围,课堂后也需有效组织积极研讨。所以提供合适的软硬件支持讨论氛围的产生和延续是十分重要的,小到课堂课桌椅的排列,大到多媒体互动教学设施的投入,都会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一个适合讨论氛围的基本教学条件应包括可移动课桌、可贴表墙面、白板、投影机、开放网络。如果在软硬件上无法保证这些条件,那么采用迭代式教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实施迭代式教学的重点
迭代式教学在跨学科课程授课时有诸多优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导者和观察员。就传统教学方式来说,改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把握迭代式教学的实施重点,认清主次关系,平缓过度是可以做到的。
1.迭代次数与学分配比。在实际项目中,项目指导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决定迭代次数,它牵涉项目的工作量和质量,当项目进度缓慢时可以通过延长期限的方式解决,但在课程中由于课时是固定不变的,延长期限不可行,所以课程目标不能超过课时内能完成的合理工作量,否则课程从一开始就已经失败,用迭代次数与学分挂钩比较合理,能反映出迭代次数、工作量、课时、学分、课程成绩之间的关系。
2.迭代变量与课题选择。在迭代中会不断用变量的旧值递推新值。在教学中所谓迭代变量指每次迭代时增加或变化的考虑因素,可以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业智囊团指定,或由学生小组根据上次迭代结果决定(要根据课程的成熟度确定)。比如,在研究某产品设计方案课题时,首次迭代可以从人性化因素考虑,下次迭代可以从成本因素考虑,再次迭代可以从品牌因素考虑等,参与了三次迭代后,学生学会了从不同学科角度考虑问题的方法。在课题的选择上要注意选取跨学科领域的课题或较开放的课题,有助于迭代变量发挥参与价值。
3.迭代结果与课题讲评。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正逐渐从主导者向引导者转换,这种趋势在力求创新的今天尤为明显,跨学科课程作为创新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作为思维极其自由开放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但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很难对结果进行评审,相比之下,较教师拥有的是宝贵经验和人生阅历,所以课堂上的课题讲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将是创新思想与经验阅历整合和碰撞的难得机会,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受益匪浅。在迭代式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每次迭代结果的讲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有效讲评是修正下次迭代变量的保证,还因为每次讲评都是集体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有助于各小组、成员、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知识分享,使知识积累产生聚合效应,大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并保证能圆满完成课程目标。
跨学科课程已成为国内高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核心内容,迭代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使课程内容易吸收、可灵活安排课程内容等优势,特别适合应用在跨学科课程教学中,通过合理组织课程资源、建立预习保障机制、提供教学软硬件支持等积极措施,并在学时分配、课题选择、课程讲评时做好管理和组织,能有效提高迭代式教学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巩淼森.跨学科:论设计高等教育的新趋势[J].创意与设计,2010(2).
[2]王志俊.书籍编辑设计中的跨学科实践及意义思考[J].编辑之友,2011(7).
[3]郑利平,安宁,路强,等.跨学科教学实践与构想[J].计算机教育,2013(1).
[4]刘珊,丁熊.设计学科跨专业教学模式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9).
[5]杨连生,文少保.跨学科研究偏好契约设计与运行机制——以美国大学代管的国家实验室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罗嘉庆,周世杰.跨学科课程教学研究与案例[J].计算机教育,2013(1).
[7]高力群.对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思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6).
[8]卫剑,付华,刘文江.迭代式项目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9).
[9]王弋.越界:艺术设计的跨学科教育[J].包装世界,2010(1).
[10]金戈.迭代化过程造就高效开发团队[J].程序员,2005(4).